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起源於華胥,範圍大致在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周圍的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也稱「華」、「夏」或「諸夏」等。「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也有認為「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比較著名的華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其中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記載: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華夏先民在黃河、長江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
也有認為「夏」是從夏水(即漢水)得名,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稱四方為"夷蠻戎狄"。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覆,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裡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大約從編著《尚書》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唐朝經學家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華夏一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比較著名的華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其中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記載: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華夏先民在黃河、長江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