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不第後賦菊詩》,估計大家都知道,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
當年著名導演張藝謀的經典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名字便取自該詩,裡面奢靡的布景和那些繁文縟節,也定是震撼到了你。
只是,拋開電影的精彩,對於黃巢,你又了解多少。
01、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唐朝末年,曹州冤句出了一個書生。善於騎射,粗通筆墨。
這位書生,名叫黃巢,家中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
只是,他卻對做生意並沒有什麼想法。一心只想考取功名。畢竟,在曹州,他可是個五歲便可對出千古絕句的神童。
宋代張端義所著的《貴耳集·卷下》中有所記載:
黃巢五歲時,父親同一位老者以菊花連句。老者想不出,在旁邊的他隨口道:「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
黃巢父親責怪他,老者卻道:「他能詩,但不知道輕重,可以命令他再寫一篇。」
黃巢又說道: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有人說,在那之前,或許是因為陶淵明吧,他的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得文人騷客們對菊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菊花象徵的孤傲,是大多文人自詡的。
可黃巢卻偏偏反其道而行。其詩中的「滿院栽」,並不同於其他文人筆下的詠菊詩,這是因為在他心中,菊花並不「孤」,而是耐霜堅韌的象徵。
02、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成年後,熱衷於考取功名,畢竟一個各方面都異常優秀的才子,自然是想要得到最官方的認可。
可誰知,幾次應試,皆名落孫山。
或許是自信受到了打擊,最後一次應試,黃巢看完榜單回到客棧後越想越氣憤。
他認為自己的次次落榜都是是考官們暗箱操作,社會的黑暗無度造成的。於是,一氣之下,提筆便在牆上揮出一首賦菊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寫完後,扔了筆便離開了長安城。
從此,他再也不熱衷於仕途。回到家後繼承了祖業,成了鹽幫老大。
只是,當時長安中提筆一揮而就的詩,讀來都帶著殺氣,黃巢他,真的會甘於這樣平庸下去嗎?
答案是當然不
早在王仙芝起義的前一年,關東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這時,黃巢挺身而出,帶領百姓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揭杆起義。黃巢與其兄侄八人投身草軍,隨起義大軍攻鄆州,襲沂州。
誰知,後來卻因王仙芝欲接受唐王朝授予的官職,二人發生衝突,大打出手後分道揚鑣。
黃巢毅然決然地與王仙芝分裂,也許,是因為黃巢恨王仙芝忘了當初一起許下那橫掃天下的承諾,如今卻要放棄一眾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自己去做唐官享榮華富貴了。
也許,是因為黃巢心中不服,為何朝廷只為王仙芝封官進爵,而對他卻不聞不問。
總之,可能黃巢是矛盾的吧。
一方面,他希望得到唐王朝的認可,另一方面,又因為得不到認可而憤恨不平。
後來,在義軍的強烈反對下,王仙芝才勉強拒絕降唐。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今山東鄆城)。三月,又攻陷沂州。
黃巢雖連下二州,但仍是孤軍作戰,勢單力薄。
受降之心不死的王仙芝,最終卻是死在了唐招討使宋威的手上。
王仙芝死後,義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南下,一部分與黃巢會師於亳州。眾將推黃巢為黃王,號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五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天,是當年黃巢落榜後第一次再來長安。
只是,這次他不再是當初那個落榜書生。
長安,也不再是當初的那個長安。
唐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官數十人至灞上迎接。黃巢則乘坐金色肩輿,他的將士們皆披著頭髮,束以紅綾,身穿金色錦袍,手執兵器,簇擁黃巢而行。
場面聲勢浩大
他終是將當初那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變成了現實。
黃巢率領起義軍攻陷長安,他領導的農民草軍掀翻了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
黃巢宣布建立大齊政權。
然而,他的王朝卻沒能存在幾天,成為歷史天空的一個迅速消失的流星。
對於他這個人,歷史上的描述是多面的,爭議的,有農民領袖的讚譽,亦有亂世賊子的蔑稱。總之,是不同的極端,亦是極其複雜的,即便是我們如今能從史書中得到的,也只是當時的隻言片語。
有史臣曰:「大盜三發,安祿山、朱泚、黃巢是也。」
也許黃巢,並非是我們所了解到的那種正義之士。他有功亦有過,尤其是對繁華長安的血洗,是無論如何也難以被洗白的。
黃巢大軍入城後,燒殺掠奪,最為恐怖的,便是傳言中的他,竟以人肉為食。
《新唐書·逆臣下》中有載:「甫數日,因大掠,縛棰居人索財,號『淘物』。富家皆跣而驅,賊酋閱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捕得官吏悉斬之,火廬舍不可貲,宗室侯王屠之無類矣。」
長安城破之日,黃巢的軍隊進行大規模的燒殺淫掠,將繁華無比的帝京變成一座人間地獄。
不僅王孫貴族、達官顯貴,就連普通百姓,統統慘遭洗劫。
他仿若一座殺神,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公元883年那一年,黃巢被各方諸侯討伐後大敗,佯裝逃跑,於夜間偷襲返回長安城後,再次敗退的他,發出更令人髮指的命令:屠城。
長安成為人間地獄的同時,亦宣布了黃巢必有的最終失敗。
03、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這是黃巢留下的第三首詩,《自題像》。
對於黃巢這位傳奇人物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
《新唐書》里記載黃巢是兵敗自刎而死。
《舊唐書》中記載他是被外甥所殺。
但也有傳說他兵敗後在洛陽做了和尚。
單從這首詩來看,他貌似並沒有戰死,只是後來削髮為僧了。
可如果當年叱吒風雲的黃巢當真成了和尚,那麼黃巢曾經歷過的那些不平凡的歲月,和他後來靜如止水的僧侶生涯,也當真令人感嘆。
若是當年黃巢中榜,他是否便會安心仕途?若是當年黃巢果真活著,入寺為僧,他是否當真放下了半生戎馬?是否也曾用盡後半生在佛前為自己的殺孽潛心懺悔。
他是正義領袖,還是殺人狂魔。
留給後人評說便是了。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不第後賦菊詩》,估計大家都知道,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
當年著名導演張藝謀的經典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名字便取自該詩,裡面奢靡的布景和那些繁文縟節,也定是震撼到了你。
只是,拋開電影的精彩,對於黃巢,你又了解多少。
01、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唐朝末年,曹州冤句出了一個書生。善於騎射,粗通筆墨。
這位書生,名叫黃巢,家中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
只是,他卻對做生意並沒有什麼想法。一心只想考取功名。畢竟,在曹州,他可是個五歲便可對出千古絕句的神童。
宋代張端義所著的《貴耳集·卷下》中有所記載:
黃巢五歲時,父親同一位老者以菊花連句。老者想不出,在旁邊的他隨口道:「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
黃巢父親責怪他,老者卻道:「他能詩,但不知道輕重,可以命令他再寫一篇。」
黃巢又說道: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有人說,在那之前,或許是因為陶淵明吧,他的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得文人騷客們對菊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菊花象徵的孤傲,是大多文人自詡的。
可黃巢卻偏偏反其道而行。其詩中的「滿院栽」,並不同於其他文人筆下的詠菊詩,這是因為在他心中,菊花並不「孤」,而是耐霜堅韌的象徵。
02、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成年後,熱衷於考取功名,畢竟一個各方面都異常優秀的才子,自然是想要得到最官方的認可。
可誰知,幾次應試,皆名落孫山。
或許是自信受到了打擊,最後一次應試,黃巢看完榜單回到客棧後越想越氣憤。
他認為自己的次次落榜都是是考官們暗箱操作,社會的黑暗無度造成的。於是,一氣之下,提筆便在牆上揮出一首賦菊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寫完後,扔了筆便離開了長安城。
從此,他再也不熱衷於仕途。回到家後繼承了祖業,成了鹽幫老大。
只是,當時長安中提筆一揮而就的詩,讀來都帶著殺氣,黃巢他,真的會甘於這樣平庸下去嗎?
答案是當然不
早在王仙芝起義的前一年,關東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這時,黃巢挺身而出,帶領百姓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揭杆起義。黃巢與其兄侄八人投身草軍,隨起義大軍攻鄆州,襲沂州。
誰知,後來卻因王仙芝欲接受唐王朝授予的官職,二人發生衝突,大打出手後分道揚鑣。
黃巢毅然決然地與王仙芝分裂,也許,是因為黃巢恨王仙芝忘了當初一起許下那橫掃天下的承諾,如今卻要放棄一眾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自己去做唐官享榮華富貴了。
也許,是因為黃巢心中不服,為何朝廷只為王仙芝封官進爵,而對他卻不聞不問。
總之,可能黃巢是矛盾的吧。
一方面,他希望得到唐王朝的認可,另一方面,又因為得不到認可而憤恨不平。
後來,在義軍的強烈反對下,王仙芝才勉強拒絕降唐。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今山東鄆城)。三月,又攻陷沂州。
黃巢雖連下二州,但仍是孤軍作戰,勢單力薄。
受降之心不死的王仙芝,最終卻是死在了唐招討使宋威的手上。
王仙芝死後,義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南下,一部分與黃巢會師於亳州。眾將推黃巢為黃王,號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
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五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天,是當年黃巢落榜後第一次再來長安。
只是,這次他不再是當初那個落榜書生。
長安,也不再是當初的那個長安。
唐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官數十人至灞上迎接。黃巢則乘坐金色肩輿,他的將士們皆披著頭髮,束以紅綾,身穿金色錦袍,手執兵器,簇擁黃巢而行。
場面聲勢浩大
他終是將當初那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變成了現實。
黃巢率領起義軍攻陷長安,他領導的農民草軍掀翻了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
黃巢宣布建立大齊政權。
然而,他的王朝卻沒能存在幾天,成為歷史天空的一個迅速消失的流星。
對於他這個人,歷史上的描述是多面的,爭議的,有農民領袖的讚譽,亦有亂世賊子的蔑稱。總之,是不同的極端,亦是極其複雜的,即便是我們如今能從史書中得到的,也只是當時的隻言片語。
有史臣曰:「大盜三發,安祿山、朱泚、黃巢是也。」
也許黃巢,並非是我們所了解到的那種正義之士。他有功亦有過,尤其是對繁華長安的血洗,是無論如何也難以被洗白的。
黃巢大軍入城後,燒殺掠奪,最為恐怖的,便是傳言中的他,竟以人肉為食。
《新唐書·逆臣下》中有載:「甫數日,因大掠,縛棰居人索財,號『淘物』。富家皆跣而驅,賊酋閱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捕得官吏悉斬之,火廬舍不可貲,宗室侯王屠之無類矣。」
長安城破之日,黃巢的軍隊進行大規模的燒殺淫掠,將繁華無比的帝京變成一座人間地獄。
不僅王孫貴族、達官顯貴,就連普通百姓,統統慘遭洗劫。
他仿若一座殺神,使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公元883年那一年,黃巢被各方諸侯討伐後大敗,佯裝逃跑,於夜間偷襲返回長安城後,再次敗退的他,發出更令人髮指的命令:屠城。
長安成為人間地獄的同時,亦宣布了黃巢必有的最終失敗。
03、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這是黃巢留下的第三首詩,《自題像》。
對於黃巢這位傳奇人物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
《新唐書》里記載黃巢是兵敗自刎而死。
《舊唐書》中記載他是被外甥所殺。
但也有傳說他兵敗後在洛陽做了和尚。
單從這首詩來看,他貌似並沒有戰死,只是後來削髮為僧了。
可如果當年叱吒風雲的黃巢當真成了和尚,那麼黃巢曾經歷過的那些不平凡的歲月,和他後來靜如止水的僧侶生涯,也當真令人感嘆。
若是當年黃巢中榜,他是否便會安心仕途?若是當年黃巢果真活著,入寺為僧,他是否當真放下了半生戎馬?是否也曾用盡後半生在佛前為自己的殺孽潛心懺悔。
他是正義領袖,還是殺人狂魔。
留給後人評說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