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企業家埃隆·馬斯克8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到明年年底或者2026年,新的人工智慧(ai)模型可能將超越人類的智力,「比最聰明的人還聰明」
馬斯克的這一預測靠譜嗎?人工智慧高速發展,人類能不能坐收「紅利」?與此同時,人工智慧在發展過程當中也會造成很多問題,如何應對其中的風險?新華社記者為您解局——。
馬斯克的預測靠譜嗎?
馬斯克8日與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基金執行長尼古拉·坦根的訪談當天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發布。馬斯克在訪談中說:「我猜想,到明年年底,我們將擁有比任何一個人類都更聰明的人工智慧。」
這一前景受到相關瓶頸的限制。《金融時報》介紹,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因微晶片供應進入瓶頸期而受到影響,尤其是美國英偉達公司生產的微晶片,其對訓練和運行人工智慧模型至關重要。馬斯克表示,這些限制雖然正在緩解,但新模型正考驗著許多數據機構的設備和電網性能。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朱榮生告訴記者,人腦消耗功率遠低於人工智能運行時所損耗功率,人工智慧要達到人類智能水平尚存差距。但從長遠看,與人腦相比存在諸多欠缺的人工智慧在算法、數據不斷「加持」下或最終超越人類智能,而達到這一目標所需的硬體和軟體分別為晶片和算法。
馬斯克去年成立人工智慧初創公司xai,該公司同年11月推出首款人工智慧模型grok。馬斯克說,二代模型grok 2的訓練將於今年5月完成,需要大約2萬個英偉達圖形處理器(gpu)計算晶片h100,訓練進程一度因晶片短缺受阻。繼grok 2,xai將推出性能更加強大的三代模型,預計需要超過10萬個晶片。他說,去年人工智慧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缺少高性能晶片,今年,供應限制正轉變為電壓互感器;再過一兩年,限制將是電力供應。
要收「紅利」需要國際合作。
過去18個月來,包括視頻生成工具和聊天機器人在內的人工智慧突破已經大大加速了人工智慧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馬斯克去年就預測,人類將在2029年「完全」實現通用人工智慧。他一直對所謂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他認為這種人工智慧工具非常強大,以致能在任何領域擊敗最有能力的人類個體。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深層思維」的聯合創始人德米斯·哈薩比斯今年早些時候預測,通用人工智慧或在2030年實現。
朱榮生表示,人工智慧的發展首先需要政策、資源與技術支持,許多領域的人工智慧「培育」都缺乏相關支持;其次需要國家之間開展合作,但目前許多國際合作受制於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人工智慧的發展受到遏制;第三,人工智慧發展受制於文化特性,比如chatgpt所給出的答案就更符合英文語境,這樣一來以單一國家力量發展人工智慧可能增加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不平衡,也就是數據鴻溝。而上述問題的解決則需要將資金與市場精準銜接,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世界需要針對人工智慧開展全球合作,這需要中國、美國和歐洲國家等大國密切合作,制定合理法規,從而把握新技術帶來的機遇,並從中獲益。
如何應對風險
人工智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多個行業的新業態打開了大門。雖然提高了效率,但運用人工智慧,造成的問題和風險卻不少。
英國《自然》周刊在2023年對科學工作者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0%的受訪者承認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幫助寫稿。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指出,由於不少研究人員依賴人工智慧工具,許多專業期刊中充斥著人工智慧工具生成的「胡言亂語」,許多文章使用人工智慧的痕跡明顯。
早在2014年,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的期刊一共刪除了120多篇文章,因為這些文章包含人工智慧生成的「胡言亂語」。《大眾科學》評論說,從那以後的10年里,隨著如openai的chatgpt等更複雜、更容易使用的工具得到廣泛應用,各種期刊中人工智慧生成的文本幾乎肯定會增加。
朱榮生認為,人工智慧引發的社會問題蔓延速度較快、範圍較廣,這一技術不斷加劇涉及版權法、著作權、隱私權等法律問題的複雜程度,因此適用於新技術的道德邊界和法律規範呼之欲出。
「人工智慧時代是一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時代,這一技術給人類社會和命運帶來的不確定性或許遠大於確定性,」朱榮生說,「面對這一不可阻擋的浪潮,我們需要在人工智慧熱潮中保持冷靜和審慎的心態與思考。」
馬斯克的這一預測靠譜嗎?人工智慧高速發展,人類能不能坐收「紅利」?與此同時,人工智慧在發展過程當中也會造成很多問題,如何應對其中的風險?新華社記者為您解局——。
馬斯克的預測靠譜嗎?
馬斯克8日與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基金執行長尼古拉·坦根的訪談當天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發布。馬斯克在訪談中說:「我猜想,到明年年底,我們將擁有比任何一個人類都更聰明的人工智慧。」
這一前景受到相關瓶頸的限制。《金融時報》介紹,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因微晶片供應進入瓶頸期而受到影響,尤其是美國英偉達公司生產的微晶片,其對訓練和運行人工智慧模型至關重要。馬斯克表示,這些限制雖然正在緩解,但新模型正考驗著許多數據機構的設備和電網性能。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朱榮生告訴記者,人腦消耗功率遠低於人工智能運行時所損耗功率,人工智慧要達到人類智能水平尚存差距。但從長遠看,與人腦相比存在諸多欠缺的人工智慧在算法、數據不斷「加持」下或最終超越人類智能,而達到這一目標所需的硬體和軟體分別為晶片和算法。
馬斯克去年成立人工智慧初創公司xai,該公司同年11月推出首款人工智慧模型grok。馬斯克說,二代模型grok 2的訓練將於今年5月完成,需要大約2萬個英偉達圖形處理器(gpu)計算晶片h100,訓練進程一度因晶片短缺受阻。繼grok 2,xai將推出性能更加強大的三代模型,預計需要超過10萬個晶片。他說,去年人工智慧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缺少高性能晶片,今年,供應限制正轉變為電壓互感器;再過一兩年,限制將是電力供應。
要收「紅利」需要國際合作。
過去18個月來,包括視頻生成工具和聊天機器人在內的人工智慧突破已經大大加速了人工智慧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馬斯克去年就預測,人類將在2029年「完全」實現通用人工智慧。他一直對所謂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他認為這種人工智慧工具非常強大,以致能在任何領域擊敗最有能力的人類個體。谷歌旗下人工智慧公司「深層思維」的聯合創始人德米斯·哈薩比斯今年早些時候預測,通用人工智慧或在2030年實現。
朱榮生表示,人工智慧的發展首先需要政策、資源與技術支持,許多領域的人工智慧「培育」都缺乏相關支持;其次需要國家之間開展合作,但目前許多國際合作受制於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人工智慧的發展受到遏制;第三,人工智慧發展受制於文化特性,比如chatgpt所給出的答案就更符合英文語境,這樣一來以單一國家力量發展人工智慧可能增加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不平衡,也就是數據鴻溝。而上述問題的解決則需要將資金與市場精準銜接,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世界需要針對人工智慧開展全球合作,這需要中國、美國和歐洲國家等大國密切合作,制定合理法規,從而把握新技術帶來的機遇,並從中獲益。
如何應對風險
人工智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多個行業的新業態打開了大門。雖然提高了效率,但運用人工智慧,造成的問題和風險卻不少。
英國《自然》周刊在2023年對科學工作者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30%的受訪者承認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幫助寫稿。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指出,由於不少研究人員依賴人工智慧工具,許多專業期刊中充斥著人工智慧工具生成的「胡言亂語」,許多文章使用人工智慧的痕跡明顯。
早在2014年,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和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的期刊一共刪除了120多篇文章,因為這些文章包含人工智慧生成的「胡言亂語」。《大眾科學》評論說,從那以後的10年里,隨著如openai的chatgpt等更複雜、更容易使用的工具得到廣泛應用,各種期刊中人工智慧生成的文本幾乎肯定會增加。
朱榮生認為,人工智慧引發的社會問題蔓延速度較快、範圍較廣,這一技術不斷加劇涉及版權法、著作權、隱私權等法律問題的複雜程度,因此適用於新技術的道德邊界和法律規範呼之欲出。
「人工智慧時代是一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時代,這一技術給人類社會和命運帶來的不確定性或許遠大於確定性,」朱榮生說,「面對這一不可阻擋的浪潮,我們需要在人工智慧熱潮中保持冷靜和審慎的心態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