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甲秀樓。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並恢復原名。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樓。
二、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占地面積11500平米。有「黔中儒學聖殿」、「中國現存最精緻的文廟」、「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安順文廟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文廟的歷史原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遵義海龍囤。
海龍囤是全國範圍內目前僅見的一處把軍事防禦與政治統治結為一體的土司城堡遺址。城牆、建築基石等石砌建築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規模,是研究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關隘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填補了貴州建築史的空白。
四、銅仁東山古建築群。
銅仁東山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初,清代續修,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代遺構。明清古建築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巔建的「澄江樓」、「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觀樓」,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閣」等,已被列為 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五、鎮遠古鎮。
鎮遠古鎮位於氵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城東的青龍洞,是一組規模極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築群。
六、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古鎮內設計精巧,交錯密布著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
七、平壩天台山。
平壩天台山史稱「黔南第一山」。山巔一寺,稱「伍龍寺」,建於明萬曆18年,歷經崇禎、清代及民國多次增修擴建至臻於完善,是一組奇巧壯觀的古建築群。其建築因形就勢,設計獨具匠心,規模宏偉,造型奇特,被古建築專家們稱之為「古寺廟建築奇蹟」。
八、遵義會議會址。
遵義會議會址位於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這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是當時遵義城裡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築。著名的遵義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並恢復原名。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樓。
二、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占地面積11500平米。有「黔中儒學聖殿」、「中國現存最精緻的文廟」、「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安順文廟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文廟的歷史原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遵義海龍囤。
海龍囤是全國範圍內目前僅見的一處把軍事防禦與政治統治結為一體的土司城堡遺址。城牆、建築基石等石砌建築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規模,是研究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關隘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填補了貴州建築史的空白。
四、銅仁東山古建築群。
銅仁東山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初,清代續修,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代遺構。明清古建築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巔建的「澄江樓」、「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觀樓」,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閣」等,已被列為 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五、鎮遠古鎮。
鎮遠古鎮位於氵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城東的青龍洞,是一組規模極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築群。
六、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古鎮內設計精巧,交錯密布著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
七、平壩天台山。
平壩天台山史稱「黔南第一山」。山巔一寺,稱「伍龍寺」,建於明萬曆18年,歷經崇禎、清代及民國多次增修擴建至臻於完善,是一組奇巧壯觀的古建築群。其建築因形就勢,設計獨具匠心,規模宏偉,造型奇特,被古建築專家們稱之為「古寺廟建築奇蹟」。
八、遵義會議會址。
遵義會議會址位於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這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是當時遵義城裡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築。著名的遵義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