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相」和「將」是最高的官階,是作為統治工具的官僚組織的首腦。相是官僚組織的「百官之長」,中原六國中央均有設置。在出土的眾多兵器中,有的器物上有「相邦義戈」、「相邦呂不韋戈」等字樣,那是秦相張儀、呂不韋督制的兵器,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工律)說:「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之。」
春秋後期,中原各國由於經濟發展,某些卿大夫逐漸強大起來,許多力量較小的卿大夫陸續被強大的卿大夫所兼并;原來的國君由於宗族內訌、連年戰爭和「國人」(即國都中的士和工、商)的叛變,更由於農民的反抗鬥爭,逐漸衰弱了,慢慢的形成了戰國官制。
春秋戰國時,各國自從經過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就出現了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在國君之下有一整套官僚組織作為統治工具。在這個官僚組織中,是以「相」和「將」為首腦的。
相是官僚組織的「百官之長」,中原六國中央均有設置。在出土的眾多兵器中,有的器物上有「相邦義戈」、「相邦呂不韋戈」等字樣,那是秦相張儀、呂不韋督制的兵器,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工律)說:「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之。」這意思是說公家督造的兵器要刻上督造者的官名。可見戰國時期相的法定名稱叫相邦,「相」有輔佐之意,作為一種官稱,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那時只是一種地位不高的禮賓官。「邦」就是國,相邦就是輔佐國君辦理軍政大事的官員,就是國君下面的大總管。
戰國時期的相職一般多由文人充任,相之外又設擅長兵法的人統兵打仗,鎮守邊邑,稱為將或將軍。從《秦簡》看,「將」是簡稱,法定官名應叫「將軍」。將軍原是春秋時晉國「六卿」的稱號。不過晉六卿是合軍政於一身,不單是統兵官的專稱。原來春秋時的卿大夫不僅有統治的權力,而且有宗族和「私屬」的軍隊親自統率著。到戰國時,由於統治範圍的擴大,官僚機構的龐大複雜,常備兵的建立和徵兵制度的推行,以及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方式的改變,在官僚機構中不得不文武分家,產生文官的首長——相,以及武官的統領——將。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的將,其職位僅次於相。
戰國時代的郡都是設在邊地,主要是為了鞏固國防,所以一郡的首領稱為守,也稱郡守、太守。太守是國君直接任免的,都是由武官來充任的,有權徵發本郡役卒。代行或試用期的郡守稱假守。郡的署衙稱府,郡守以下設有主管軍務的都尉以及負責監察的御史。
春秋後期,中原各國由於經濟發展,某些卿大夫逐漸強大起來,許多力量較小的卿大夫陸續被強大的卿大夫所兼并;原來的國君由於宗族內訌、連年戰爭和「國人」(即國都中的士和工、商)的叛變,更由於農民的反抗鬥爭,逐漸衰弱了,慢慢的形成了戰國官制。
春秋戰國時,各國自從經過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就出現了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在國君之下有一整套官僚組織作為統治工具。在這個官僚組織中,是以「相」和「將」為首腦的。
相是官僚組織的「百官之長」,中原六國中央均有設置。在出土的眾多兵器中,有的器物上有「相邦義戈」、「相邦呂不韋戈」等字樣,那是秦相張儀、呂不韋督制的兵器,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工律)說:「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之。」這意思是說公家督造的兵器要刻上督造者的官名。可見戰國時期相的法定名稱叫相邦,「相」有輔佐之意,作為一種官稱,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那時只是一種地位不高的禮賓官。「邦」就是國,相邦就是輔佐國君辦理軍政大事的官員,就是國君下面的大總管。
戰國時期的相職一般多由文人充任,相之外又設擅長兵法的人統兵打仗,鎮守邊邑,稱為將或將軍。從《秦簡》看,「將」是簡稱,法定官名應叫「將軍」。將軍原是春秋時晉國「六卿」的稱號。不過晉六卿是合軍政於一身,不單是統兵官的專稱。原來春秋時的卿大夫不僅有統治的權力,而且有宗族和「私屬」的軍隊親自統率著。到戰國時,由於統治範圍的擴大,官僚機構的龐大複雜,常備兵的建立和徵兵制度的推行,以及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方式的改變,在官僚機構中不得不文武分家,產生文官的首長——相,以及武官的統領——將。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的將,其職位僅次於相。
戰國時代的郡都是設在邊地,主要是為了鞏固國防,所以一郡的首領稱為守,也稱郡守、太守。太守是國君直接任免的,都是由武官來充任的,有權徵發本郡役卒。代行或試用期的郡守稱假守。郡的署衙稱府,郡守以下設有主管軍務的都尉以及負責監察的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