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位於貴陽市南郊,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屯兵而建鎮,以青色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青岩古鎮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一宮二堂一院一樓一府等歷史遺蹟36處。
青岩在貴州方言中名為「青崖」,是貴州城通往程番府(今惠水)等地的交通要道,現如今還保留有青岩古驛道,是全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岩古鎮建在獨立的山坡上,依山傍嶺的整體布局及各式建築,給人一種特有的立體美感。六百餘年的時光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古鎮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也變得光可鑑人。古鎮建築依山就勢,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厚重的炮台、肅穆的城牆、蜿蜒的護城壕,守護著整個青岩古鎮的春秋流變。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位於東街143號的文昌閣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青岩書院原是青岩班姓土司的衙門,清代中期,土司班廷獻強占文昌閣,被當地李、趙、張幾大家族聯名上訴。最終,班廷獻不僅搬出文昌閣,還輸掉班家一個四合院,一個花園、糧倉、牢房等18棟建築的衙門。幾姓人家就把贏得的衙門一部分開辦成書院。青岩書院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秀才、舉人、進士,尤其在出了狀元趙以炯之後,一時名噪西南。
青岩古鎮最有名的美食就是青岩鹵豬腳,又名狀元蹄。制此鹵豬腳,需選農村飼養一歲左右的豬之蹄,取十餘種名貴中藥入味,經文火溫煨,精心滷製,吃時再輔以青岩特產的雙花醋調製蘸汁,入口肥而不膩,糯香滋潤,酸辣味美。歷來,凡到古鎮遊覽者,皆以品嘗此蹄為快。
2005年9月,青岩古鎮景區被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在頂峰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旅遊規劃項目中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青岩在貴州方言中名為「青崖」,是貴州城通往程番府(今惠水)等地的交通要道,現如今還保留有青岩古驛道,是全國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岩古鎮建在獨立的山坡上,依山傍嶺的整體布局及各式建築,給人一種特有的立體美感。六百餘年的時光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古鎮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也變得光可鑑人。古鎮建築依山就勢,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厚重的炮台、肅穆的城牆、蜿蜒的護城壕,守護著整個青岩古鎮的春秋流變。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位於東街143號的文昌閣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青岩書院原是青岩班姓土司的衙門,清代中期,土司班廷獻強占文昌閣,被當地李、趙、張幾大家族聯名上訴。最終,班廷獻不僅搬出文昌閣,還輸掉班家一個四合院,一個花園、糧倉、牢房等18棟建築的衙門。幾姓人家就把贏得的衙門一部分開辦成書院。青岩書院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秀才、舉人、進士,尤其在出了狀元趙以炯之後,一時名噪西南。
青岩古鎮最有名的美食就是青岩鹵豬腳,又名狀元蹄。制此鹵豬腳,需選農村飼養一歲左右的豬之蹄,取十餘種名貴中藥入味,經文火溫煨,精心滷製,吃時再輔以青岩特產的雙花醋調製蘸汁,入口肥而不膩,糯香滋潤,酸辣味美。歷來,凡到古鎮遊覽者,皆以品嘗此蹄為快。
2005年9月,青岩古鎮景區被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在頂峰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旅遊規劃項目中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