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貴州民族文化宮。
貴州民族文化宮主樓汲取了貴州侗寨鼓樓輪廓曲線的神韻,為三叉弧形堵式建築,前弧形面有機襯托毛主席塑像,大樓六個面的每一面形狀都構成「山」字形,建築造型著力強調貴州、民族、文化三個內涵,頗具貴州地域及民族色彩。
2、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築,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一個整體的環形,形成了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在建房時,對發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腳樓不但具有較好的美學和建築學價值,而且還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3、從江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是侗鄉最有名的鼓樓之一,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形體結構最大的鼓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是侗族建築技藝的集中體現。增沖鼓樓侗寨的特徵建築之一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增沖鼓樓位於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鄉增沖村,四周四根大木柱沖天而起,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飛檐和斗拱,形如寶塔,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
4、黎平肇興侗寨五大團鼓樓。
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肇興侗寨寨子雖為一體,但按侗家一個族姓一座鼓樓的規矩,肇興大寨五個大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即「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鼓黎平肇興侗寨樓之最,蔚為壯觀。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被譽為"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
5、黎平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杉木大樑上平鋪杉木橋板,二十多排圓柱,用枋木交織,壓排穿榫連接成一體,形成長廊,橋廊兩側設1米高的梳齒欄杆。橋上建三座橋樓,中樓形似鼓樓,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兩端橋樓為三重檐四角歇山頂,橋廊屋脊上泥塑熬魚、雙龍搶寶、雙鳳朝陽,中樓四柱繪青龍和鳳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繪有民族風情、歷史人物故事彩畫和卷草花紋、楹聯等。建築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造型結構居全國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為侗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6、貴州宣慰府。
貴州宣慰府是貴州宣慰使 靄翠和奢香夫人 及其後裔,即歷代貴州宣慰使處理政務的官府。整座建築,依據史書記載和實地勘測互證,可分為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兩個部分。主體建築,即為「一場八院九層」。採用中軸對稱的布局,「九層八院」分級躍上,梯級遞進。廣場是根據彝族的講究和用地的限制巧妙設計成一個葫蘆形,源於彝族葫蘆崇拜。兩圓相扣,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特有的太陽曆和蘇蒂子圖案。
7、鎮寧布依族石板房。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
8、三都怎雷古建築群。
怎雷村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有200餘棟民居建築,多是從「杆欄式」木構建築衍化而來的吊腳樓,保留了「杆欄」建築的特殊營造印記,成為研究水族獨特建築風格的重要場所。其中百年以上「杆欄」民居有14棟,另有「杆欄式」建築和禾倉111棟。怎雷水族古建築群是水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水族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實物,被國內眾多研究專家譽為「中國民族建築活化石」。
9、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已有600多年歷史。苗王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牆2000餘米,頂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歪門邪道」的建築風格等等不僅具有一定的戰爭防禦能力,而且體現了較高的建築水平。
10、布依族馬頭寨古建築群。
2006年,馬頭寨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坐落於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
貴州民族文化宮主樓汲取了貴州侗寨鼓樓輪廓曲線的神韻,為三叉弧形堵式建築,前弧形面有機襯托毛主席塑像,大樓六個面的每一面形狀都構成「山」字形,建築造型著力強調貴州、民族、文化三個內涵,頗具貴州地域及民族色彩。
2、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築,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2005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一個整體的環形,形成了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在建房時,對發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樑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腳樓不但具有較好的美學和建築學價值,而且還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
3、從江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是侗鄉最有名的鼓樓之一,也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形體結構最大的鼓樓,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鼓樓是侗鄉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物,是侗族建築技藝的集中體現。增沖鼓樓侗寨的特徵建築之一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增沖鼓樓位於貴州省從江縣增沖鄉增沖村,四周四根大木柱沖天而起,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飛檐和斗拱,形如寶塔,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
4、黎平肇興侗寨五大團鼓樓。
2001年,肇興侗寨及鼓樓群列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肇興侗寨寨子雖為一體,但按侗家一個族姓一座鼓樓的規矩,肇興大寨五個大團都有自己的鼓樓即「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被稱為「肇興鼓樓群」,是侗鄉鼓黎平肇興侗寨樓之最,蔚為壯觀。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被譽為"鼓樓之鄉"。寨中五團,共建有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台五座。五座鼓樓的外觀、高低、大小、風格各異,蔚為大觀。一九九三年,貴州省文化廳命名肇興為鼓樓文化藝術之。
5、黎平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杉木大樑上平鋪杉木橋板,二十多排圓柱,用枋木交織,壓排穿榫連接成一體,形成長廊,橋廊兩側設1米高的梳齒欄杆。橋上建三座橋樓,中樓形似鼓樓,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兩端橋樓為三重檐四角歇山頂,橋廊屋脊上泥塑熬魚、雙龍搶寶、雙鳳朝陽,中樓四柱繪青龍和鳳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繪有民族風情、歷史人物故事彩畫和卷草花紋、楹聯等。建築造型優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雄偉壯觀,造型結構居全國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為侗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6、貴州宣慰府。
貴州宣慰府是貴州宣慰使 靄翠和奢香夫人 及其後裔,即歷代貴州宣慰使處理政務的官府。整座建築,依據史書記載和實地勘測互證,可分為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兩個部分。主體建築,即為「一場八院九層」。採用中軸對稱的布局,「九層八院」分級躍上,梯級遞進。廣場是根據彝族的講究和用地的限制巧妙設計成一個葫蘆形,源於彝族葫蘆崇拜。兩圓相扣,圓心圖案也是彝族特有的太陽曆和蘇蒂子圖案。
7、鎮寧布依族石板房。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
8、三都怎雷古建築群。
怎雷村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有200餘棟民居建築,多是從「杆欄式」木構建築衍化而來的吊腳樓,保留了「杆欄」建築的特殊營造印記,成為研究水族獨特建築風格的重要場所。其中百年以上「杆欄」民居有14棟,另有「杆欄式」建築和禾倉111棟。怎雷水族古建築群是水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是研究水族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史的重要實物,被國內眾多研究專家譽為「中國民族建築活化石」。
9、松桃苗王城。
苗王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已有600多年歷史。苗王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牆2000餘米,頂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歪門邪道」的建築風格等等不僅具有一定的戰爭防禦能力,而且體現了較高的建築水平。
10、布依族馬頭寨古建築群。
2006年,馬頭寨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坐落於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