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未來前景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很難成為比亞迪的對手
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兩大巨頭,其一是比亞迪,其二是特斯拉。
提到特斯拉總會有各種美譽,比如「美國先進科技」,比如「簡約而不簡單」;然而特斯拉的自主研發的4680電池難產,試製的電池在批量生產時的廢品率過高,odel 3/y依靠的是日本松下、中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僅此一點就無法綜合技術討論產品力。電控晶片依靠的是德國英飛凌,車輛還有使用非車規級的低成本晶片。電機有自主研發的同步電機,可是model 3/y換裝了國產電動機並實現了功率和扭矩的提升。
![比亞迪和特斯拉,哪個前景更好]()
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是三電,特斯拉的核心技術在哪裡?
其實特斯拉的賣點不是車輛本身的核心技術,而是其標榜的「fsd」,也就是所謂的「完全自動駕駛」;可是這套系統在其官網上明確說明了暫不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前後矛盾的定義足以說明問題,而且因該系統導致的交通事故並不少,以至於特斯拉在其本土市場被多家機構調查並指控。
不過最尷尬的不是這些問題,而是特斯拉汽車要取消其他傳感器,最終只用攝像頭來打造自動駕駛系統。
![比亞迪和特斯拉,哪個前景更好]()
眾所周知,僅依靠攝像頭在光線複雜的夜間很容易錯誤識別,所以才需要各種雷達;成本最低的是超聲波雷達,倒車雷達就是這種,其次要數千元成本的是毫米波雷達,最高的是雷射束雷達。歐美生產的雷射雷達最高是要五六萬美元一組,為32/64線標準,很顯然以model 3/y的價格定位是用不起的,這倆車的銷量支撐版本也就是二三十萬而已,整車還有高峰期的雷射雷達貴;可是國產的96線雷射雷達可以將成本控制在幾千元的標準線上,雖然還是比毫米波雷達貴但總能讓普通的中端和高端車用得上了。
華為有自主研發的雷射雷達,而華為和比亞迪有著深度的戰略合作關係;華為的多合一高壓驅動系統有著比亞迪的影子,很多技術都不能排除共享或「貼標」的可能性。
![比亞迪和特斯拉,哪個前景更好]()
比亞迪除了具備這些電子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以外,還具備車規級晶片的研發能力,市占率是能看齊英飛凌的,這不是特斯拉能相提並論的技術儲備;其次比亞迪具備鎳鈷錳酸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生產能力,供應給特斯拉的刀片電池就是磷酸鐵鋰電池;剩下的電動機當然也是自研自產,其量產電動機里效率最高的超過97%,這也是標杆水平。
所以在技術的比拼上,特斯拉是個標標準準的美系新勢力品牌,它只能與小鵬、理想和蔚來放在同一陣營來比拼;但是model 3/y的定位只能看齊小鵬,定位是低於理想和蔚來的;結果是連品牌定位相比國產高端汽車品牌都要低一級,這種品牌很難走得長遠。
![比亞迪和特斯拉,哪個前景更好]()
現在的特斯拉的主要賣點還是「洋氣」,說白了這種品牌面向的還是對「舶來」崇媚的用戶人群,其車輛的性能沒有任何優勢,內飾簡陋到放在主流車陣營里都得墊底,外觀設計見仁見智,個人認為其上寬下窄的設計感醜陋無比。所以只能打個「洋大牌」的牌子,依託個別城市的地方保護政策集中輻射一個小圈子;可是「洋品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階段里,面對新一代的年輕司機基本等於恥辱,這種品牌很難走得長遠。
加之特斯拉的星鏈勾搭著美國軍隊,一家車企搭上這條線是非常危險的選擇;同時其fsd又採用了全攝像頭架構,其車輛未來必然會有大量的「禁行區」,這些都在一步步的摧毀特斯拉,所以這是一個無法令人看好的新勢力品牌。
新能源汽車領域有兩大巨頭,其一是比亞迪,其二是特斯拉。
提到特斯拉總會有各種美譽,比如「美國先進科技」,比如「簡約而不簡單」;然而特斯拉的自主研發的4680電池難產,試製的電池在批量生產時的廢品率過高,odel 3/y依靠的是日本松下、中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僅此一點就無法綜合技術討論產品力。電控晶片依靠的是德國英飛凌,車輛還有使用非車規級的低成本晶片。電機有自主研發的同步電機,可是model 3/y換裝了國產電動機並實現了功率和扭矩的提升。

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是三電,特斯拉的核心技術在哪裡?
其實特斯拉的賣點不是車輛本身的核心技術,而是其標榜的「fsd」,也就是所謂的「完全自動駕駛」;可是這套系統在其官網上明確說明了暫不具備完全自動駕駛能力,前後矛盾的定義足以說明問題,而且因該系統導致的交通事故並不少,以至於特斯拉在其本土市場被多家機構調查並指控。
不過最尷尬的不是這些問題,而是特斯拉汽車要取消其他傳感器,最終只用攝像頭來打造自動駕駛系統。

眾所周知,僅依靠攝像頭在光線複雜的夜間很容易錯誤識別,所以才需要各種雷達;成本最低的是超聲波雷達,倒車雷達就是這種,其次要數千元成本的是毫米波雷達,最高的是雷射束雷達。歐美生產的雷射雷達最高是要五六萬美元一組,為32/64線標準,很顯然以model 3/y的價格定位是用不起的,這倆車的銷量支撐版本也就是二三十萬而已,整車還有高峰期的雷射雷達貴;可是國產的96線雷射雷達可以將成本控制在幾千元的標準線上,雖然還是比毫米波雷達貴但總能讓普通的中端和高端車用得上了。
華為有自主研發的雷射雷達,而華為和比亞迪有著深度的戰略合作關係;華為的多合一高壓驅動系統有著比亞迪的影子,很多技術都不能排除共享或「貼標」的可能性。

比亞迪除了具備這些電子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以外,還具備車規級晶片的研發能力,市占率是能看齊英飛凌的,這不是特斯拉能相提並論的技術儲備;其次比亞迪具備鎳鈷錳酸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生產能力,供應給特斯拉的刀片電池就是磷酸鐵鋰電池;剩下的電動機當然也是自研自產,其量產電動機里效率最高的超過97%,這也是標杆水平。
所以在技術的比拼上,特斯拉是個標標準準的美系新勢力品牌,它只能與小鵬、理想和蔚來放在同一陣營來比拼;但是model 3/y的定位只能看齊小鵬,定位是低於理想和蔚來的;結果是連品牌定位相比國產高端汽車品牌都要低一級,這種品牌很難走得長遠。

現在的特斯拉的主要賣點還是「洋氣」,說白了這種品牌面向的還是對「舶來」崇媚的用戶人群,其車輛的性能沒有任何優勢,內飾簡陋到放在主流車陣營里都得墊底,外觀設計見仁見智,個人認為其上寬下窄的設計感醜陋無比。所以只能打個「洋大牌」的牌子,依託個別城市的地方保護政策集中輻射一個小圈子;可是「洋品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階段里,面對新一代的年輕司機基本等於恥辱,這種品牌很難走得長遠。
加之特斯拉的星鏈勾搭著美國軍隊,一家車企搭上這條線是非常危險的選擇;同時其fsd又採用了全攝像頭架構,其車輛未來必然會有大量的「禁行區」,這些都在一步步的摧毀特斯拉,所以這是一個無法令人看好的新勢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