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不止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更是一部「親民史、愛民史、為民史。」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黨史學習教育各項任務提出明確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由此可見,學習黨史不僅教育人、鼓舞人、吸引人、打動人,還要激發起黨員幹部學史力行踐初心,勇於擔當做奉獻,一心一意為民辦實事的「精氣神」。
毛澤東同志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到,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的就是要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把群眾的願望、要求和實踐經驗集中起來,加以分析、綜合和提高,使之系統化,進而作出工作決定,提出我們的政策、任務和規劃。
當年,焦裕祿在蘭考徵求治理風沙的意見時,有人曾提出借鑑國外的瀝青固沙法。焦裕祿則表示:「這個辦法只適合外國人,不適合蘭考,咱不能照抄照搬。服務群眾的辦法,還得從群眾中找!」後來,焦裕祿參考當地百姓挖黃河淤泥固墳的經驗,帶領群眾翻淤壓沙,並把這種辦法形象地比作「貼膏藥」;又在封閉沙丘上種樹,稱為「扎針」;最後從群眾實踐中又總結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3條治沙經驗。可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個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過程,做好各項工作的好辦法也由此而來。
的確,普通人的命運,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對於黨員幹部尤其領導幹部來講,更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特別要多交幾個能說心裡話的基層朋友,這樣才有利於了解真實情況,才有利於把工作做好。」有人把朋友比作窗戶,能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面向田野、面向基層開的窗多了,視野也會更開闊,也才能通過最豐富的「神經末梢」,感知時代洪流最深處的脈動。
正如徐特立所說:「交朋友是可以產生偉大的力量的。」多交幾個基層朋友,決策才有泥土的厚度、工作才有心靈的溫度。和農民工一起上路,才能看到他們在火車上、工地里、地下室中的生活,才更能理解走進「春天裡」的期盼;和白領們交個朋友,才能聽到「房奴」、「蟻族」的心聲,才更有讓人安居、安穩的政策構想……複雜而龐大的中國,艱難而深刻的轉型,需要黨員幹部尤其領導幹部走進不同人群、走入不同生活,俯下身去傾聽、去知曉、去思考,找准發生在群眾身邊「疑難雜症」的有效解決辦法。
到群眾尋索破題「良方」,要耐得住性子、聽得進批評。面對下到基層的幹部,群眾可能會說讚揚甚至是奉承的話,也可能會說些牢騷話甚至是帶刺的、挖苦的話。古人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對讚揚的話,幹部要保持清醒頭腦,明白哪些是實話、哪些是虛話;對批評的話,幹部要敞開胸襟、虛心傾聽,從中找差距、補不足,把為民服務作為第一宗旨,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民心工程,把為民謀幸福根本追求。
到群眾尋索破題「良方」,要同群眾水乳交融、打成一片。現實中,一些幹部不會和群眾打交道,官話連篇、官架子十足,群眾根本不願親近他,更不會對其說心裡話。幹部要想從群眾那裡找到「金點子」、好辦法,就得撲下身子接地氣,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學會用百姓的話語體系和他們溝通交流。只有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群眾才會真心支持幹部工作。
到群眾尋索破題「良方」,要善納良言、認真整改。只向群眾問計而不用計,無異於搞形式主義,走過場,對「獻計」的群眾來說,更是一種傷害。雖然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見得都正確,也並不都具有可操作性,但幹部也要仔細地進行梳理,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讓群眾感受到幹部聽取意見的虛心和改進工作的決心。特別是要結合落實中央巡視反饋意見整改暨新一輪深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對中央巡視反饋的意見和群眾提出的批評意見,黨員幹部要制定檢視問題反饋清單及整改措施,認真加以整改,並將整改結果公之於眾,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評議。
「聯繫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決勝「十四五」、鑄造新時代的科學指南。只要我們順應時代要求,發揚「三牛」精神,將美好藍圖與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始終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就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凝聚砥礪奮進正能量,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回應群眾的關切和期盼,以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毛澤東同志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提到,在我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說的就是要深入群眾,認真調查研究,把群眾的願望、要求和實踐經驗集中起來,加以分析、綜合和提高,使之系統化,進而作出工作決定,提出我們的政策、任務和規劃。
當年,焦裕祿在蘭考徵求治理風沙的意見時,有人曾提出借鑑國外的瀝青固沙法。焦裕祿則表示:「這個辦法只適合外國人,不適合蘭考,咱不能照抄照搬。服務群眾的辦法,還得從群眾中找!」後來,焦裕祿參考當地百姓挖黃河淤泥固墳的經驗,帶領群眾翻淤壓沙,並把這種辦法形象地比作「貼膏藥」;又在封閉沙丘上種樹,稱為「扎針」;最後從群眾實踐中又總結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3條治沙經驗。可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個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過程,做好各項工作的好辦法也由此而來。
的確,普通人的命運,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對於黨員幹部尤其領導幹部來講,更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特別要多交幾個能說心裡話的基層朋友,這樣才有利於了解真實情況,才有利於把工作做好。」有人把朋友比作窗戶,能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面向田野、面向基層開的窗多了,視野也會更開闊,也才能通過最豐富的「神經末梢」,感知時代洪流最深處的脈動。
正如徐特立所說:「交朋友是可以產生偉大的力量的。」多交幾個基層朋友,決策才有泥土的厚度、工作才有心靈的溫度。和農民工一起上路,才能看到他們在火車上、工地里、地下室中的生活,才更能理解走進「春天裡」的期盼;和白領們交個朋友,才能聽到「房奴」、「蟻族」的心聲,才更有讓人安居、安穩的政策構想……複雜而龐大的中國,艱難而深刻的轉型,需要黨員幹部尤其領導幹部走進不同人群、走入不同生活,俯下身去傾聽、去知曉、去思考,找准發生在群眾身邊「疑難雜症」的有效解決辦法。
到群眾尋索破題「良方」,要耐得住性子、聽得進批評。面對下到基層的幹部,群眾可能會說讚揚甚至是奉承的話,也可能會說些牢騷話甚至是帶刺的、挖苦的話。古人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對讚揚的話,幹部要保持清醒頭腦,明白哪些是實話、哪些是虛話;對批評的話,幹部要敞開胸襟、虛心傾聽,從中找差距、補不足,把為民服務作為第一宗旨,把為民辦實事作為民心工程,把為民謀幸福根本追求。
到群眾尋索破題「良方」,要同群眾水乳交融、打成一片。現實中,一些幹部不會和群眾打交道,官話連篇、官架子十足,群眾根本不願親近他,更不會對其說心裡話。幹部要想從群眾那裡找到「金點子」、好辦法,就得撲下身子接地氣,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學會用百姓的話語體系和他們溝通交流。只有成為群眾的貼心人,群眾才會真心支持幹部工作。
到群眾尋索破題「良方」,要善納良言、認真整改。只向群眾問計而不用計,無異於搞形式主義,走過場,對「獻計」的群眾來說,更是一種傷害。雖然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見得都正確,也並不都具有可操作性,但幹部也要仔細地進行梳理,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讓群眾感受到幹部聽取意見的虛心和改進工作的決心。特別是要結合落實中央巡視反饋意見整改暨新一輪深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對中央巡視反饋的意見和群眾提出的批評意見,黨員幹部要制定檢視問題反饋清單及整改措施,認真加以整改,並將整改結果公之於眾,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評議。
「聯繫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決勝「十四五」、鑄造新時代的科學指南。只要我們順應時代要求,發揚「三牛」精神,將美好藍圖與群眾路線結合起來,始終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就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凝聚砥礪奮進正能量,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回應群眾的關切和期盼,以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