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詩意棲居的典範。
每當心情低落時,我們總會對自己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說完,拿起手機、低著頭,繼續刷屏。
於是,這句話對我們而言,就成了那串掛在驢嘴前的胡蘿蔔,始終可望而不可即。我們也就像是受了生活矇騙的驢子,有了這胡蘿蔔的誘惑,便死心塌地背負重壓,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都變得步履匆忙,整個社會也如同一再提速的列車。而車上的人隔著玻璃窗,看見的永遠只有道路沒有風景?
也許,身處消費時代、忙碌社會的我們,早已習慣了在朝九晚五的軌道上拚命趕路;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張皇失措。即便下班或周末的時光,我們也要強迫自己刷完朋友圈最後一條信息,然後沉浸在五花八門的視頻中樂此不疲。仿佛不如此,不足以安心入睡。
我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在別人的生活里隔岸觀火,以為在看一場與自己無關的戲;卻不知空虛和無聊早已使我們身不由己,只能一任自己的心田荒蕪、雜草叢生。
直到一個失眠的夜晚,我在熱搜上頻頻見到了她的名字:李子柒。
李子柒,一個被央視新聞點名表揚的草根女孩;一個在稻田裡插秧、在竹林里挖筍、在荷塘里採蓮,在森林裡縱馬揚鞭的美食視頻博主。
她的視頻「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在這繁盛、浮躁,充滿變數的時代,無數人從她的視頻中,看到了中國隱士式的田園牧歌,找到了塵囂之外的詩意棲居。
自己製作的青梅酒。
她將自己的日子活出美感,讓我們意識到原來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樁美不勝收的藝術。但同時,她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生活,也愈加反襯出我們當下的平庸和不堪。
「人間不值得」!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就只剩眼前的一地雞毛?為什麼詩歌和田野永遠在他人的遠方?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幻想過上李子柒的生活。但,我從來沒羨慕過她。因為我深知,她的走紅絕不是一時偶然,在她成功的光芒背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熬不了的苦。況且,李子柒式的歸園田居,我們雖不能完全實現,但只要仿效古人,親近自然、樂天曠達,我們依然可以像她一樣,擁有簡單質樸的初心和返璞歸真的境地。這也正符合《中國日報》對李子柒作出的評價:「仿若一幅自如閒適的山水畫,激發著人們返璞歸真的情感共鳴,帶有明顯的李子柒的個性符號,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實寫照。」。
現代人「久在樊籠里」的生活方式,日益隔斷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我們的心靈越來越得不到自然的滋潤和慰藉。
智能的空調讓我們的環境四季如春;網際網路的應用使購物足不出戶;手機、電腦這些電子設備,吸引了我們太多的目光和注意力。這些都是我們與古人在生活上巨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我們不及古人之處。
中國的古人,沒有我們當下如此發達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他們對於距離和時間的理解,於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對古人來說,相聚的珍貴和分離的悲傷,比我們現代人要深厚、濃烈百倍。
古代的先民,也沒有現代人所擁有的這些科學知識。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他們並沒有我們聰明。但恰因如此,當古人看到一些無法理解和解釋的現象時,他們內心所產生出的震撼感和想像力,也遠比我們豐富和強烈。
自己製作葛布衣服。
幾千年後進化得更加完美、更加複雜的我們,相比古人似乎少了許多感性體驗。歷史的沉澱,讓我們對世界和人際關係,產生了些許冷淡,失去了許多唯美的詩意和迷人的幻想。
古人與自然間的緊密關係,與我們現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沒有龐大、高效的機器,沒有工廠、流水線,也沒有百貨公司和網絡購物。他們每天都生活在自然里,慢悠悠地感受季節的更替、冷暖的變化,利用自然造物裝點自己的生活,自給自足,再將自己的辛勤勞作反饋給養育他們的自然。
古人與自然間的接近程度與深厚情感,也是令我們現代人望塵莫及的。當他們看見田野里的葛、桑葉上的蠶,會第一時間聯想到身上的衣服就是由這些動植物製成的;當他們看見鮮艷浪漫的桃花,會不由自主地吟唱出春天的美好;而當他們看見南飛的雁群時,又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秋天的來臨。
正因如此,中國古人的精神生活也比現代人更為豐富多彩,大自然就是他們一切詩意的來源。在古典文學中,許多作品的創作靈感都源於自然的花草蟲魚、飛禽走獸。而相比之下,天天待在高樓里玩著手機、看著電腦、吃喝不愁的我們,生活趣味就顯得匱乏了許多。
今天,當我們看著李子柒的視頻,說著「人間不值得」的時候,不妨放下手機,走進田野,用一顆久違的赤子之心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用一顆難得的閒適之心來應對生活的繁忙和負重。
相信我,這將是一種絕妙的生活體驗,尤其對於我們這些離自然越來越遠的現代人而言。唯其如此,我們才會發現原來人類的情感聯繫著周遭自然的一切,是可以變得如此豐富而又充滿詩意的;唯其如此,我們才會獲得一種久違的慢活體驗和樸素的幸福感。
所以,別再羨慕李子柒,學學古人,你也可以活得很好。
尾言:祝簡友們新年快樂!平安健康。
2020 日日是好日。
每當心情低落時,我們總會對自己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說完,拿起手機、低著頭,繼續刷屏。
於是,這句話對我們而言,就成了那串掛在驢嘴前的胡蘿蔔,始終可望而不可即。我們也就像是受了生活矇騙的驢子,有了這胡蘿蔔的誘惑,便死心塌地背負重壓,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身邊的人都變得步履匆忙,整個社會也如同一再提速的列車。而車上的人隔著玻璃窗,看見的永遠只有道路沒有風景?
也許,身處消費時代、忙碌社會的我們,早已習慣了在朝九晚五的軌道上拚命趕路;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張皇失措。即便下班或周末的時光,我們也要強迫自己刷完朋友圈最後一條信息,然後沉浸在五花八門的視頻中樂此不疲。仿佛不如此,不足以安心入睡。
我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在別人的生活里隔岸觀火,以為在看一場與自己無關的戲;卻不知空虛和無聊早已使我們身不由己,只能一任自己的心田荒蕪、雜草叢生。
直到一個失眠的夜晚,我在熱搜上頻頻見到了她的名字:李子柒。
李子柒,一個被央視新聞點名表揚的草根女孩;一個在稻田裡插秧、在竹林里挖筍、在荷塘里採蓮,在森林裡縱馬揚鞭的美食視頻博主。
她的視頻「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在這繁盛、浮躁,充滿變數的時代,無數人從她的視頻中,看到了中國隱士式的田園牧歌,找到了塵囂之外的詩意棲居。
自己製作的青梅酒。
她將自己的日子活出美感,讓我們意識到原來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樁美不勝收的藝術。但同時,她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生活,也愈加反襯出我們當下的平庸和不堪。
「人間不值得」!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就只剩眼前的一地雞毛?為什麼詩歌和田野永遠在他人的遠方?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幻想過上李子柒的生活。但,我從來沒羨慕過她。因為我深知,她的走紅絕不是一時偶然,在她成功的光芒背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熬不了的苦。況且,李子柒式的歸園田居,我們雖不能完全實現,但只要仿效古人,親近自然、樂天曠達,我們依然可以像她一樣,擁有簡單質樸的初心和返璞歸真的境地。這也正符合《中國日報》對李子柒作出的評價:「仿若一幅自如閒適的山水畫,激發著人們返璞歸真的情感共鳴,帶有明顯的李子柒的個性符號,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實寫照。」。
現代人「久在樊籠里」的生活方式,日益隔斷了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我們的心靈越來越得不到自然的滋潤和慰藉。
智能的空調讓我們的環境四季如春;網際網路的應用使購物足不出戶;手機、電腦這些電子設備,吸引了我們太多的目光和注意力。這些都是我們與古人在生活上巨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我們不及古人之處。
中國的古人,沒有我們當下如此發達的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他們對於距離和時間的理解,於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對古人來說,相聚的珍貴和分離的悲傷,比我們現代人要深厚、濃烈百倍。
古代的先民,也沒有現代人所擁有的這些科學知識。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他們並沒有我們聰明。但恰因如此,當古人看到一些無法理解和解釋的現象時,他們內心所產生出的震撼感和想像力,也遠比我們豐富和強烈。
自己製作葛布衣服。
幾千年後進化得更加完美、更加複雜的我們,相比古人似乎少了許多感性體驗。歷史的沉澱,讓我們對世界和人際關係,產生了些許冷淡,失去了許多唯美的詩意和迷人的幻想。
古人與自然間的緊密關係,與我們現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沒有龐大、高效的機器,沒有工廠、流水線,也沒有百貨公司和網絡購物。他們每天都生活在自然里,慢悠悠地感受季節的更替、冷暖的變化,利用自然造物裝點自己的生活,自給自足,再將自己的辛勤勞作反饋給養育他們的自然。
古人與自然間的接近程度與深厚情感,也是令我們現代人望塵莫及的。當他們看見田野里的葛、桑葉上的蠶,會第一時間聯想到身上的衣服就是由這些動植物製成的;當他們看見鮮艷浪漫的桃花,會不由自主地吟唱出春天的美好;而當他們看見南飛的雁群時,又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秋天的來臨。
正因如此,中國古人的精神生活也比現代人更為豐富多彩,大自然就是他們一切詩意的來源。在古典文學中,許多作品的創作靈感都源於自然的花草蟲魚、飛禽走獸。而相比之下,天天待在高樓里玩著手機、看著電腦、吃喝不愁的我們,生活趣味就顯得匱乏了許多。
今天,當我們看著李子柒的視頻,說著「人間不值得」的時候,不妨放下手機,走進田野,用一顆久違的赤子之心去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用一顆難得的閒適之心來應對生活的繁忙和負重。
相信我,這將是一種絕妙的生活體驗,尤其對於我們這些離自然越來越遠的現代人而言。唯其如此,我們才會發現原來人類的情感聯繫著周遭自然的一切,是可以變得如此豐富而又充滿詩意的;唯其如此,我們才會獲得一種久違的慢活體驗和樸素的幸福感。
所以,別再羨慕李子柒,學學古人,你也可以活得很好。
尾言:祝簡友們新年快樂!平安健康。
2020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