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12 禮記二則
《雖有佳肴》
【原文】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儘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儘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學習了然後就知道不足,教導人然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後能自我檢查,對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後能鞭策自己努力進修。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上說:「教是學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13
《大道之行也》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14 馬說
唐·韓愈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裡,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15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裡有差役到村子裡抓人。
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官吏大聲呼喝得多麼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麼悲苦。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活著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家裡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1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洒洒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胆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不久後風停了天空上的雲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布質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後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濕不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17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燻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他們手裡拿著文書嘴裡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得,這就是魚的快樂。」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裡知道的。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12 禮記二則
《雖有佳肴》
【原文】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儘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儘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因此學習了然後就知道不足,教導人然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後能自我檢查,對自己提出要求。知道困惑,然後能鞭策自己努力進修。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兌命》上說:「教是學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13
《大道之行也》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14 馬說
唐·韓愈
【原文】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裡,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15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譯文】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裡有差役到村子裡抓人。
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官吏大聲呼喝得多麼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麼悲苦。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活著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家裡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
1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杜甫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洒洒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胆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不久後風停了天空上的雲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布質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後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濕不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17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燻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他們手裡拿著文書嘴裡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