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甲秀樓。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後樓毀重建,改名「來鳳閣」。清代甲秀樓多次重修,並恢復原名。樓上下三層,白石為欄,層層收進,由橋面至樓頂高約20米。南明河從樓前流過,匯為涵碧潭。甲秀樓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實相符,堪稱甲秀樓。
二、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占地面積11500平米。有「黔中儒學聖殿」、「中國現存最精緻的文廟」、「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安順文廟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文廟的歷史原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遵義海龍囤。
海龍囤是全國範圍內目前僅見的一處把軍事防禦與政治統治結為一體的土司城堡遺址。城牆、建築基石等石砌建築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規模,是研究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關隘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填補了貴州建築史的空白。
四、銅仁東山古建築群。
銅仁東山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初,清代續修,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代遺構。明清古建築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巔建的「澄江樓」、「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觀樓」,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閣」等,已被列為 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五、鎮遠古鎮。
鎮遠古鎮位於氵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城東的青龍洞,是一組規模極其宏大的明清宗教建築群。
六、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古鎮內設計精巧,交錯密布著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
七、平壩天台山。
平壩天台山史稱「黔南第一山」。山巔一寺,稱「伍龍寺」,建於明萬曆18年,歷經崇禎、清代及民國多次增修擴建至臻於完善,是一組奇巧壯觀的古建築群。其建築因形就勢,設計獨具匠心,規模宏偉,造型奇特,被古建築專家們稱之為「古寺廟建築奇蹟」。
八、遵義會議會址。
遵義會議會址位於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這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是當時遵義城裡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築。著名的遵義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
- 旅遊問答
- 答案列表
貴州特色建築[朗讀]
說到貴州的特色建築如果分歷史階段說的話有兩大類,如光說現在特色建築當屬橋樑,如最具有歷史代表性就建築那就十大建築:貴陽甲秀樓、安順文廟、遵義海龍囤、銅仁東山古建築群、鎮遠古鎮、青岩古鎮、平壩天台山、遵義會議會址、石阡萬壽宮、雷山郎德上寨、民族代表性的當然就更多了。
1、貴州民族文化宮。
貴州民族文化宮主樓汲取了貴州侗寨鼓樓輪廓曲線的神韻,為三叉弧形堵式建築,前弧形面有機襯托毛主席塑像,大樓六個面的每一面形狀都構成「山」字形,建築造型著力強調貴州、民族、文化三個內涵,頗具貴州地域及民族色彩。
2、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築,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一個整體的環形,形成了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在建房時,對發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腳樓不但具有較好的美學和建築學價值,而且還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3、從江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是侗鄉最有名的鼓樓之一,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形體結構最大的鼓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是侗族建築技藝的集中體現。增沖鼓樓侗寨的特徵建築之一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增沖鼓樓位於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鄉增沖村,四周四根大木柱沖天而起,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飛檐和斗拱,形如寶塔,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
4、黎平肇興侗寨五大團鼓樓。
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肇興侗寨寨子雖為一體,但按侗家一個族姓一座鼓樓的規矩,肇興大寨五個大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即「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鼓黎平肇興侗寨樓之最,蔚為壯觀。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被譽為"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
5、黎平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杉木大樑上平鋪杉木橋板,二十多排圓柱,用枋木交織,壓排穿榫連接成一體,形成長廊,橋廊兩側設1米高的梳齒欄杆。橋上建三座橋樓,中樓形似鼓樓,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兩端橋樓為三重檐四角歇山頂,橋廊屋脊上泥塑熬魚、雙龍搶寶、雙鳳朝陽,中樓四柱繪青龍和鳳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繪有民族風情、歷史人物故事彩畫和卷草花紋、楹聯等。建築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造型結構居全國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為侗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6、貴州宣慰府。
貴州宣慰府是貴州宣慰使 靄翠和奢香夫人 及其後裔,即歷代貴州宣慰使處理政務的官府。整座建築,依據史書記載和實地勘測互證,可分為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兩個部分。主體建築,即為「一場八院九層」。採用中軸對稱的布局,「九層八院」分級躍上,梯級遞進。廣場是根據彝族的講究和用地的限制巧妙設計成一個葫蘆形,源於彝族葫蘆崇拜。兩圓相扣,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特有的太陽曆和蘇蒂子圖案。
7、鎮寧布依族石板房。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
8、三都怎雷古建築群。
怎雷村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有200餘棟民居建築,多是從「杆欄式」木構建築衍化而來的吊腳樓,保留了「杆欄」建築的特殊營造印記,成為研究水族獨特建築風格的重要場所。其中百年以上「杆欄」民居有14棟,另有「杆欄式」建築和禾倉111棟。怎雷水族古建築群是水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水族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實物,被國內眾多研究專家譽為「中國民族建築活化石」。
9、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已有600多年歷史。苗王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牆2000餘米,頂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歪門邪道」的建築風格等等不僅具有一定的戰爭防禦能力,而且體現了較高的建築水平。
10、布依族馬頭寨古建築群。
2006年,馬頭寨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坐落於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
貴州民族文化宮主樓汲取了貴州侗寨鼓樓輪廓曲線的神韻,為三叉弧形堵式建築,前弧形面有機襯托毛主席塑像,大樓六個面的每一面形狀都構成「山」字形,建築造型著力強調貴州、民族、文化三個內涵,頗具貴州地域及民族色彩。
2、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築,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一個整體的環形,形成了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在建房時,對發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腳樓不但具有較好的美學和建築學價值,而且還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3、從江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是侗鄉最有名的鼓樓之一,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形體結構最大的鼓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是侗族建築技藝的集中體現。增沖鼓樓侗寨的特徵建築之一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增沖鼓樓位於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鄉增沖村,四周四根大木柱沖天而起,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飛檐和斗拱,形如寶塔,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
4、黎平肇興侗寨五大團鼓樓。
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肇興侗寨寨子雖為一體,但按侗家一個族姓一座鼓樓的規矩,肇興大寨五個大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即「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鼓黎平肇興侗寨樓之最,蔚為壯觀。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被譽為"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
5、黎平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杉木大樑上平鋪杉木橋板,二十多排圓柱,用枋木交織,壓排穿榫連接成一體,形成長廊,橋廊兩側設1米高的梳齒欄杆。橋上建三座橋樓,中樓形似鼓樓,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兩端橋樓為三重檐四角歇山頂,橋廊屋脊上泥塑熬魚、雙龍搶寶、雙鳳朝陽,中樓四柱繪青龍和鳳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繪有民族風情、歷史人物故事彩畫和卷草花紋、楹聯等。建築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造型結構居全國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為侗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6、貴州宣慰府。
貴州宣慰府是貴州宣慰使 靄翠和奢香夫人 及其後裔,即歷代貴州宣慰使處理政務的官府。整座建築,依據史書記載和實地勘測互證,可分為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兩個部分。主體建築,即為「一場八院九層」。採用中軸對稱的布局,「九層八院」分級躍上,梯級遞進。廣場是根據彝族的講究和用地的限制巧妙設計成一個葫蘆形,源於彝族葫蘆崇拜。兩圓相扣,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特有的太陽曆和蘇蒂子圖案。
7、鎮寧布依族石板房。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
8、三都怎雷古建築群。
怎雷村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有200餘棟民居建築,多是從「杆欄式」木構建築衍化而來的吊腳樓,保留了「杆欄」建築的特殊營造印記,成為研究水族獨特建築風格的重要場所。其中百年以上「杆欄」民居有14棟,另有「杆欄式」建築和禾倉111棟。怎雷水族古建築群是水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水族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實物,被國內眾多研究專家譽為「中國民族建築活化石」。
9、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已有600多年歷史。苗王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牆2000餘米,頂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歪門邪道」的建築風格等等不僅具有一定的戰爭防禦能力,而且體現了較高的建築水平。
10、布依族馬頭寨古建築群。
2006年,馬頭寨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坐落於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