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齡以前嬰兒缺損在8mm以上者很少能夠自然閉合,需進行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成人在10mm以上的房間隔缺損因右心負荷增加,也建議手術干預。
房間隔缺損是成人中最為常見的先天性病變,為胚胎髮育過程中,房間隔的發生、吸收和融合出現異常,導致左、右心房之間殘留未閉的缺損,女性較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2~1:4。本病症狀輕重不一,輕者可全無症狀,僅在檢查時被發現。重者可表現為勞累後心悸、氣喘、乏力、咳嗽和咯血。小兒則可能有喂養困難,頻發呼吸道感染,甚至發育障礙。一般情況下患者無發紺,但如有右至左分流時則可出現發紺。初生嬰兒由於胎兒期的肺循環高阻力狀態尚存在,也可能有短時期的右至左分流而有短暫的發紺。本病30歲後可發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顫動等心律失常,偶由於擴大的肺動脈壓迫喉返神經而引起聲音嘶啞,並發感染性心內膜炎者少見,後期可以出現心力衰竭。3月齡以前嬰兒3mm以下的房間隔缺損在1歲半內100%可自然閉合;缺損在3~8mm在1歲半內有80%以上可自然閉合;缺損在8mm以上者很少能夠自然閉合,需進行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成人在10mm以上的房間隔缺損因右心負荷增加,也建議手術干預。
本病傳統的治療是外科手術修補。應用低溫麻醉或人工心肺裝置進行體外循環,暫時中斷心臟的血流,在直視下進行缺損修補,手術死亡率在1%以下;第一孔未閉型缺損的修補較難,手術危險性較大。在手術後的10~20年內,約5%的患者可出現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室傳導阻滯。目前房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已趨成熟,對於:①年齡≥3歲;⑧缺損直徑在5~36mm之間;③右心容量負荷增加;④缺損四周殘端邊緣大於5mm、二尖瓣殘端大於7mm的第二孔型缺損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療,肺動脈高壓而致右至左分流的患者不宜手術或介入治療,第一孔未閉型和冠狀靜脈竇部缺損不宜作介入治療。
房間隔缺損是成人中最為常見的先天性病變,為胚胎髮育過程中,房間隔的發生、吸收和融合出現異常,導致左、右心房之間殘留未閉的缺損,女性較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2~1:4。本病症狀輕重不一,輕者可全無症狀,僅在檢查時被發現。重者可表現為勞累後心悸、氣喘、乏力、咳嗽和咯血。小兒則可能有喂養困難,頻發呼吸道感染,甚至發育障礙。一般情況下患者無發紺,但如有右至左分流時則可出現發紺。初生嬰兒由於胎兒期的肺循環高阻力狀態尚存在,也可能有短時期的右至左分流而有短暫的發紺。本病30歲後可發生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顫動等心律失常,偶由於擴大的肺動脈壓迫喉返神經而引起聲音嘶啞,並發感染性心內膜炎者少見,後期可以出現心力衰竭。3月齡以前嬰兒3mm以下的房間隔缺損在1歲半內100%可自然閉合;缺損在3~8mm在1歲半內有80%以上可自然閉合;缺損在8mm以上者很少能夠自然閉合,需進行外科手術或介入治療;成人在10mm以上的房間隔缺損因右心負荷增加,也建議手術干預。
本病傳統的治療是外科手術修補。應用低溫麻醉或人工心肺裝置進行體外循環,暫時中斷心臟的血流,在直視下進行缺損修補,手術死亡率在1%以下;第一孔未閉型缺損的修補較難,手術危險性較大。在手術後的10~20年內,約5%的患者可出現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和房室傳導阻滯。目前房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已趨成熟,對於:①年齡≥3歲;⑧缺損直徑在5~36mm之間;③右心容量負荷增加;④缺損四周殘端邊緣大於5mm、二尖瓣殘端大於7mm的第二孔型缺損的患者可行介入治療,肺動脈高壓而致右至左分流的患者不宜手術或介入治療,第一孔未閉型和冠狀靜脈竇部缺損不宜作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