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為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變及後縱韌帶增厚鈣化等引起的中老年人常見病之一。診斷頸椎病的主要依據有三點:①椎間盤退變,包括變性、膨出、脫出;②骨質增生後縱韌帶肥厚鈣化;③頸椎管前後徑狹窄和椎間孔狹窄。
常規x線片能顯示頸椎序列和生理曲度異常、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骨化等,但不能直接顯示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情況。ct(「ct」是計算機體層攝影術的英文縮寫)檢查的優點是:能清楚顯示頸椎橫斷面解剖結構,顯示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和後縱韌帶骨化與脊髓和神經根之間的關係,可顯示椎管和椎間孔狹窄。
如何觀察頸椎病的ct檢查片呢?
首先要了解它的檢查方法。頸椎病ct檢查方法包括普通掃描和脊髓造影ct掃描(ctm),兩者相比ctm對頸椎病診斷更優越。掃描層面一般平行於椎體,與椎管垂直,椎體掃描層厚一般為3~5毫米,椎間盤區常採用1.5~2毫米薄層掃描,可得到頸椎及椎旁軟組織的橫斷面解剖圖像,也可以通過矢狀重建技術獲得矢狀面圖像。
第二步了解掃描範圍和部位。頸椎病ct掃描的重點區域是頸3~7。一般ct片上都有定位像,每一幅橫斷面圖像均可在定位像上找到對應標線。
第三步,逐幅觀察頸椎橫斷面掃描圖像,由外向內先觀察椎旁軟組織是否正常;椎體骨質結構是否正常,有無骨質增生及增生的部位和程度,後縱韌帶和黃韌帶是否有增厚骨化,椎間盤是否有突出,觀察硬膜囊和神經根是否受壓。椎體後緣骨贅壓迫並占據椎管空間,造成椎管狹窄,椎管前後徑小於11毫米即可診斷頸椎管骨性狹窄;鈎椎關節和小關節骨贅造成椎間孔狹窄;橫突孔骨質增生可壓迫椎動脈;椎體前緣骨贅過長可導致食管受壓。正常頸段椎管橫斷面形態為橢圓形,硬膜囊形態也為橢圓形,硬膜囊與椎管前壁、椎間孔等處大多都有脂肪間隙存在,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及韌帶肥厚骨化等均可導致脂肪間隙變窄或消失,嚴重者壓迫硬膜囊,造成硬膜囊變形。頸神經根的走行方向為兩側向外,周圍有脂肪組織襯托,在高質量ct掃描圖像上能清楚顯示神經根受壓現象。脊髓造影ct掃描能直接觀察脊髓受壓變形和旋轉徵象。
第四步,綜合判斷頸椎病累及範圍、病變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並與臨床症狀相對照。ct檢查特別是ctm掃描為頸椎病的分型、解釋臨床症狀和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缺點是常規檢查椎體數目有限,而且只能得到橫斷面圖像,其他方位的圖像需採用薄層掃描和圖像重建的方法,如果檢查範圍過大,患者則受到大劑量的x線照射,下頸椎由於受肩胛骨等影響,偽影較嚴重,圖像質量較差;且不能顯示髓內病變。
常規x線片能顯示頸椎序列和生理曲度異常、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骨化等,但不能直接顯示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情況。ct(「ct」是計算機體層攝影術的英文縮寫)檢查的優點是:能清楚顯示頸椎橫斷面解剖結構,顯示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和後縱韌帶骨化與脊髓和神經根之間的關係,可顯示椎管和椎間孔狹窄。
如何觀察頸椎病的ct檢查片呢?
首先要了解它的檢查方法。頸椎病ct檢查方法包括普通掃描和脊髓造影ct掃描(ctm),兩者相比ctm對頸椎病診斷更優越。掃描層面一般平行於椎體,與椎管垂直,椎體掃描層厚一般為3~5毫米,椎間盤區常採用1.5~2毫米薄層掃描,可得到頸椎及椎旁軟組織的橫斷面解剖圖像,也可以通過矢狀重建技術獲得矢狀面圖像。
第二步了解掃描範圍和部位。頸椎病ct掃描的重點區域是頸3~7。一般ct片上都有定位像,每一幅橫斷面圖像均可在定位像上找到對應標線。
第三步,逐幅觀察頸椎橫斷面掃描圖像,由外向內先觀察椎旁軟組織是否正常;椎體骨質結構是否正常,有無骨質增生及增生的部位和程度,後縱韌帶和黃韌帶是否有增厚骨化,椎間盤是否有突出,觀察硬膜囊和神經根是否受壓。椎體後緣骨贅壓迫並占據椎管空間,造成椎管狹窄,椎管前後徑小於11毫米即可診斷頸椎管骨性狹窄;鈎椎關節和小關節骨贅造成椎間孔狹窄;橫突孔骨質增生可壓迫椎動脈;椎體前緣骨贅過長可導致食管受壓。正常頸段椎管橫斷面形態為橢圓形,硬膜囊形態也為橢圓形,硬膜囊與椎管前壁、椎間孔等處大多都有脂肪間隙存在,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及韌帶肥厚骨化等均可導致脂肪間隙變窄或消失,嚴重者壓迫硬膜囊,造成硬膜囊變形。頸神經根的走行方向為兩側向外,周圍有脂肪組織襯托,在高質量ct掃描圖像上能清楚顯示神經根受壓現象。脊髓造影ct掃描能直接觀察脊髓受壓變形和旋轉徵象。
第四步,綜合判斷頸椎病累及範圍、病變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並與臨床症狀相對照。ct檢查特別是ctm掃描為頸椎病的分型、解釋臨床症狀和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缺點是常規檢查椎體數目有限,而且只能得到橫斷面圖像,其他方位的圖像需採用薄層掃描和圖像重建的方法,如果檢查範圍過大,患者則受到大劑量的x線照射,下頸椎由於受肩胛骨等影響,偽影較嚴重,圖像質量較差;且不能顯示髓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