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dumpling)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那麼吃餃子是什麼節日。
吃餃子是什麼節日。
1、除夕吃餃子。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正月初五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3、入伏吃餃子。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那個還不富裕的年代,等到入伏,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4、立秋吃餃子。中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中國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關於吃餃子是什麼節日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
吃餃子是什麼節日。
1、除夕吃餃子。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正月初五吃餃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從初一到初五幾天之內禁忌較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基本上過了年禧,不再禁諱了,所以要吃餃子祝賀。特別的是,在今天津及附近地區(例如滄州市),還有"包餃子,捏住小人嘴"的習俗,說是讓小人來年閉上嘴,少說壞話。
3、入伏吃餃子。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那個還不富裕的年代,等到入伏,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餃子又是平時難見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說法。
4、立秋吃餃子。中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中國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關於吃餃子是什麼節日內容的介紹就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