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對目前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進行了分析,為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政策;建議。
一、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現狀
1.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缺乏可持續性。
在現有的很多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當中,有很多是出於督促大學生儘快找到工作的目的出台的,往往都以臨時就急、特事特辦的面目出現,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治標不治本,缺乏長期實施的根基。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為促進大學生臨時就業的過渡性工作崗位就面臨著工作期滿後畢業生需重新就業的尷尬問題。例如,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計劃、蘇北計劃、西部計劃、基層公共服務公益性崗位購崗計劃等,他們雖然在報考研究生、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優惠政策,但從現實來看未必一定取得成功,重新就業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一旦期限結束後,他們將面臨戶籍和檔案遷移、人際關係缺失、社會保障異地接轉、就業信息不靈等諸多困難和障礙。這也許是很多大學生寧可做「北漂」、「上漂」,也不去西部、基層就業的主要政策障礙,如果不能打破這個現實桎梏,這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的可持續性將難以得到保證。購買資金由地方參照當地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在各級政府就業專項資金中統籌安排,省對經濟薄弱地區在省級就業專項資金中給予適當補助。但是三年期滿後由於省補資金不再撥付,像蘇北等經濟薄弱地區無法承擔龐大的經費繼續聘用,即使繼續聘用給予的待遇也很低,導致這些畢業生短暫就業後再次失業或者不安心工作,把工作放在一邊埋頭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缺乏穩定性。
2.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執行不到位。
我國現有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體系非常豐富,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發現,一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由於缺少科學規範、便於操作的精細化措施,在實踐中面臨著無法落實的困惑。高校畢業生初次自主創業的,必須經營6個月以上,帶動其他勞動者就業且正常申報納稅才可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的稅費減免政策按江蘇省現行政策規定只有對畢業2年以內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註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能夠享受在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的人員,必須是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但是實際上,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缺乏房產等抵押物,因而也沒有太大的信譽值,中小銀行多數不願意貸款給大學生所創辦的小微型企業,融資比較困難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創業行動。
3.支持大學生就業的配套體系不夠完善。
由於戶籍、社保制度改革滯後,大學畢業生在應聘工作、購買房屋、車輛購置、子女入學等諸多方面都離不開戶口,而社會保障狀況也往往與所在單位的性質和效益掛鈎,從而限制了大學生的流動就業選擇。
二、制定完善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建議
1.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切實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納入當地就業工作的總體規劃,明確目標,強化責任,加強考核和監督。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拓展產業就業崗位。
結合擴大內需、結構調整和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把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作為新的就業增長點。結合沿海開發和新興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就業機會,支持鼓勵相關行業和產業與高校聯合開展專項崗位對接活動。
3.深化細化有關政策。
加快勞動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相關制度的改革,剝離其中夾雜的歧視性規定,促進大學畢業生異地就業創業。同時,進一步細化大學生就業創業幫扶的操作流程和優惠細則,對諸如大學生「村官」報考研究生或公務員時到底加多少分、如何實現優先錄取,支援西部期滿後留任如何保證編制,跨省流動如何實現等政策措施,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操作細則,以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
4.落實各類優惠政策。
加強財政、人保、稅務、工商、銀行等部門的溝通協作,細化操作流程,增強可操作性,把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實現普惠化和最大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完善創業服務體系。統籌安排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用於創業培訓、初次創業補貼、創業租金補貼、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和創業型城市創建等。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用於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
5.優化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
對高校畢業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擇業觀。高校要建立完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開設就業指導課並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各地、各高校還要針對女大學生特點,強化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促進就業公平。
6.加強對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
落實家庭困難高校畢業生免費參加各類招聘活動、公務員與國有企事業單位招考免收其報名和體檢費用、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等政策。
三、結語
大學生就業困境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予以審視,究其問題的產生需根據科學發展觀的相應要求進行理性分析。總之,大學生就業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離不開「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創造良好大學生就業環境的過程中要發揮主導作用;企業需增強社會責任感吸納更多的畢業生;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且加強就業指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競爭力;大學生要主動轉變就業觀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最後,筆者相信通過全社會共同參與、努力,一定可以妥善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慧.社會制度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中國政治學院學報,2005(4):28。
[2]楊偉國.大學生就業選擇與政策激勵.中國高教研究,2004(10):84。
[3]董元梅.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問題及對策建議[j].現代商貿工業,2010(09):126-127。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政策;建議。
一、大學生就業政策的現狀
1.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缺乏可持續性。
在現有的很多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當中,有很多是出於督促大學生儘快找到工作的目的出台的,往往都以臨時就急、特事特辦的面目出現,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治標不治本,缺乏長期實施的根基。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為促進大學生臨時就業的過渡性工作崗位就面臨著工作期滿後畢業生需重新就業的尷尬問題。例如,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計劃、蘇北計劃、西部計劃、基層公共服務公益性崗位購崗計劃等,他們雖然在報考研究生、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優惠政策,但從現實來看未必一定取得成功,重新就業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一旦期限結束後,他們將面臨戶籍和檔案遷移、人際關係缺失、社會保障異地接轉、就業信息不靈等諸多困難和障礙。這也許是很多大學生寧可做「北漂」、「上漂」,也不去西部、基層就業的主要政策障礙,如果不能打破這個現實桎梏,這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的可持續性將難以得到保證。購買資金由地方參照當地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在各級政府就業專項資金中統籌安排,省對經濟薄弱地區在省級就業專項資金中給予適當補助。但是三年期滿後由於省補資金不再撥付,像蘇北等經濟薄弱地區無法承擔龐大的經費繼續聘用,即使繼續聘用給予的待遇也很低,導致這些畢業生短暫就業後再次失業或者不安心工作,把工作放在一邊埋頭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缺乏穩定性。
2.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執行不到位。
我國現有支持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體系非常豐富,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發現,一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由於缺少科學規範、便於操作的精細化措施,在實踐中面臨著無法落實的困惑。高校畢業生初次自主創業的,必須經營6個月以上,帶動其他勞動者就業且正常申報納稅才可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對自主創業的大學生的稅費減免政策按江蘇省現行政策規定只有對畢業2年以內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註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能夠享受在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的人員,必須是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但是實際上,剛畢業的大學生由於缺乏房產等抵押物,因而也沒有太大的信譽值,中小銀行多數不願意貸款給大學生所創辦的小微型企業,融資比較困難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創業行動。
3.支持大學生就業的配套體系不夠完善。
由於戶籍、社保制度改革滯後,大學畢業生在應聘工作、購買房屋、車輛購置、子女入學等諸多方面都離不開戶口,而社會保障狀況也往往與所在單位的性質和效益掛鈎,從而限制了大學生的流動就業選擇。
二、制定完善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建議
1.各級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切實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納入當地就業工作的總體規劃,明確目標,強化責任,加強考核和監督。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拓展產業就業崗位。
結合擴大內需、結構調整和實施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把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作為新的就業增長點。結合沿海開發和新興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就業機會,支持鼓勵相關行業和產業與高校聯合開展專項崗位對接活動。
3.深化細化有關政策。
加快勞動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相關制度的改革,剝離其中夾雜的歧視性規定,促進大學畢業生異地就業創業。同時,進一步細化大學生就業創業幫扶的操作流程和優惠細則,對諸如大學生「村官」報考研究生或公務員時到底加多少分、如何實現優先錄取,支援西部期滿後留任如何保證編制,跨省流動如何實現等政策措施,都應有明確具體的操作細則,以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
4.落實各類優惠政策。
加強財政、人保、稅務、工商、銀行等部門的溝通協作,細化操作流程,增強可操作性,把優惠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實現普惠化和最大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完善創業服務體系。統籌安排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用於創業培訓、初次創業補貼、創業租金補貼、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和創業型城市創建等。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用於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
5.優化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
對高校畢業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擇業觀。高校要建立完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開設就業指導課並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各地、各高校還要針對女大學生特點,強化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促進就業公平。
6.加強對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
落實家庭困難高校畢業生免費參加各類招聘活動、公務員與國有企事業單位招考免收其報名和體檢費用、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等政策。
三、結語
大學生就業困境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予以審視,究其問題的產生需根據科學發展觀的相應要求進行理性分析。總之,大學生就業困境問題的解決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離不開「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創造良好大學生就業環境的過程中要發揮主導作用;企業需增強社會責任感吸納更多的畢業生;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且加強就業指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競爭力;大學生要主動轉變就業觀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最後,筆者相信通過全社會共同參與、努力,一定可以妥善解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汪慧.社會制度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中國政治學院學報,2005(4):28。
[2]楊偉國.大學生就業選擇與政策激勵.中國高教研究,2004(10):84。
[3]董元梅.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問題及對策建議[j].現代商貿工業,2010(09):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