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稍大一點的長沙人都記得,竹簧工藝美術品以其華麗高雅的天然色彩,造型式樣繁多,實用性強而著稱於世。它與湘繡一樣,曾經是具有獨特地方色彩的工藝美術品。然而,記者了解到,竹簧工藝品正在從長沙市場上消失,曾經紅紅火火的竹簧工藝廠停辦多年了,從業竹簧工藝的專業人才也流散了,僅僅在收藏市場上看得到零散的竹簧工藝藏品……不少收藏界人士呼籲:請留住這一傳統工藝。
竹簧工藝與湘繡一樣聞名。
竹簧工藝起源於何時,目前還難以考證。記者從故宮收藏的竹簧器物及資料了解到,乾隆皇帝很喜歡竹簧工藝製作的文房用具,故宮現存的竹簧工藝器物是國寶級文物。
「長沙竹簧工藝在清代晚期比較發達,竹簧工藝主要供出口,外國駐長沙領事館買辦下訂單要貨,完工的時候,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的小貨船,可順長江開到湘江長沙碼頭,直接裝貨運到世界各地。只有少量的剩餘產品和殘次品在市面上,能買的人也不多。」七十多歲的長沙竹簧工藝第二代傳人彭格士告訴記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長沙晚報》既以「刀筆生花」報道過王安錫大師的竹雕技藝。1961年王安錫的入室弟子彭格士、賓永生由長沙市工藝美術公司推薦到省湘繡廠,拜著名畫家喻幸農為師,在產品造型和繪畫設計上推陳出新,設計、製作的竹雕藝術品通過省、市兩級篩選,最後有十幾件精品入圍,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文化革命初期用長沙竹簧製作的毛主席像章風靡全中國,全廠職工經常通宵加班生產還玩不成任務,這是長沙竹簧最輝煌的時期。
1976年,中國社會發生巨變,國際上發生經濟危機,竹藝的出口受到極大衝擊,在國內市場和各種因素的干擾下,所有的技術人員全部轉行,從此,輝煌了數百年的長沙竹簧工藝退出了舞台,一朵光彩奪目的奇異鮮花瞬間凋謝了。
第三代傳人呼籲:
竹簧工藝如果失傳,太可惜。
「竹簧工藝又叫翻黃竹藝,三十幾道工序中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長沙竹簧工藝第三代傳人代表人物李智勇告訴記者,竹簧工藝製作過程非常複雜。
竹簧工藝第一步是制坯,它是最複雜、最講究製作技巧的工序,使用的模具、銼、刨、鋸、梳、刀、斧加起來有近百種之多。選材須三年以上的大楠竹,下料、去青皮、去肉,砍削出幾毫米厚的竹簧,然後放在開水中蒸煮三四個小時;趁熱用手工揉制,使竹簧完全柔軟並展開,在日光下曬乾至平整,制出薄薄的竹簧皮;用豬皮和魚鰾蒸煮後調製膠,將製成的薄片粘和在薄木板的兩面,做成竹簧板;根據產品造型所需裁成片料或其他坯料,然後將這些片料或坯料上膠、拼接、捆綁、加壓、成型後自然干成為半成品,這樣完成了第一個步驟。
第二步是將坯子打磨平整,直至它呈現出象牙般的本色後,便進入繪畫雕刻程序。刻工根據需要畫出精細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或裝飾圖案,以及各種書體的詩文絕句來裝飾器物,隨後就是雕刻。由於陰刻的技法近似於中國畫墨線的表現手段,既簡潔高雅又便於雕刻,所以竹簧工藝品大多是用陰刻手法完成。其他還有淺浮雕、高浮雕、透雕、腐蝕雕及火烙,添加墨色、墨綠色和國畫顏料等裝飾手法,要求神形兼備,意境深遠,以刀代筆,柔中見剛。第三步是細心打磨拋光,刮鏟打蠟,噴漆包裝,到這時整個流程才算完成。
「竹簧工藝的主要原料遍及湖湘,楠竹可謂是取之不盡,竹簧工藝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李智勇深情地說,「竹簧工藝具有鮮明的中國元素,高雅豐富的藝術內涵,滿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竹簧工藝如果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傳,真的可惜啊!」
竹簧工藝與湘繡一樣聞名。
竹簧工藝起源於何時,目前還難以考證。記者從故宮收藏的竹簧器物及資料了解到,乾隆皇帝很喜歡竹簧工藝製作的文房用具,故宮現存的竹簧工藝器物是國寶級文物。
「長沙竹簧工藝在清代晚期比較發達,竹簧工藝主要供出口,外國駐長沙領事館買辦下訂單要貨,完工的時候,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的小貨船,可順長江開到湘江長沙碼頭,直接裝貨運到世界各地。只有少量的剩餘產品和殘次品在市面上,能買的人也不多。」七十多歲的長沙竹簧工藝第二代傳人彭格士告訴記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長沙晚報》既以「刀筆生花」報道過王安錫大師的竹雕技藝。1961年王安錫的入室弟子彭格士、賓永生由長沙市工藝美術公司推薦到省湘繡廠,拜著名畫家喻幸農為師,在產品造型和繪畫設計上推陳出新,設計、製作的竹雕藝術品通過省、市兩級篩選,最後有十幾件精品入圍,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文化革命初期用長沙竹簧製作的毛主席像章風靡全中國,全廠職工經常通宵加班生產還玩不成任務,這是長沙竹簧最輝煌的時期。
1976年,中國社會發生巨變,國際上發生經濟危機,竹藝的出口受到極大衝擊,在國內市場和各種因素的干擾下,所有的技術人員全部轉行,從此,輝煌了數百年的長沙竹簧工藝退出了舞台,一朵光彩奪目的奇異鮮花瞬間凋謝了。
第三代傳人呼籲:
竹簧工藝如果失傳,太可惜。
「竹簧工藝又叫翻黃竹藝,三十幾道工序中每道工序都十分考究。」長沙竹簧工藝第三代傳人代表人物李智勇告訴記者,竹簧工藝製作過程非常複雜。
竹簧工藝第一步是制坯,它是最複雜、最講究製作技巧的工序,使用的模具、銼、刨、鋸、梳、刀、斧加起來有近百種之多。選材須三年以上的大楠竹,下料、去青皮、去肉,砍削出幾毫米厚的竹簧,然後放在開水中蒸煮三四個小時;趁熱用手工揉制,使竹簧完全柔軟並展開,在日光下曬乾至平整,制出薄薄的竹簧皮;用豬皮和魚鰾蒸煮後調製膠,將製成的薄片粘和在薄木板的兩面,做成竹簧板;根據產品造型所需裁成片料或其他坯料,然後將這些片料或坯料上膠、拼接、捆綁、加壓、成型後自然干成為半成品,這樣完成了第一個步驟。
第二步是將坯子打磨平整,直至它呈現出象牙般的本色後,便進入繪畫雕刻程序。刻工根據需要畫出精細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或裝飾圖案,以及各種書體的詩文絕句來裝飾器物,隨後就是雕刻。由於陰刻的技法近似於中國畫墨線的表現手段,既簡潔高雅又便於雕刻,所以竹簧工藝品大多是用陰刻手法完成。其他還有淺浮雕、高浮雕、透雕、腐蝕雕及火烙,添加墨色、墨綠色和國畫顏料等裝飾手法,要求神形兼備,意境深遠,以刀代筆,柔中見剛。第三步是細心打磨拋光,刮鏟打蠟,噴漆包裝,到這時整個流程才算完成。
「竹簧工藝的主要原料遍及湖湘,楠竹可謂是取之不盡,竹簧工藝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李智勇深情地說,「竹簧工藝具有鮮明的中國元素,高雅豐富的藝術內涵,滿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竹簧工藝如果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傳,真的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