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來歷
農曆臘月最重大的月份,其中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寓意
寓意: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方便、感恩、歡喜、結緣。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1、臘八粥。
臘八粥,起源於古代臘祭,用來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禮記·郊特牲》:「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有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臘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產有所不同。
2、臘八蒜。
泡臘八蒜,主要流行於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
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密封的罐子或瓶子之類的容器里,倒入醋,封上口,放置於陰冷處保存。
泡在醋中的蒜會慢慢變綠,最後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
3、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入口鬆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是安徽省黟縣臘八節的民間小吃。
明清時期,每年臘月,勤儉創業的徽商都燒制「臘八豆腐」,外出經商時可以吃一年。
臘八豆腐用小黃豆做成豆腐,中間挖洞放入食鹽及配料,在溫和太陽下烤曬而成,使鹽分慢慢吸收。
4、臘八面。
陝西大荔和臨潼、鳳翔一帶,臘八節這日人們煮麵敬神,稱「臘八面」
將豆類和多種蔬菜,以及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木耳等調成湯麵,同麵條同煮,營養豐富,十分美味。
5、臘八豆。
臘八豆,是湖南的傳統食品之一,有數百年歷史。
臘八豆以黃豆、花椒、鹽為原料,多在每年立冬後開始腌制,至臘月八日後食用。
成品具有特殊的香味,異常鮮美,深受百姓喜愛。
6、臘八飯。
寧夏、河南等地的臘八節習俗是吃臘八飯。
用八種以上的穀物乾果,製作臘八飯,慶祝一年的辛勤勞動碩果,祈求來年五穀豐登。
7、臘八冰。
民間有「來年成不成,先看臘八冰」的說法。
臘八前一天,人們用鋼盆舀水結冰,到了臘八節將冰脫盆,並敲成碎塊。
據說臘八冰能治百病,大人和孩子都要吃,而且怎樣吃,都不會拉肚子。
8、臘祭。
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後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
到了唐宋,此節被蒙上神佛色彩,誦經紀念,相沿成節。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成為臘八節的主要活動,祭祀的神主要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