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出自於民間俗語。魯迅先生在評論自己筆下的《孔乙己》的時候曾經用了這句話。這句話揭示的是生活哲學問題和對少部分人的批判。
用通常道德標準衡量,一個人貌似可憐之人現實的不如意,一定是由於之前的過錯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錯了還屢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類人的可恨之處。
擴展資料。
《孔乙己》是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發表於《新青年》,後編入《吶喊》。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體不勤,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環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性格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樸實,另一方面他迂腐頑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這樣性格的人物,毫無疑問是一個悲劇形象。
用通常道德標準衡量,一個人貌似可憐之人現實的不如意,一定是由於之前的過錯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錯了還屢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類人的可恨之處。
擴展資料。
《孔乙己》是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發表於《新青年》,後編入《吶喊》。小說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體不勤,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揭露了當時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質,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環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舊社會的過渡時期,其性格就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樸實,另一方面他迂腐頑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孔乙己這樣性格的人物,毫無疑問是一個悲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