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那麼網友們知道古都歷史有哪些嗎?感興趣的網友們,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都
1、夏代是中國國家形成的標誌,也是中國都城出現的開端。傳說中的夏都有:二里頭(今洛陽東),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斟鄩(今河南偃師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北)、西河(今河南安陽湯陰東北)等地。分布在豫西潁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晉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區,遷移不定。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發現兩個工程量很大的宮殿建築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遺址、作坊遺址、窖穴和墓葬群,與夏文化時代相當,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紀商湯(即湯)滅夏,始建都於南亳(今河南商丘)。其先,商人都城已有過八次遷徙,此後又有六遷,為囂(今河南滎陽東北)、相(今河南內黃東南)、邢(今河北邢台,一說山西河津市東南)、庇(今山東鄆城)、奄(今山東曲阜)、殷(今河南安陽)。盤庚遷殷之後,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遷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處離宮朝歌(今河南淇縣)。殷(安陽)是商代鼎盛時期的國都,為研究中國奴隸社會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較為完整的實例。
2、早在3500年前,商城就是商王朝的都邑。那時的青銅冶煉技術和陶瓷業已相當發達。鄭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西周時期,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裡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這裡才開始稱鄭州。由於鄭州地處黃河中游,歷史上常受到黃河水災的威脅,致使鄭州經濟發展緩慢。到十七世紀,城牆也只有4、5公里長。二十世紀初,由於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的建成,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它的經濟地位才逐步開始上升。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在這裡發起。1948年,鄭州解放。1953年撤銷鄭縣建制,將鄭縣並為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
3、周代的都城也經歷了數次遷移,從黃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於豐"(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繼位,以豐京地狹,遷都於灃河東岸的鎬(今西安市斗門鎮),惟留宗廟於豐京,通稱豐鎬,"周王居之,諸侯宗之",故鎬京又稱宗周。西周王朝以鎬京為中心,分封諸侯,發布政令,集各地工匠於此製作,三百年間,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都會。武王克商之際,曾"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管、蔡、武庚謀亂,周公東征,為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營建新邑於洛水北岸,作為東都,稱作"洛邑"(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並於城東營建軍事城堡,監控"頑民",史稱"成周"(今洛陽市東漢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於四方諸侯入貢。成王自鎬京移居此城,遷九鼎以示國家社稷,使洛邑逐漸成為全國經濟和禮儀祭祀中心,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於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邑,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4、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東遷,都於洛邑,稱"王城",二城交替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國歷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創舉,多為後世所效法。
5、東周列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帶來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業的分離,以及人口繁聚,從而促進城市的興起。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爭霸,列國紛紛築城設防,營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諸侯國君居處的列國都城。國都的命運同各諸侯國家的命運緊緊相系,所謂"城破國亡"即此含義。列國都城也有一個選址和遷徙的過程,是各諸侯勢力消長,爭奪更有利於自身發展,欲與外界交往,不安於侷促一隅的反映(列國都城見附表)。
6、早期中國都城大多選擇平原內的崗丘或兩種地貌景觀(山地、平原)的接觸地帶,而且依附於一條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繼,又皆屢次遷都,地望雖難確指,卻未曾脫離黃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區,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選擇重視肥沃富庶區域之所致。商代後期長期都殷,兩周分別以關中、洛陽盆地為政權中心,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建都史前期以黃河為軸線東西遷擺的格局。
7、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自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直至公元12世紀初趙宋政權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間,統一政權和統治中國北方較大地區的政權,皆以長安、洛陽、開封或鄴作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對立時期作為中國南方政權的都城;大同為中國北方政權的主要都城北魏京都,遼,金陪都,而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割據政權的都城存在的相對時間均不長。這一時期國都的遷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區的長安、洛陽、開封、鄴間做東西軸向的擺動。這種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區自然環境和全國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公元8世紀以前中原地區沃野千里,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能為都城提供可靠的經濟倚托。一個政權若能有效地掌握這片地區,就足以控制全國。
以上就是對於古都歷史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古都
1、夏代是中國國家形成的標誌,也是中國都城出現的開端。傳說中的夏都有:二里頭(今洛陽東),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斟鄩(今河南偃師西南)、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老丘(今河南開封東北)、西河(今河南安陽湯陰東北)等地。分布在豫西潁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晉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區,遷移不定。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發現兩個工程量很大的宮殿建築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遺址、作坊遺址、窖穴和墓葬群,與夏文化時代相當,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紀商湯(即湯)滅夏,始建都於南亳(今河南商丘)。其先,商人都城已有過八次遷徙,此後又有六遷,為囂(今河南滎陽東北)、相(今河南內黃東南)、邢(今河北邢台,一說山西河津市東南)、庇(今山東鄆城)、奄(今山東曲阜)、殷(今河南安陽)。盤庚遷殷之後,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遷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處離宮朝歌(今河南淇縣)。殷(安陽)是商代鼎盛時期的國都,為研究中國奴隸社會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較為完整的實例。
2、早在3500年前,商城就是商王朝的都邑。那時的青銅冶煉技術和陶瓷業已相當發達。鄭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西周時期,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裡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這裡才開始稱鄭州。由於鄭州地處黃河中游,歷史上常受到黃河水災的威脅,致使鄭州經濟發展緩慢。到十七世紀,城牆也只有4、5公里長。二十世紀初,由於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的建成,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它的經濟地位才逐步開始上升。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在這裡發起。1948年,鄭州解放。1953年撤銷鄭縣建制,將鄭縣並為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
3、周代的都城也經歷了數次遷移,從黃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於豐"(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繼位,以豐京地狹,遷都於灃河東岸的鎬(今西安市斗門鎮),惟留宗廟於豐京,通稱豐鎬,"周王居之,諸侯宗之",故鎬京又稱宗周。西周王朝以鎬京為中心,分封諸侯,發布政令,集各地工匠於此製作,三百年間,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都會。武王克商之際,曾"營周居於雒邑而後去"。管、蔡、武庚謀亂,周公東征,為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營建新邑於洛水北岸,作為東都,稱作"洛邑"(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並於城東營建軍事城堡,監控"頑民",史稱"成周"(今洛陽市東漢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於四方諸侯入貢。成王自鎬京移居此城,遷九鼎以示國家社稷,使洛邑逐漸成為全國經濟和禮儀祭祀中心,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於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邑,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證,起到了證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4、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東遷,都於洛邑,稱"王城",二城交替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國歷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創舉,多為後世所效法。
5、東周列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帶來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業的分離,以及人口繁聚,從而促進城市的興起。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爭霸,列國紛紛築城設防,營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諸侯國君居處的列國都城。國都的命運同各諸侯國家的命運緊緊相系,所謂"城破國亡"即此含義。列國都城也有一個選址和遷徙的過程,是各諸侯勢力消長,爭奪更有利於自身發展,欲與外界交往,不安於侷促一隅的反映(列國都城見附表)。
6、早期中國都城大多選擇平原內的崗丘或兩種地貌景觀(山地、平原)的接觸地帶,而且依附於一條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繼,又皆屢次遷都,地望雖難確指,卻未曾脫離黃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區,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選擇重視肥沃富庶區域之所致。商代後期長期都殷,兩周分別以關中、洛陽盆地為政權中心,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建都史前期以黃河為軸線東西遷擺的格局。
7、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自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直至公元12世紀初趙宋政權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間,統一政權和統治中國北方較大地區的政權,皆以長安、洛陽、開封或鄴作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對立時期作為中國南方政權的都城;大同為中國北方政權的主要都城北魏京都,遼,金陪都,而十六國和五代十國割據政權的都城存在的相對時間均不長。這一時期國都的遷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區的長安、洛陽、開封、鄴間做東西軸向的擺動。這種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區自然環境和全國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公元8世紀以前中原地區沃野千里,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能為都城提供可靠的經濟倚托。一個政權若能有效地掌握這片地區,就足以控制全國。
以上就是對於古都歷史有哪些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