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時,有這麼一段話:「如果一個人將這方面(精神思想素質)的優勢體現出來,特別是在他人面前表現出來,就是十分冒失、無禮的。這樣一來,人們就在刺激之下進行報復,抓住機會對這個冒犯者進行侮辱。因為通過侮辱他人就可以從思想智力的範疇來到意欲的領地,而每個人在意欲方面都是同等的。」
叔本華他主張的是:「要懂的適當藏拙,因為你表現的太優秀,就等於間接指出他人的愚蠢和無能。」但左宗棠說過:「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你們認為哪種好一點呢?我認為要懂的適當藏拙好一點,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好自己。
藏拙釋義為:掩藏拙劣,不以示人,常用為自謙之辭。指故意不露鋒芒,使外表看起來笨拙愚魯,用於形容人謙遜、有意不冒尖。古人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浮於眾,眾必毀之。」有智慧的會通過「藏拙」的方法來保全自己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鞭打快牛」「過剛易折」這些話我們應該都聽過。水能讓舟行於上而如履平地是好事,但水也可吞沒船隻,讓人葬生其中;牛跑的快,本來是好事,但反遭鞭打,是因為主人想讓牛跑的更快些;物體硬度大本來是好事,但當物體剛到一定的程度就沒有了柔韌性,容易變得很脆弱,容易破碎。
任何事物都會有其兩面性,而如何去處理和對待就要看我們是否具有藏拙的大智慧。比如對於有才華的人,一個人有才華本來是好事,但當他拿著才華去炫耀時,才華就可能變成壞事;一個人有錢本來是好事,但當他因為有錢就過於高傲,就會變成壞事。歷史上有很多人的經歷可以證實不懂藏拙的人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比如說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吳國強大本來是好事,但夫差為了炫耀武力,圓他稱霸中原之夢,最終拔劍自殺;明朝的巨富沈萬三,他在銀子浜設私塾,在蘇州玄妙觀建觀前街,還在南京為朱元璋修城牆,這本來是好事,但因他工作完成的太好,朱元璋因沒面子而將其發配雲南……,由於他們不知道藏拙的大智慧,一味的去炫耀自己的武力或財力,結果給自己惹來了巨大的災難。
《菜根譚》中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曲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意思是說,人再聰明也不宜鋒芒畢露,不妨裝得笨拙一點;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過於表現,寧可用謙虛來收斂自己;志節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賞,寧可隨和一點也不要自命清高;在有能力時也不宜過於激進,寧可以退為進,也不要太過於冒進,這才是立身處世的救命法寶,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在我們羽翼未豐滿時,就得適當藏拙,這是保護自己的一個方式。但在升職加薪時,還是得表現的優秀點,能讓上級領導看見自己的優點及閃光點。畢竟公司里或者生活工作里的各種競爭,基本都是那些積極、主動、強勢、展示才華的人才取得成功和得到好處。
當我們到達一定高度時,才可淡然地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為你比別人強一點,別人就妒忌你;你比別人強不少,別人就佩服你;你比別人強太多,別人就追隨你。
百度搜藏拙的釋義是:基礎釋義
· 認為自己的意見、作品、技能等不成熟或有缺欠,不敢拿出來讓別人知道。
詳細釋義
· 掩藏拙劣,不以示人。常用為自謙之辭。唐 羅隱 《自貽》詩:「縱無顯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水滸傳》第十九回:「 晁某 是個不讀史書的人,甚是麄鹵。今日事在藏拙,甘心與頭領帳下做一小卒,不棄幸甚。」 清 李漁 《慎鸞交·計竦》:「花封縱美,也敵不過親職高,和盤托出空貽笑,倒不如藏拙為高。」 魯迅 《書信集·致臺靜農》:「字寫得壞極,請勿裱掛,為我藏拙也。」
其實這個釋義才是我目前為止比較認同的,畢竟我還沒遭受過社會的「毒打」來。我現在寫的這些東西,都沒有跟身邊的人怎麼說過,他人問起的話,我也只是說:在做著,很水的。就是因為我現在覺得:我現在還沒做出成績,寫的也沒有多少水平,就早早的拿出去說,指不定別人怎麼說我;即使不說,也只是在等著看我笑話。所以現在倒不如默默的寫呢!畢竟我寫的這些,也只是為了記錄我的一些想法而已。
最後,祝所有努力的人,終有所得,並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人到底應不應該藏拙[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