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長的結構體系可以分為有形的結構體系與無形的結構體系。在全球化飛速發展的當代,世界et益融為一個「地球村」,從這個角度講,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不僅是在一國範圍內實現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還應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因此,包容性增長的結構體系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兩個宏觀領域:國內領域與國際領域。
就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的有形結構體系來說,它主要涉及制度、政策、權利等三個層面。在制度層面,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依然沒有被打破,二元社會模式的實質與核心在於強制性的居民身份制度,不同的身份享受截然不同的社會待遇,它是由一系列具體制度建立起來的,即戶籍制度、住宅制度、糧食供給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給制度、生產資料供給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勞動保護制度、婚姻制度等,政府人為地將公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形成農民和市民社會地位完全不平等的制度體系,這在當今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構成發展中國家特有的中國式社會狀態。由此,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城鄉居民收人差距已經由2o世紀80年代的1.8:1擴大到2002年的3.11:1……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城鄉收入之比為1.5:1,超過2:1的極為少見」。8 在政策層面,政策是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應該是及時、公開、公平公正的。我國高度組織化的「內輸入」型決策體制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難免有失偏頗,如,1979年執行開始執行的《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在鐵路路基上行走、乘涼、坐臥鋼軌等引發的傷殘,由鐵路部門酌情給予一次性救濟費50—150元;死亡者,鐵路部門酌情給予80—150元火葬費或埋葬費,還可酌情給予一次性救濟費100—150元。在公共政策執行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央的保證性住房政策本意是保障中低收人者的民生,而有些地方政府卻在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進度上躑躅不前。在權利層面,弱勢群體也面臨一系列障礙,農民工是典型的弱勢群體,農民工雖然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他們卻無法擁有和城市居民同樣的權利,無法享受到同等的制度對待,無法得到城市居民的認同,更得不到這個城市社會的各種福利待遇,他們的勞動休息權、工資報酬權、勞動保護權、社會保障權以及政治權利等都存在大面積的被侵害現象。
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這些都不是包容性增長。近年來,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於扭轉這種局面,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農業稅,加大對農產品的補貼,努力打造全面覆蓋的社會保障網絡體系等都是我國致力於包容性增長的表現。
就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的無形結構體系來說,它主要指的是經濟增長的理念的轉變、公民文化的塑造。長期以來,我國片面強調單一的經濟增長,但其是以高昂的社會成本為代價。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新的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綠色gdp以及新的政績觀開始形成。當然,包容性增長還需要全民的參與,「如果說現代世界上正在進行一場革命的話,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場革命稱作『參與革命」』。阿爾蒙德把公民文化看作是政治參與型為主的復合型文化,並認為它是民主制度得以持久的基礎。實際上,公民文化不僅是政治參與,還包括經濟參與、社會參與,是公民權利與責任的全面展現。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公民投身經濟大潮,然而,社會參與、政治參與卻相對遲緩,以社會參與中的慈善為例,中國富人的慈善熱情、社會責任感令人詬病,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蓋茨、巴菲特來華勸捐事件就是最好的註腳。「包容性增長不能只是政府的支持,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必須充分參與進來才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企業界和企業家的參與……商界領袖應該清楚知道長期地、策略性地保證包容性增長並不是利他行為,未來的商業環境將取決於此。包容性增長不僅擴大了市場,它也創造了一個更有利於企業發展和盈利的環境」¨ 包容性增長就是給人們願景:當一些社會成員覺得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指望得到那些富人所想得到的,排斥和不包容就產生了。如果人們相信明天會更好,尤其是當他們能切實地期望子女加人到「贏家」的行列之中,那麼他們會準備好挺過今天的困難。
就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有形結構體系來說,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曾被經濟學家們標榜為發展中國家崛起的千載良機,現在卻成為加劇貧富差距的「替罪羊」。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以中國、印度為首的亞洲發展中國家雖然取得了相當大的經濟增長,但是全球化所帶來的收益大部分都流入了已開發國家富裕階層的口袋,貧窮問題依然未能解決,今天的世界甚至比以往更不平等。「據統計,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差距已從1983年的43倍擴大到目前的60多倍;1960年,占全球人口20% 的富人的收入是占全球人口20% 的窮人的收入的3o倍,1993年擴大到78倍,1995年則高過82倍;1987年,全球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的窮人為12億,1993年增至13億,1998年則達到l7億。」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弊病,從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開始,一直到魁北克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哥德堡歐盟峰會和熱那亞八國集團峰會,伴隨它們的「反全球化」公眾抗議令世人反思。反對全球化運動本身已經全球化。這表明傳統的「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高增長不是包容性增長。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國際經濟和金融新秩序,打破已開發國家的金融霸權。近年來,一種合作共贏的雙邊、多邊貿易體制正在悄然興起,如,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美洲自由貿易區等,在第八屆亞歐首腦會議上,紐西蘭、澳大利亞、俄羅斯首次參與進來,共同探討多邊貿易與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各國致力於包容性增長的努力。
就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無形結構體系來說,它主要指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包容性增長理念的成長以及國際間合作共贏共識的形成。「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和領導人正清楚地認識到不單是經濟增長是必要的,被稱為『包容性的增長』也是必需的。」包容性增長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社會所接受和採納。「泰國把實現公平增長作為政府發展努力的基本要素。越南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也體現了共享式增長的思想。」 l 世界銀行2006年發展報告的主題就是「公平與發展」,提出廣泛分享經濟和政治機會對經濟增長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亞洲開發銀行制定的今後10—15年的基本戰略由減少貧困擴展為支持發展中亞洲國家的共享式增長。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的《增長報告》,主題就是可持續增長和共享性發展的戰略。當然,近年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一些國家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把人民幣匯率政策政治化就是極為典型的例子。同時,已開發國家在貿易、氣候、環境等領域對發展中國家的指責與推卸責任也有增長勢頭。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已開發國家一方面企圖變《京都議定書》確定的雙軌制和「共同但區別」原則,另一方面,拒不履行《京都議定書》中確定的向發展中國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的事項。在國際間實現包容性增長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與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關係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有助於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實現,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首先,中國強調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既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繁榮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而且中國的包容性發展也創造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前景,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其次,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又比較好地控制了財政金融風險。當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出現負增長之時,中國經濟迅速回穩和保持較快增長,極大地增強了世界戰勝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為主要經濟體和周邊國家創造了大量需求,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再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包容性增長不僅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樣板和典範,而且還可以團結髮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努力。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是實現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外部條件。當代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的升級還沒有完成,貧富差距懸殊,各種利益關係日益複雜,社會矛盾多發;而且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依賴性逐年上升,無論是在能源、原材料、資本、技術等方面,還是在市場方面,都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一榮共榮,一損共損」,因此,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對於緩解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創造一個和諧、和平的國際發展環境極為關鍵。
就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的有形結構體系來說,它主要涉及制度、政策、權利等三個層面。在制度層面,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依然沒有被打破,二元社會模式的實質與核心在於強制性的居民身份制度,不同的身份享受截然不同的社會待遇,它是由一系列具體制度建立起來的,即戶籍制度、住宅制度、糧食供給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給制度、生產資料供給制度、教育制度、醫療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勞動保護制度、婚姻制度等,政府人為地將公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形成農民和市民社會地位完全不平等的制度體系,這在當今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構成發展中國家特有的中國式社會狀態。由此,造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城鄉居民收人差距已經由2o世紀80年代的1.8:1擴大到2002年的3.11:1……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城鄉收入之比為1.5:1,超過2:1的極為少見」。8 在政策層面,政策是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應該是及時、公開、公平公正的。我國高度組織化的「內輸入」型決策體制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難免有失偏頗,如,1979年執行開始執行的《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在鐵路路基上行走、乘涼、坐臥鋼軌等引發的傷殘,由鐵路部門酌情給予一次性救濟費50—150元;死亡者,鐵路部門酌情給予80—150元火葬費或埋葬費,還可酌情給予一次性救濟費100—150元。在公共政策執行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央的保證性住房政策本意是保障中低收人者的民生,而有些地方政府卻在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進度上躑躅不前。在權利層面,弱勢群體也面臨一系列障礙,農民工是典型的弱勢群體,農民工雖然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他們卻無法擁有和城市居民同樣的權利,無法享受到同等的制度對待,無法得到城市居民的認同,更得不到這個城市社會的各種福利待遇,他們的勞動休息權、工資報酬權、勞動保護權、社會保障權以及政治權利等都存在大面積的被侵害現象。
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這些都不是包容性增長。近年來,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於扭轉這種局面,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取消農業稅,加大對農產品的補貼,努力打造全面覆蓋的社會保障網絡體系等都是我國致力於包容性增長的表現。
就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的無形結構體系來說,它主要指的是經濟增長的理念的轉變、公民文化的塑造。長期以來,我國片面強調單一的經濟增長,但其是以高昂的社會成本為代價。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新的執政理念: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綠色gdp以及新的政績觀開始形成。當然,包容性增長還需要全民的參與,「如果說現代世界上正在進行一場革命的話,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場革命稱作『參與革命」』。阿爾蒙德把公民文化看作是政治參與型為主的復合型文化,並認為它是民主制度得以持久的基礎。實際上,公民文化不僅是政治參與,還包括經濟參與、社會參與,是公民權利與責任的全面展現。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公民投身經濟大潮,然而,社會參與、政治參與卻相對遲緩,以社會參與中的慈善為例,中國富人的慈善熱情、社會責任感令人詬病,前段時間沸沸揚揚的蓋茨、巴菲特來華勸捐事件就是最好的註腳。「包容性增長不能只是政府的支持,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必須充分參與進來才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企業界和企業家的參與……商界領袖應該清楚知道長期地、策略性地保證包容性增長並不是利他行為,未來的商業環境將取決於此。包容性增長不僅擴大了市場,它也創造了一個更有利於企業發展和盈利的環境」¨ 包容性增長就是給人們願景:當一些社會成員覺得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指望得到那些富人所想得到的,排斥和不包容就產生了。如果人們相信明天會更好,尤其是當他們能切實地期望子女加人到「贏家」的行列之中,那麼他們會準備好挺過今天的困難。
就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有形結構體系來說,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曾被經濟學家們標榜為發展中國家崛起的千載良機,現在卻成為加劇貧富差距的「替罪羊」。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以中國、印度為首的亞洲發展中國家雖然取得了相當大的經濟增長,但是全球化所帶來的收益大部分都流入了已開發國家富裕階層的口袋,貧窮問題依然未能解決,今天的世界甚至比以往更不平等。「據統計,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均gdp的差距已從1983年的43倍擴大到目前的60多倍;1960年,占全球人口20% 的富人的收入是占全球人口20% 的窮人的收入的3o倍,1993年擴大到78倍,1995年則高過82倍;1987年,全球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的窮人為12億,1993年增至13億,1998年則達到l7億。」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弊病,從世貿組織西雅圖會議開始,一直到魁北克美洲國家組織首腦會議、哥德堡歐盟峰會和熱那亞八國集團峰會,伴隨它們的「反全球化」公眾抗議令世人反思。反對全球化運動本身已經全球化。這表明傳統的「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高增長不是包容性增長。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國際經濟和金融新秩序,打破已開發國家的金融霸權。近年來,一種合作共贏的雙邊、多邊貿易體制正在悄然興起,如,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美洲自由貿易區等,在第八屆亞歐首腦會議上,紐西蘭、澳大利亞、俄羅斯首次參與進來,共同探討多邊貿易與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各國致力於包容性增長的努力。
就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無形結構體系來說,它主要指的是發展中國家的包容性增長理念的成長以及國際間合作共贏共識的形成。「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的政府和領導人正清楚地認識到不單是經濟增長是必要的,被稱為『包容性的增長』也是必需的。」包容性增長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社會所接受和採納。「泰國把實現公平增長作為政府發展努力的基本要素。越南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也體現了共享式增長的思想。」 l 世界銀行2006年發展報告的主題就是「公平與發展」,提出廣泛分享經濟和政治機會對經濟增長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亞洲開發銀行制定的今後10—15年的基本戰略由減少貧困擴展為支持發展中亞洲國家的共享式增長。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的《增長報告》,主題就是可持續增長和共享性發展的戰略。當然,近年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一些國家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把人民幣匯率政策政治化就是極為典型的例子。同時,已開發國家在貿易、氣候、環境等領域對發展中國家的指責與推卸責任也有增長勢頭。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已開發國家一方面企圖變《京都議定書》確定的雙軌制和「共同但區別」原則,另一方面,拒不履行《京都議定書》中確定的向發展中國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的事項。在國際間實現包容性增長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與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關係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有助於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的實現,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首先,中國強調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既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繁榮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巨大貢獻,而且中國的包容性發展也創造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前景,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其次,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中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又比較好地控制了財政金融風險。當主要已開發國家經濟出現負增長之時,中國經濟迅速回穩和保持較快增長,極大地增強了世界戰勝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為主要經濟體和周邊國家創造了大量需求,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再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包容性增長不僅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樣板和典範,而且還可以團結髮展中國家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努力。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是實現國內領域包容性增長的重要外部條件。當代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的升級還沒有完成,貧富差距懸殊,各種利益關係日益複雜,社會矛盾多發;而且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外依賴性逐年上升,無論是在能源、原材料、資本、技術等方面,還是在市場方面,都與國際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一榮共榮,一損共損」,因此,國際領域包容性增長對於緩解我國社會轉型期的壓力,創造一個和諧、和平的國際發展環境極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