作為《航拍中國》的總導演,余樂坦言,直到看到網上觀眾評價,他才鬆口氣。畢竟,這是一個以80後為主體的新鮮團隊,能夠給觀眾帶來多大的驚喜,還是取決於團隊是否提供了清新的語言,與觀眾是否保持了平等溝通的姿態,並且最終節目本身是否呈現出了該有的質量。
6集紀錄片中,最令人關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貫穿其中,也成為一大看點。在「新疆篇」中,綠洲的特色,駝隊、登山隊、轉場的牧民、城市的繁華都成為一部紀錄片中令人驚艷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須要關注。如果只拍風景,沒有人類參加,就太孤單太冷艷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在新疆,自古人類逐水而居,綠洲是我們看新疆的總體方向。而且,新疆位於內陸腹地,亞洲中心,與多個國家接壤,與多個文明在歷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裡,新疆這種獨特的人文特點,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全世界介紹新疆。」余樂說。
拍人文紀錄片並不容易,更何況,還是一個50分鐘航拍的片子,要讓觀眾有耐心地看,並心生喜歡,更加不易。畢竟,社會發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劃分到不同空間,要從空中看,無法施展手腳,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還是以文明為主。
「所以在新疆,我們儘量以農牧業文明來展示人文環境。比如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非常適合於航拍,他們經歷了很長的路線,每個路段又有不同,整體拍攝下來,壯觀震撼。」他說。
而對於王連明,更大的感受是遺憾:「沒拍夠,還是有很多鏡頭沒有呈現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應該加入一些更有生機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體現新疆野性的元素。」他說,「新疆篇」只是一次預演,自己的已打算拍電影版新疆,真正想把新疆的魅力拍出來,還得是在大銀幕上:「雖然航拍中國得到較好的反映。
但我覺得,新疆魅力只釋放了一半。還要再下點功夫,會更美,更震撼。」王連明說。
6集紀錄片中,最令人關注的,除了航拍下的美景外,人文因素貫穿其中,也成為一大看點。在「新疆篇」中,綠洲的特色,駝隊、登山隊、轉場的牧民、城市的繁華都成為一部紀錄片中令人驚艷的成分。
「人文的部分必須要關注。如果只拍風景,沒有人類參加,就太孤單太冷艷了,人文跟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在新疆,自古人類逐水而居,綠洲是我們看新疆的總體方向。而且,新疆位於內陸腹地,亞洲中心,與多個國家接壤,與多個文明在歷史上有交融,在大部分人眼裡,新疆這種獨特的人文特點,給人帶來新奇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全世界介紹新疆。」余樂說。
拍人文紀錄片並不容易,更何況,還是一個50分鐘航拍的片子,要讓觀眾有耐心地看,並心生喜歡,更加不易。畢竟,社會發展已令大部分人被新型的生活模式劃分到不同空間,要從空中看,無法施展手腳,而室外的航拍,只能大部分還是以文明為主。
「所以在新疆,我們儘量以農牧業文明來展示人文環境。比如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非常適合於航拍,他們經歷了很長的路線,每個路段又有不同,整體拍攝下來,壯觀震撼。」他說。
而對於王連明,更大的感受是遺憾:「沒拍夠,還是有很多鏡頭沒有呈現得太理想。比如沙漠、戈壁,應該加入一些更有生機的元素,比如人,以及更能體現新疆野性的元素。」他說,「新疆篇」只是一次預演,自己的已打算拍電影版新疆,真正想把新疆的魅力拍出來,還得是在大銀幕上:「雖然航拍中國得到較好的反映。
但我覺得,新疆魅力只釋放了一半。還要再下點功夫,會更美,更震撼。」王連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