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四史」學習教育砥礪奮鬥新時代。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提出,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教育」。「開展黨史、新中國史、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專題教育,讓黨員、幹部學習了解黨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知史鑑古今,明史知興替。「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以史為鏡、以史為鑑,才能知史明史,愛黨、愛國、愛民。領導幹部要學好用好「歷史」這面「鏡子」,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史」教育為重點,學習歷史、對比歷史、借鑑歷史、運用歷史,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要在學習歷史中洞悉歷史,站穩政治立場。「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和最好的營養劑。無論是黨史、新中國史,還是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都真實客觀記錄了我們黨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鬥爭歷程,實事求是記載了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奮發圖強的革命意志和鬥爭精神。面對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黨員領導幹部要想走出新時代的鏗鏘步伐,必須學好歷史,洞悉歷史,不斷重溫黨和人民並肩走過的光輝歷程,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經驗與教訓;從中體悟我們黨的遠大理想、奮鬥目標、初心使命;從中深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從而更好地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信仰信心,不斷汲取政治營養、涵養政治定力、提高政治站位、站穩政治立場、增強政治自信?
在洞悉歷史中反思歷史,增強政治定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最好的借鑑與教化,是最好的警示與激勵。學好「四史」,既要真學真了解,還要真知真反思。要反思我們黨走過的偉大曆程中的失敗教訓、經驗,增強不怕困難、攻堅克難,「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信心,堅定政治方向、增強政治定力;反思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感悟「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真諦內涵,強化宗旨意識,站穩群眾立場。反思是為了少走彎路,更好地前進。只有在反思中前進,才能腳步邁得更穩健、更自信。領導幹部要提高政治定力和施政能力,提高謀事決策和幹事創業水平,就要不斷學習歷史,學好「四史」,學會對照、鑑別,總結成功經驗,汲取歷史教訓,堅定發展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
在反思歷史中堅定信念,強化政治擔當。反思明道理、出真理,反思強信心、增力量。反思歷史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走好現在和未來的路。領導幹部學會反思,就要學習借鑑老一輩革命人、奮鬥者的犧牲奉獻精神,不斷增強責任意識、擔當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習近平總強調,「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我們認識歷史、反思歷史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擔當起黨和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我們回顧過去、學習歷史,特別是對「四史」的全面學習、深入反思,有利於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居安思危、知危圖安,盡職盡責、勇於擔當。黨員幹部只有學會反思、善於反思,「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才能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才能懷揣「偉大夢想」,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
以史為鏡,鑑古知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幹部要把學習歷史,特別是習近平總提出的「四史」作為「必修課」,常學之、慎思之、踐用之,不忘來時路,砥礪新時代、奮鬥新征程。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心得體會[朗讀]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要內容,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通過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自己從思想認識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現將所學所思總結如下: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裡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裡去和不會往哪裡去。」他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黨史、新中國史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黨,發展壯大到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執政黨的成長曆程,鐫刻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奮鬥,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創造人類歷史上發展奇蹟的偉大曆程,其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豐富歷史經驗,蘊含著立黨興黨、立國興國的偉大智慧。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只有學好黨史、新中國史這門必修課,才能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重大意義、新中國70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經濟奇蹟是如何創造的、中國道路為什麼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才能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才能弄清楚我們從哪來、往哪裡去,從而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更好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學好黨史、新中國史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黨史、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的奮鬥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史、創業史和發展史。學好黨史、新中國史,就要深入了解黨史、新中國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了解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我們黨98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了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只有如此,才能深化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認識,才能深刻認識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必然性,才能更好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關鍵時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們要切實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必修課,通過學習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發揚革命精神和鬥爭精神,勇擔歷史重任,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裡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裡去和不會往哪裡去。」他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黨史、新中國史記錄著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黨,發展壯大到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執政黨的成長曆程,鐫刻著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奮鬥,從積貧積弱、一窮二白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創造人類歷史上發展奇蹟的偉大曆程,其中蘊含著治國理政的豐富歷史經驗,蘊含著立黨興黨、立國興國的偉大智慧。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只有學好黨史、新中國史這門必修課,才能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的重大意義、新中國70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中國經濟奇蹟是如何創造的、中國道路為什麼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才能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才能弄清楚我們從哪來、往哪裡去,從而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更好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學好黨史、新中國史要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黨史、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的奮鬥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史、創業史和發展史。學好黨史、新中國史,就要深入了解黨史、新中國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了解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我們黨98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了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只有如此,才能深化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認識,才能深刻認識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必然性,才能更好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關鍵時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們要切實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必修課,通過學習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發揚革命精神和鬥爭精神,勇擔歷史重任,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同志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是否珍惜黨的歷史,善不善於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衡量各級黨員幹部政治上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濟源早在1924年就有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27年建立了黨組織。歷經各個時期,黨團結帶領廣大愚公兒女用忠誠和熱血譜寫了內蘊豐厚的地方黨史教科書。學習黨史,重在傳承。我們要在學習黨的歷史中傳承革命前輩鑄就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奮發有為,砥礪前行。
一、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一種強健的精神、一種博大的情懷和開闊的境界、一種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昂揚鬥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在長征途中,工農紅軍沒有正常補給,靠挖野菜、吃樹皮走完了兩萬五千里的壯麗歷程,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若沒有執著的精神、超常的毅力和天將降大任的激情,轟轟烈烈的壯舉就無從談起。在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里,濟源人民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有12300多名優秀子弟踴躍參軍,有1800多名將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革命前輩們面對流血犧牲,正氣凜然、義無反顧;面對嚴刑拷打,堅貞不屈、鐵心向黨;面對利益得失,坦蕩無私、顧全大局。他們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氣魄,生動詮釋了為國為民不惜犧牲生命的高尚思想品格和崇高共產主義信仰。
學習感悟黨的歷史,就會發現,真正的光榮和高尚,最終還是屬於那些為人民的事業而忘我奮鬥、無私奉獻的人。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我們要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恪守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和執著。我們要勤於學習,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思想,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的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我們要聯繫實際,用黨的意識和黨員意識堅持黨性鍛鍊,經得住各種艱難險阻的鍛鍊和考驗;我們要立足本職,用德才俱佳的現實表現,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強化公僕意識
公僕意識是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強調黨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對於黨群關係,毛澤東同志曾經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取得革命的勝利,就是絕大多數的共產黨人把人民的安危、人民的冷暖和人民的利益都放在了首位,這種境界體現了極高的政治使命感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在和平建設年代,焦裕祿、任長霞、吳金印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心中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撲下身子,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樹立了一座座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能不能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是否具有公僕意識的試金石。我們要樹立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念,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認真思考和解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要常懷為民之心,真正為群眾利益著想,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決群眾之所需。在我們所有的情感中,要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放在最高位置,打牢心繫群眾這個結,迸發出為人民服務的強大力量。
三、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提升履職能力
習近平同志在河北考察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七十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提出的「進京趕考」的命題,是一個關於提升執政能力和執政本領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的論斷,意味深長。在革命戰爭年代,濟源的革命先輩憑著融入血脈的愚公移山精神,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為我們履職盡責樹立了鮮活的榜樣。無論他們的生活條件多麼惡劣,無論自身傷勢有多嚴重,無論被捕中受到什麼樣的折磨,無論是否失去黨組織的聯繫,他們都能克服種種困難,依然頑強鬥爭;無論在革命的高潮還是在革命的低潮時期,他們都矢志不渝,堅韌不拔,一往無前?
以借鑑之心學習黨的歷史,可以提升我們的戰略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能力、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我們要善於學習借鑑歷史經驗,善於跳出濟源看濟源,從而把握髮展大勢、找准發展規律,以全新的精神開創工作新局面。我們要奮勇爭先,加快發展,以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精神狀態,緊緊圍繞「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目標,以超前的工作思路和一流的工作業績,創造出更多的「濟源經驗」、「濟源模式」、「濟源現象」。我們要毫不懈怠,樹立「趕考」意識,面對人民的期盼和群眾的要求,自覺拉高標杆、提升標準,主動向全省、全國的先進水平看齊,逢先必爭、逢優必創,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四、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保持艱苦奮鬥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曆程中,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黨領導人民艱苦奮鬥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戰勝艱難困苦、奪取勝利的強大動力。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都是艱苦奮鬥的光輝典範。美國記者斯諾就曾把延安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軍隊領導人身上體現出來的艱苦奮鬥精神,形象地比喻為「東方魔力」和「興國之光」。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當年從重慶國統區來到延安,他從毛澤東等領導人粗茶淡飯的生活細節和延安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中,看到中國的希望。濟源人民素有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上世紀50年代,在黨的領導下,濟源人民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廣泛開展了「百庫、千井、萬窖、十萬(畝)梯田、十萬(畝)林」的蟒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受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和國家水土保持委員會的高度讚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引沁濟蟒工程,組織了王屋山、天壇山和鰲背山三座高山水庫及配套渠系建設。進入新世紀以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濟源人民昂首闊步,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當前,加快發展是我們的根本任務,掃除奢靡之風、提振艱苦奮鬥之氣尤為必要、緊迫。對照革命前輩的功績,我們要牢記「兩個務必」,更應沒有排場可講,沒有闊氣可比,沒有奢華可享。我們必須倍加堅持勤儉節約、昂揚向上、奮發進取,倍加保持艱苦奮鬥、長期奮鬥、不懈奮鬥,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讓幹部受教育、狠剎揮霍享樂和驕奢淫逸的不良風氣,形成黨群齊心除奢靡、凝神聚力促發展的良好政治環境,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變為美好的現實。
五、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勇於擔當重任
敢於擔責,是共產黨人最鮮明的特質。從黨成立的那天起,共產黨人就義無反顧地把抵禦列強欺凌、解放勞苦大眾、復興中華民族的重擔扛在了肩上。他們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智慧、力量,甚至生命。在濟源黨的歷史中,也不乏勇於擔當的事例:黨繼新慷慨就義,薛子中血染玄台,三百壯士戰濟城……他們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們一個個那麼年輕,有的本過著優裕的生活,卻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為什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為國家民族興旺,為天下蒼生造福,生命亦可拋棄,這樣的擔當精神,是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法寶,也是贏得群眾依賴和支持的基石?
實現「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革命前輩不懼犧牲、勇於擔當的崇高精神。我們要勇挑重擔,切實擔起崗位職責,面對發展中土地、環境、能耗、勞動力、人才、資金、體制機制等諸多瓶頸制約,主動作為,敢於作為,難題,走出困境。我們要敢於負責,面對複雜形勢,面對各種矛盾和困難,要發揚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實現自身價值。我們要善於創新,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在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機制體制上實現創新,特別是面對黨的**屆**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更要敢想敢改,下決心破除禁錮我們思維、束縛我們手腳、制約我們發展的陳舊觀念,以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視野謀劃和推動各項改革工作。
一、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一種強健的精神、一種博大的情懷和開闊的境界、一種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昂揚鬥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在長征途中,工農紅軍沒有正常補給,靠挖野菜、吃樹皮走完了兩萬五千里的壯麗歷程,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若沒有執著的精神、超常的毅力和天將降大任的激情,轟轟烈烈的壯舉就無從談起。在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里,濟源人民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有12300多名優秀子弟踴躍參軍,有1800多名將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革命前輩們面對流血犧牲,正氣凜然、義無反顧;面對嚴刑拷打,堅貞不屈、鐵心向黨;面對利益得失,坦蕩無私、顧全大局。他們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氣魄,生動詮釋了為國為民不惜犧牲生命的高尚思想品格和崇高共產主義信仰。
學習感悟黨的歷史,就會發現,真正的光榮和高尚,最終還是屬於那些為人民的事業而忘我奮鬥、無私奉獻的人。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我們要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恪守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和執著。我們要勤於學習,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思想,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的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我們要聯繫實際,用黨的意識和黨員意識堅持黨性鍛鍊,經得住各種艱難險阻的鍛鍊和考驗;我們要立足本職,用德才俱佳的現實表現,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強化公僕意識
公僕意識是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強調黨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對於黨群關係,毛澤東同志曾經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取得革命的勝利,就是絕大多數的共產黨人把人民的安危、人民的冷暖和人民的利益都放在了首位,這種境界體現了極高的政治使命感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在和平建設年代,焦裕祿、任長霞、吳金印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心中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撲下身子,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樹立了一座座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能不能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是否具有公僕意識的試金石。我們要樹立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念,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認真思考和解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要常懷為民之心,真正為群眾利益著想,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決群眾之所需。在我們所有的情感中,要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放在最高位置,打牢心繫群眾這個結,迸發出為人民服務的強大力量。
三、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提升履職能力
習近平同志在河北考察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七十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提出的「進京趕考」的命題,是一個關於提升執政能力和執政本領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的論斷,意味深長。在革命戰爭年代,濟源的革命先輩憑著融入血脈的愚公移山精神,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為我們履職盡責樹立了鮮活的榜樣。無論他們的生活條件多麼惡劣,無論自身傷勢有多嚴重,無論被捕中受到什麼樣的折磨,無論是否失去黨組織的聯繫,他們都能克服種種困難,依然頑強鬥爭;無論在革命的高潮還是在革命的低潮時期,他們都矢志不渝,堅韌不拔,一往無前?
以借鑑之心學習黨的歷史,可以提升我們的戰略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能力、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我們要善於學習借鑑歷史經驗,善於跳出濟源看濟源,從而把握髮展大勢、找准發展規律,以全新的精神開創工作新局面。我們要奮勇爭先,加快發展,以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精神狀態,緊緊圍繞「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目標,以超前的工作思路和一流的工作業績,創造出更多的「濟源經驗」、「濟源模式」、「濟源現象」。我們要毫不懈怠,樹立「趕考」意識,面對人民的期盼和群眾的要求,自覺拉高標杆、提升標準,主動向全省、全國的先進水平看齊,逢先必爭、逢優必創,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四、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保持艱苦奮鬥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曆程中,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黨領導人民艱苦奮鬥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戰勝艱難困苦、奪取勝利的強大動力。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都是艱苦奮鬥的光輝典範。美國記者斯諾就曾把延安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軍隊領導人身上體現出來的艱苦奮鬥精神,形象地比喻為「東方魔力」和「興國之光」。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當年從重慶國統區來到延安,他從毛澤東等領導人粗茶淡飯的生活細節和延安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中,看到中國的希望。濟源人民素有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上世紀50年代,在黨的領導下,濟源人民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廣泛開展了「百庫、千井、萬窖、十萬(畝)梯田、十萬(畝)林」的蟒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受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和國家水土保持委員會的高度讚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引沁濟蟒工程,組織了王屋山、天壇山和鰲背山三座高山水庫及配套渠系建設。進入新世紀以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濟源人民昂首闊步,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當前,加快發展是我們的根本任務,掃除奢靡之風、提振艱苦奮鬥之氣尤為必要、緊迫。對照革命前輩的功績,我們要牢記「兩個務必」,更應沒有排場可講,沒有闊氣可比,沒有奢華可享。我們必須倍加堅持勤儉節約、昂揚向上、奮發進取,倍加保持艱苦奮鬥、長期奮鬥、不懈奮鬥,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讓幹部受教育、狠剎揮霍享樂和驕奢淫逸的不良風氣,形成黨群齊心除奢靡、凝神聚力促發展的良好政治環境,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變為美好的現實。
五、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勇於擔當重任
敢於擔責,是共產黨人最鮮明的特質。從黨成立的那天起,共產黨人就義無反顧地把抵禦列強欺凌、解放勞苦大眾、復興中華民族的重擔扛在了肩上。他們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智慧、力量,甚至生命。在濟源黨的歷史中,也不乏勇於擔當的事例:黨繼新慷慨就義,薛子中血染玄台,三百壯士戰濟城……他們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們一個個那麼年輕,有的本過著優裕的生活,卻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為什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為國家民族興旺,為天下蒼生造福,生命亦可拋棄,這樣的擔當精神,是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法寶,也是贏得群眾依賴和支持的基石?
實現「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革命前輩不懼犧牲、勇於擔當的崇高精神。我們要勇挑重擔,切實擔起崗位職責,面對發展中土地、環境、能耗、勞動力、人才、資金、體制機制等諸多瓶頸制約,主動作為,敢於作為,難題,走出困境。我們要敢於負責,面對複雜形勢,面對各種矛盾和困難,要發揚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實現自身價值。我們要善於創新,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在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機制體制上實現創新,特別是面對黨的**屆**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更要敢想敢改,下決心破除禁錮我們思維、束縛我們手腳、制約我們發展的陳舊觀念,以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視野謀劃和推動各項改革工作。
今年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鼓勵全黨不忘初心,記住使命,在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的路,站在十四五全面描繪、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全面開放的第一年,回憶往事歲月濃厚,年輕幹部要深入學習,心裡去,實際去,歷史明智,敦行不懈。
樹忠,根植信念的種子。百年黨史是我們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的生動寫照和真實記錄,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門課不僅要修,還要修。年輕幹部要修好共產黨史課,全身心投入共產黨史學習教育,思其始終,深刻理解,全面總結認知黨的奮鬥歷程和輝煌,繼承發揚黨的榮耀傳統和優秀作風,從黨史中吸收智慧力量和成功經驗,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提高謀幸福、謀復興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結合黨史學習和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尋找前進方向。
提高素質,打下前進的基礎。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掌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困難,玉汝成,黨的事業發展不順利,要總結順境中的經驗,吸取挫折中的教訓。年輕幹部要緊緊抓住歷史教科書,用好時代的活教材,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波瀾壯闊,享受戰鬥困難的危險,矢志自強的歷史篇章,尋找你的風高浪急,我自己的煙雨的成功密碼,把歷史鏡鑒的溝和坎變成勇敢前進的路和橋,回答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時代問題。延伸黨史學習的觸角,從百年滄桑中汲取政治三力,感悟三牛精神,鍛鍊忠誠、清潔、負責的政治品格。
揚起鬥志,吹響奮鬥的號碼。只有深入學習黨的歷史,才能正確定位今天,開始明天,開始的年輕幹部用初心照亮奮進的道路,用回答時代的問題,總是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嚴格執行的能力,自覺地把黨的實踐經驗和創新理論應用於自己的工作,幫助事業發展的熱門實踐,在真刀真槍乾和動真正的精鍊中穩步發展。繼承開萬國不可思議的豪邁氣概,敢於迎接困難,實踐奮鬥,積極經濟發展,在鄉村振興第一線練習,在兵位、胸部英俊,站在大局、規劃全局,著重於工作重點、難點、熱點,在工作實踐中鍛鍊初心,實踐使命。
樹忠,根植信念的種子。百年黨史是我們不忘初心,記住使命的生動寫照和真實記錄,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門課不僅要修,還要修。年輕幹部要修好共產黨史課,全身心投入共產黨史學習教育,思其始終,深刻理解,全面總結認知黨的奮鬥歷程和輝煌,繼承發揚黨的榮耀傳統和優秀作風,從黨史中吸收智慧力量和成功經驗,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提高謀幸福、謀復興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結合黨史學習和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尋找前進方向。
提高素質,打下前進的基礎。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掌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困難,玉汝成,黨的事業發展不順利,要總結順境中的經驗,吸取挫折中的教訓。年輕幹部要緊緊抓住歷史教科書,用好時代的活教材,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波瀾壯闊,享受戰鬥困難的危險,矢志自強的歷史篇章,尋找你的風高浪急,我自己的煙雨的成功密碼,把歷史鏡鑒的溝和坎變成勇敢前進的路和橋,回答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時代問題。延伸黨史學習的觸角,從百年滄桑中汲取政治三力,感悟三牛精神,鍛鍊忠誠、清潔、負責的政治品格。
揚起鬥志,吹響奮鬥的號碼。只有深入學習黨的歷史,才能正確定位今天,開始明天,開始的年輕幹部用初心照亮奮進的道路,用回答時代的問題,總是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嚴格執行的能力,自覺地把黨的實踐經驗和創新理論應用於自己的工作,幫助事業發展的熱門實踐,在真刀真槍乾和動真正的精鍊中穩步發展。繼承開萬國不可思議的豪邁氣概,敢於迎接困難,實踐奮鬥,積極經濟發展,在鄉村振興第一線練習,在兵位、胸部英俊,站在大局、規劃全局,著重於工作重點、難點、熱點,在工作實踐中鍛鍊初心,實踐使命。
習近平同志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是否珍惜黨的歷史,善不善於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衡量各級黨員幹部政治上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濟源早在1924年就有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27年建立了黨組織。歷經各個時期,黨團結帶領廣大愚公兒女用忠誠和熱血譜寫了內蘊豐厚的地方黨史教科書。學習黨史,重在傳承。我們要在學習黨的歷史中傳承革命前輩鑄就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奮發有為,砥礪前行。
一、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一種強健的精神、一種博大的情懷和開闊的境界、一種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昂揚鬥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在長征途中,工農紅軍沒有正常補給,靠挖野菜、吃樹皮走完了兩萬五千里的壯麗歷程,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若沒有執著的精神、超常的毅力和天將降大任的激情,轟轟烈烈的壯舉就無從談起。在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里,濟源人民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有12300多名優秀子弟踴躍參軍,有1800多名將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革命前輩們面對流血犧牲,正氣凜然、義無反顧;面對嚴刑拷打,堅貞不屈、鐵心向黨;面對利益得失,坦蕩無私、顧全大局。他們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氣魄,生動詮釋了為國為民不惜犧牲生命的高尚思想品格和崇高共產主義信仰。
學習感悟黨的歷史,就會發現,真正的光榮和高尚,最終還是屬於那些為人民的事業而忘我奮鬥、無私奉獻的人。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我們要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恪守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和執著。我們要勤於學習,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思想,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我們要聯繫實際,用黨的意識和黨員意識堅持黨性鍛鍊,經得住各種艱難險阻的鍛鍊和考驗;我們要立足本職,用德才俱佳的現實表現,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強化公僕意識
公僕意識是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強調黨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對於黨群關係,毛澤東同志曾經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取得革命的勝利,就是絕大多數的共產黨人把人民的安危、人民的冷暖和人民的利益都放在了首位,這種境界體現了極高的政治使命感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在和平建設年代,焦裕祿、任長霞、吳金印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心中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撲下身子,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樹立了一座座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能不能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是否具有公僕意識的試金石。我們要樹立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念,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認真思考和解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要常懷為民之心,真正為群眾利益著想,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決群眾之所需。在我們所有的情感中,要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放在最高位置,打牢心繫群眾這個結,迸發出為人民服務的強大力量。
三、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提升履職能力
習近平同志在河北考察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七十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提出的「進京趕考」的命題,是一個關於提升執政能力和執政本領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的論斷,意味深長。在革命戰爭年代,濟源的革命先輩憑著融入血脈的愚公移山精神,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為我們履職盡責樹立了鮮活的榜樣。無論他們的生活條件多麼惡劣,無論自身傷勢有多嚴重,無論被捕中受到什麼樣的折磨,無論是否失去黨組織的聯繫,他們都能克服種種困難,依然頑強鬥爭;無論在革命的高潮還是在革命的低潮時期,他們都矢志不渝,堅韌不拔,一往無前?
以借鑑之心學習黨的歷史,可以提升我們的戰略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能力、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我們要善於學習借鑑歷史經驗,善於跳出濟源看濟源,從而把握髮展大勢、找准發展規律,以全新的精神開創工作新局面。我們要奮勇爭先,加快發展,以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精神狀態,緊緊圍繞「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目標,以超前的工作思路和一流的工作業績,創造出更多的「濟源經驗」、「濟源模式」、「濟源現象」。我們要毫不懈怠,樹立「趕考」意識,面對人民的期盼和群眾的要求,自覺拉高標杆、提升標準,主動向全省、全國的先進水平看齊,逢先必爭、逢優必創,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四、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保持艱苦奮鬥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曆程中,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黨領導人民艱苦奮鬥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戰勝艱難困苦、奪取勝利的強大動力。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都是艱苦奮鬥的光輝典範。美國記者斯諾就曾把延安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軍隊領導人身上體現出來的艱苦奮鬥精神,形象地比喻為「東方魔力」和「興國之光」。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當年從重慶國統區來到延安,他從毛澤東等領導人粗茶淡飯的生活細節和延安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中,看到中國的希望。濟源人民素有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上世紀50年代,在黨的領導下,濟源人民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廣泛開展了「百庫、千井、萬窖、十萬(畝)梯田、十萬(畝)林」的蟒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受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和國家水土保持委員會的高度讚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引沁濟蟒工程,組織了王屋山、天壇山和鰲背山三座高山水庫及配套渠系建設。進入新世紀以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濟源人民昂首闊步,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當前,加快發展是我們的根本任務,掃除奢靡之風、提振艱苦奮鬥之氣尤為必要、緊迫。對照革命前輩的功績,我們要牢記「兩個務必」,更應沒有排場可講,沒有闊氣可比,沒有奢華可享。我們必須倍加堅持勤儉節約、昂揚向上、奮發進取,倍加保持艱苦奮鬥、長期奮鬥、不懈奮鬥,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讓幹部受教育、狠剎揮霍享樂和驕奢淫逸的不良風氣,形成黨群齊心除奢靡、凝神聚力促發展的良好政治環境,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變為美好的現實。
五、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勇於擔當重任
敢於擔責,是共產黨人最鮮明的特質。從黨成立的那天起,共產黨人就義無反顧地把抵禦列強欺凌、解放勞苦大眾、復興中華民族的重擔扛在了肩上。他們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智慧、力量,甚至生命。在濟源黨的歷史中,也不乏勇於擔當的事例:黨繼新慷慨就義,薛子中血染玄台,三百壯士戰濟城……他們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們一個個那麼年輕,有的本過著優裕的生活,卻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為什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為國家民族興旺,為天下蒼生造福,生命亦可拋棄,這樣的擔當精神,是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法寶,也是贏得群眾依賴和支持的基石?
實現「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革命前輩不懼犧牲、勇於擔當的崇高精神。我們要勇挑重擔,切實擔起崗位職責,面對發展中土地、環境、能耗、勞動力、人才、資金、體制機制等諸多瓶頸制約,主動作為,敢於作為,難題,走出困境。我們要敢於負責,面對複雜形勢,面對各種矛盾和困難,要發揚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實現自身價值。我們要善於創新,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在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機制體制上實現創新,特別是面對黨的**屆**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更要敢想敢改,下決心破除禁錮我們思維、束縛我們手腳、制約我們發展的陳舊觀念,以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視野謀劃和推動各項改革工作。
一、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就是一種強健的精神、一種博大的情懷和開闊的境界、一種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昂揚鬥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在長征途中,工農紅軍沒有正常補給,靠挖野菜、吃樹皮走完了兩萬五千里的壯麗歷程,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若沒有執著的精神、超常的毅力和天將降大任的激情,轟轟烈烈的壯舉就無從談起。在硝煙瀰漫的戰爭歲月里,濟源人民捨生忘死、前仆後繼,有12300多名優秀子弟踴躍參軍,有1800多名將士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革命前輩們面對流血犧牲,正氣凜然、義無反顧;面對嚴刑拷打,堅貞不屈、鐵心向黨;面對利益得失,坦蕩無私、顧全大局。他們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豪邁氣魄,生動詮釋了為國為民不惜犧牲生命的高尚思想品格和崇高共產主義信仰。
學習感悟黨的歷史,就會發現,真正的光榮和高尚,最終還是屬於那些為人民的事業而忘我奮鬥、無私奉獻的人。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我們要像革命前輩那樣,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恪守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和執著。我們要勤於學習,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武裝思想,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我們要聯繫實際,用黨的意識和黨員意識堅持黨性鍛鍊,經得住各種艱難險阻的鍛鍊和考驗;我們要立足本職,用德才俱佳的現實表現,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二、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強化公僕意識
公僕意識是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強調黨的幹部是人民的公僕。對於黨群關係,毛澤東同志曾經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黨群關係好比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取得革命的勝利,就是絕大多數的共產黨人把人民的安危、人民的冷暖和人民的利益都放在了首位,這種境界體現了極高的政治使命感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在和平建設年代,焦裕祿、任長霞、吳金印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心中想著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撲下身子,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樹立了一座座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能不能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是是否具有公僕意識的試金石。我們要樹立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念,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認真思考和解決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要常懷為民之心,真正為群眾利益著想,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決群眾之所需。在我們所有的情感中,要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放在最高位置,打牢心繫群眾這個結,迸發出為人民服務的強大力量。
三、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提升履職能力
習近平同志在河北考察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七十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提出的「進京趕考」的命題,是一個關於提升執政能力和執政本領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的論斷,意味深長。在革命戰爭年代,濟源的革命先輩憑著融入血脈的愚公移山精神,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為我們履職盡責樹立了鮮活的榜樣。無論他們的生活條件多麼惡劣,無論自身傷勢有多嚴重,無論被捕中受到什麼樣的折磨,無論是否失去黨組織的聯繫,他們都能克服種種困難,依然頑強鬥爭;無論在革命的高潮還是在革命的低潮時期,他們都矢志不渝,堅韌不拔,一往無前?
以借鑑之心學習黨的歷史,可以提升我們的戰略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能力、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我們要善於學習借鑑歷史經驗,善於跳出濟源看濟源,從而把握髮展大勢、找准發展規律,以全新的精神開創工作新局面。我們要奮勇爭先,加快發展,以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精神狀態,緊緊圍繞「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總目標,以超前的工作思路和一流的工作業績,創造出更多的「濟源經驗」、「濟源模式」、「濟源現象」。我們要毫不懈怠,樹立「趕考」意識,面對人民的期盼和群眾的要求,自覺拉高標杆、提升標準,主動向全省、全國的先進水平看齊,逢先必爭、逢優必創,向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四、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保持艱苦奮鬥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曆程中,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鐵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黨領導人民艱苦奮鬥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寫照,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戰勝艱難困苦、奪取勝利的強大動力。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都是艱苦奮鬥的光輝典範。美國記者斯諾就曾把延安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軍隊領導人身上體現出來的艱苦奮鬥精神,形象地比喻為「東方魔力」和「興國之光」。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當年從重慶國統區來到延安,他從毛澤東等領導人粗茶淡飯的生活細節和延安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中,看到中國的希望。濟源人民素有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上世紀50年代,在黨的領導下,濟源人民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廣泛開展了「百庫、千井、萬窖、十萬(畝)梯田、十萬(畝)林」的蟒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受到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和國家水土保持委員會的高度讚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引沁濟蟒工程,組織了王屋山、天壇山和鰲背山三座高山水庫及配套渠系建設。進入新世紀以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濟源人民昂首闊步,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當前,加快發展是我們的根本任務,掃除奢靡之風、提振艱苦奮鬥之氣尤為必要、緊迫。對照革命前輩的功績,我們要牢記「兩個務必」,更應沒有排場可講,沒有闊氣可比,沒有奢華可享。我們必須倍加堅持勤儉節約、昂揚向上、奮發進取,倍加保持艱苦奮鬥、長期奮鬥、不懈奮鬥,通過為群眾辦實事、讓幹部受教育、狠剎揮霍享樂和驕奢淫逸的不良風氣,形成黨群齊心除奢靡、凝神聚力促發展的良好政治環境,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變為美好的現實。
五、學習黨史,像革命前輩那樣勇於擔當重任
敢於擔責,是共產黨人最鮮明的特質。從黨成立的那天起,共產黨人就義無反顧地把抵禦列強欺凌、解放勞苦大眾、復興中華民族的重擔扛在了肩上。他們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智慧、力量,甚至生命。在濟源黨的歷史中,也不乏勇於擔當的事例:黨繼新慷慨就義,薛子中血染玄台,三百壯士戰濟城……他們用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們一個個那麼年輕,有的本過著優裕的生活,卻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為什麼?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為國家民族興旺,為天下蒼生造福,生命亦可拋棄,這樣的擔當精神,是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法寶,也是贏得群眾依賴和支持的基石?
實現「率先建成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革命前輩不懼犧牲、勇於擔當的崇高精神。我們要勇挑重擔,切實擔起崗位職責,面對發展中土地、環境、能耗、勞動力、人才、資金、體制機制等諸多瓶頸制約,主動作為,敢於作為,難題,走出困境。我們要敢於負責,面對複雜形勢,面對各種矛盾和困難,要發揚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實現自身價值。我們要善於創新,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要在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機制體制上實現創新,特別是面對黨的**屆**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更要敢想敢改,下決心破除禁錮我們思維、束縛我們手腳、制約我們發展的陳舊觀念,以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視野謀劃和推動各項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