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生活的當下,大部分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在緊張感的裹挾下生活。
感情中總是患得患失,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
工作上卷人所不能卷,24小時隨時待命,生怕錯過任何消息。
與人交往時,為了在別人眼中留下一個好印象,時刻注意謹言慎行……。
當神經緊繃成為常態、遇到突發事件就情緒崩潰時,我們就越羨慕那些活得恣意、隨性的人。
no.1
「鬆弛感」究竟是什麼?
鬆弛感的生活、鬆弛感的職場、鬆弛感的家庭關係……當全網討論「鬆弛感」並引發集體共鳴時,有人不禁會問:「被稱為網際網路頂級褒義詞的『鬆弛感』,究竟是什麼?」
在《嚮往的生活》第六季里,叛逆又任性的另類「客人」許知遠,就向大家詮釋了嚮往的「鬆弛感」:
他總是偏離節目組給出的常規路線。當大家忙著準備晚飯時,一個人溜到村口四處「打野」,喝啤酒、吃烤腸、和村民聊天,幾乎找不到人;看見村裡的「道德紅黑榜」後,又幹活兒積極得像換了個人,採訪救援隊、撿垃圾、賣螃蟹、帶新人逛村口,他只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兒。另類的真性情、不造作,反而讓網友們羨慕起了這個「格格不入」的知識分子。
這种放松自如、安靜平和的鬆弛感狀態,很多人已經丟失很久了。它與社會上充斥的焦躁、不安、緊張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不難為別人、更不難為自己,比躺平多了七分底氣,比擺爛增了三分優雅,讓人覺得很舒服。
no.2
備受追捧的「鬆弛感」為啥是奢侈品?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鬆弛感」天然不是主流。守規矩、有秩序、能自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但也顯而易見的表現出它的「副作用」,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都不夠放鬆。
父母總是怕浪費好東西,緊緊巴巴半輩子,買根蔥都想跟人要頭蒜;害怕任何突發性事件,都意味著要花費額外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即使當今社會發展得很好,物質生活豐盈,但留存在記憶中的匱乏感,仍會在聽到碎裂聲時,下意識的表現出緊張狀態。
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養成「鬆弛感」?醫生表示,在忙亂、繁瑣的生活中,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秩序,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也就活出了自己的鬆弛感。
no.3
怎樣才能養成鬆弛感?
有很多人認為,那些看上去「毫不費力氣」的鬆弛感,不是普通人隨便就能達到的狀態。這讓一部分人羞於看到自己的「不松馳」,並在自我審查時,遭受來自外部「用力過猛」的嘲笑和批判。
事實上,有些人的「鬆弛感」是天生的,純粹就是「心大」;有些人沒有「鬆弛感」也是必然的。對於他們來說,為了達成目標,步履維艱、一手一腳打拚,是「松」不起來的。對於天生的「卷王」而言,順應本心的「卷」,才是他們的「鬆弛感」
「松馳」與「不松馳」,從來都沒有標準,也不需要標準,它並不完全來自物質自信。如果有很多人要想成為擁有樂觀、穩定情緒狀態和很高涵容力的人,醫生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調適:
1.坦然接受任何情緒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們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意外、小摩擦,情緒也會自然地隨之發生變化。所以,即便應對不如意的事情時,尤其是因害怕挑戰而產生焦慮時,我們要以坦然的態度面對事情發生,再去客觀的解決事實。這就像我們總能遇到空中飄過低沉的烏雲,有時會壓得人喘不過來氣,但如果跳脫自己的局限,看到鋪天蓋地的烏雲,終究會有消散的一刻,也就學會坦然面對負面情緒及其攜帶的能量,不再無意義的阻擋,讓情緒自然流過。
2.適度「挑戰」,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期待是態度,接納是能力。我們不必將自己放置在標準線上,對照自身、為難自己。這不僅容易陷入「哪哪都不如人」的自卑和焦慮,而且也會喪失自己的風格和優點。其實,不去刻意和別人比較,減少無序的生活狀態和反反覆復的情緒,會讓自己不斷提升自我認知,從而獲得更多的掌控感。
3.學會「自我寬恕」,合理規劃生活
漠不關心、沒有上進心,從來不是真正的「從容」;積極合理規劃人生、養成規律的習慣,能夠讓我們主動找到幸福、治癒的線索,以及足夠的安全感。這種有人生掌控感的人,擺脫了被生活工作追著走的束縛與負面情緒的裹挾,在「有備無患」中善於體諒和寬恕自己,也就更容易獲得真正的鬆弛感。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舒展、不擰巴的「鬆弛」狀態,應該關注把浪費在焦慮和迷茫上的時間,用在做好當下的事情上,用此刻的付出預支未來的收穫。只有關注當下,自己才會接受付出與收穫之間存在失敗的可能性,以及等待隨便哪種未來都心安理得的自在感。
感情中總是患得患失,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
工作上卷人所不能卷,24小時隨時待命,生怕錯過任何消息。
與人交往時,為了在別人眼中留下一個好印象,時刻注意謹言慎行……。
當神經緊繃成為常態、遇到突發事件就情緒崩潰時,我們就越羨慕那些活得恣意、隨性的人。
no.1
「鬆弛感」究竟是什麼?
鬆弛感的生活、鬆弛感的職場、鬆弛感的家庭關係……當全網討論「鬆弛感」並引發集體共鳴時,有人不禁會問:「被稱為網際網路頂級褒義詞的『鬆弛感』,究竟是什麼?」
在《嚮往的生活》第六季里,叛逆又任性的另類「客人」許知遠,就向大家詮釋了嚮往的「鬆弛感」:
他總是偏離節目組給出的常規路線。當大家忙著準備晚飯時,一個人溜到村口四處「打野」,喝啤酒、吃烤腸、和村民聊天,幾乎找不到人;看見村裡的「道德紅黑榜」後,又幹活兒積極得像換了個人,採訪救援隊、撿垃圾、賣螃蟹、帶新人逛村口,他只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兒。另類的真性情、不造作,反而讓網友們羨慕起了這個「格格不入」的知識分子。
這种放松自如、安靜平和的鬆弛感狀態,很多人已經丟失很久了。它與社會上充斥的焦躁、不安、緊張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不難為別人、更不難為自己,比躺平多了七分底氣,比擺爛增了三分優雅,讓人覺得很舒服。
no.2
備受追捧的「鬆弛感」為啥是奢侈品?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鬆弛感」天然不是主流。守規矩、有秩序、能自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但也顯而易見的表現出它的「副作用」,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都不夠放鬆。
父母總是怕浪費好東西,緊緊巴巴半輩子,買根蔥都想跟人要頭蒜;害怕任何突發性事件,都意味著要花費額外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即使當今社會發展得很好,物質生活豐盈,但留存在記憶中的匱乏感,仍會在聽到碎裂聲時,下意識的表現出緊張狀態。
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養成「鬆弛感」?醫生表示,在忙亂、繁瑣的生活中,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秩序,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也就活出了自己的鬆弛感。
no.3
怎樣才能養成鬆弛感?
有很多人認為,那些看上去「毫不費力氣」的鬆弛感,不是普通人隨便就能達到的狀態。這讓一部分人羞於看到自己的「不松馳」,並在自我審查時,遭受來自外部「用力過猛」的嘲笑和批判。
事實上,有些人的「鬆弛感」是天生的,純粹就是「心大」;有些人沒有「鬆弛感」也是必然的。對於他們來說,為了達成目標,步履維艱、一手一腳打拚,是「松」不起來的。對於天生的「卷王」而言,順應本心的「卷」,才是他們的「鬆弛感」
「松馳」與「不松馳」,從來都沒有標準,也不需要標準,它並不完全來自物質自信。如果有很多人要想成為擁有樂觀、穩定情緒狀態和很高涵容力的人,醫生建議大家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調適:
1.坦然接受任何情緒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們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意外、小摩擦,情緒也會自然地隨之發生變化。所以,即便應對不如意的事情時,尤其是因害怕挑戰而產生焦慮時,我們要以坦然的態度面對事情發生,再去客觀的解決事實。這就像我們總能遇到空中飄過低沉的烏雲,有時會壓得人喘不過來氣,但如果跳脫自己的局限,看到鋪天蓋地的烏雲,終究會有消散的一刻,也就學會坦然面對負面情緒及其攜帶的能量,不再無意義的阻擋,讓情緒自然流過。
2.適度「挑戰」,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期待是態度,接納是能力。我們不必將自己放置在標準線上,對照自身、為難自己。這不僅容易陷入「哪哪都不如人」的自卑和焦慮,而且也會喪失自己的風格和優點。其實,不去刻意和別人比較,減少無序的生活狀態和反反覆復的情緒,會讓自己不斷提升自我認知,從而獲得更多的掌控感。
3.學會「自我寬恕」,合理規劃生活
漠不關心、沒有上進心,從來不是真正的「從容」;積極合理規劃人生、養成規律的習慣,能夠讓我們主動找到幸福、治癒的線索,以及足夠的安全感。這種有人生掌控感的人,擺脫了被生活工作追著走的束縛與負面情緒的裹挾,在「有備無患」中善於體諒和寬恕自己,也就更容易獲得真正的鬆弛感。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舒展、不擰巴的「鬆弛」狀態,應該關注把浪費在焦慮和迷茫上的時間,用在做好當下的事情上,用此刻的付出預支未來的收穫。只有關注當下,自己才會接受付出與收穫之間存在失敗的可能性,以及等待隨便哪種未來都心安理得的自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