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用100年的汗水和鮮血譜寫的篇章,提綱性地概說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的歷史過程。主要內容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國前的黨史。第二部分是建國後的黨史。
建國前的黨史可分為五個階段:①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早年革命活動時期(1919.5—1923.12);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也就是北伐戰爭時期(1924.1--1927.7)③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8—1937.7);④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8.8);⑤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即解放戰爭時期)(1945.8—1949.9)。
建國後的黨史也分為四個階段: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②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③文化大革命時期;④歷史的偉大轉折時期。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其早期革命活動。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主義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它從誕生時起,就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為最終奮鬥目標,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統一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和革命統一戰線策略,發動和領導工人進行罷工鬥爭,為推動人民革命運動新的高潮作了充分的準備。
(一)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中國社會。
自從1840年英國政府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在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下,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壞了城市的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為它們的殖民地,它們不但運用政治的、軍的上層建築,把中國地主階級作為它們的統治工具和支柱,阻礙和破壞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從此以後,中國人民受盡了帝國主義,封建資本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的三重壓迫和剝削,處於危難之中。
中國的出路在哪裡?中國廣大人民如何才能當家作主,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一大批有志氣的中國人在吶喊,在尋求救國之路……一九一一年,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皇朝,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好景不長,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為了帝制,積極投靠帝國主義,野蠻地鎮壓革命人民,血腥地屠殺革命人士。從此,各地軍閥紛紛割據,中國完全淪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這就是建黨前的中國社會現狀。
(二)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一大批有識之士在尋求救國之路,中國出現了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還有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者胡適等大批人士,他們倡導民主、和平、自由,抨擊封建禮教,傳播西方文化。特別是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對中國的影響最大,它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並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一九一九年中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得到全國各地工人、學生的熱烈響應和支持,使工人運動迅速掀起,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20年初,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醞釀組織中國共產黨。同年三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經斯基(中國名字叫吳廷康)來華,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維經斯基先到北京與李大釗會晤,後經李大釗介紹又去上海會見陳獨秀,進一步商討在中國建黨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醞釀,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邵力子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上海共產黨主義小組。同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等在北京;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湖北;毛澤東、何叔衡在湖南;譚平山、陳公博在廣東;王盡美,鄧恩銘在山東;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也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與此同時,在法國的趙世炎、周恩來、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飛也開始了建黨活動。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黨的早期革命活動。
經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多方面的活動,建立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條件日益成熟。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來華,建議上海小組發起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的最後一天,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參加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等十二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陳獨秀因事沒有參加,指派包惠僧參加,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大會。這次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綱,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本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黨綱還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大會最後選擇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此,中國無產階級有了英明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的面目也就煥然一新。
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根據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和黨成立後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發表了宣言。並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動力,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清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為: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共產黨主義社會。大會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加入第三國際的決議案》。大會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被推選為委員長。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22年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的高潮,全國發生罷工一百多次,有幾十萬人參加。它的直接領導和機構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於1921年8月成立,書記部的書記是劉少奇。這次罷工影響最大的是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後慘遭軍閥吳佩孚的鎮壓,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1923年在共產國際的倡議下,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接受共產黨國際執行委員會於本年一月十二日通過的在中國實行國共合作的決議,決定會體共產黨員以個人的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肯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同時指出:「絕對不能與國民黨合併」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面貌為代價,黨必須保持自己的原有組織和嚴格的集中領導機構。大會推選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
建國前的黨史可分為五個階段:①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早年革命活動時期(1919.5—1923.12);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也就是北伐戰爭時期(1924.1--1927.7)③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8—1937.7);④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8.8);⑤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即解放戰爭時期)(1945.8—1949.9)。
建國後的黨史也分為四個階段: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②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③文化大革命時期;④歷史的偉大轉折時期。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其早期革命活動。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主義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它從誕生時起,就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為最終奮鬥目標,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統一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和革命統一戰線策略,發動和領導工人進行罷工鬥爭,為推動人民革命運動新的高潮作了充分的準備。
(一)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中國社會。
自從1840年英國政府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在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下,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壞了城市的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為它們的殖民地,它們不但運用政治的、軍的上層建築,把中國地主階級作為它們的統治工具和支柱,阻礙和破壞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從此以後,中國人民受盡了帝國主義,封建資本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的三重壓迫和剝削,處於危難之中。
中國的出路在哪裡?中國廣大人民如何才能當家作主,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一大批有志氣的中國人在吶喊,在尋求救國之路……一九一一年,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皇朝,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好景不長,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為了帝制,積極投靠帝國主義,野蠻地鎮壓革命人民,血腥地屠殺革命人士。從此,各地軍閥紛紛割據,中國完全淪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這就是建黨前的中國社會現狀。
(二)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一大批有識之士在尋求救國之路,中國出現了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還有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者胡適等大批人士,他們倡導民主、和平、自由,抨擊封建禮教,傳播西方文化。特別是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對中國的影響最大,它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並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一九一九年中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得到全國各地工人、學生的熱烈響應和支持,使工人運動迅速掀起,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20年初,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醞釀組織中國共產黨。同年三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經斯基(中國名字叫吳廷康)來華,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維經斯基先到北京與李大釗會晤,後經李大釗介紹又去上海會見陳獨秀,進一步商討在中國建黨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醞釀,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邵力子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上海共產黨主義小組。同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等在北京;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湖北;毛澤東、何叔衡在湖南;譚平山、陳公博在廣東;王盡美,鄧恩銘在山東;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也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與此同時,在法國的趙世炎、周恩來、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飛也開始了建黨活動。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黨的早期革命活動。
經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多方面的活動,建立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條件日益成熟。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來華,建議上海小組發起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的最後一天,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參加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等十二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陳獨秀因事沒有參加,指派包惠僧參加,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大會。這次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綱,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本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黨綱還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大會最後選擇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此,中國無產階級有了英明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的面目也就煥然一新。
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根據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和黨成立後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發表了宣言。並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動力,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清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為: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共產黨主義社會。大會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加入第三國際的決議案》。大會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被推選為委員長。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22年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的高潮,全國發生罷工一百多次,有幾十萬人參加。它的直接領導和機構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於1921年8月成立,書記部的書記是劉少奇。這次罷工影響最大的是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後慘遭軍閥吳佩孚的鎮壓,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1923年在共產國際的倡議下,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接受共產黨國際執行委員會於本年一月十二日通過的在中國實行國共合作的決議,決定會體共產黨員以個人的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肯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同時指出:「絕對不能與國民黨合併」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面貌為代價,黨必須保持自己的原有組織和嚴格的集中領導機構。大會推選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