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遭受帝國列強的侵略,清王朝日益腐敗,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民族災難深重,階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挽救國家民族危亡前仆後繼進行鬥爭,由於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沒有正確的路線與政策,相繼遭到失敗,付出了沉重代價和巨大犧牲。如:l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1884年的「戊戌變法」和1900年「義和團」運動,結果都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於1912年1月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到了4月,孫中山被迫辭職,代表地主買辦利益的袁世凱竊取了政權,葬送了革命成果。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日美英等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扶植軍閥,作為侵略中國的工具。中國重新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運動開始是以學生鬥爭為先導的,繼而鬥爭的主力由學生逐漸轉向工人,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姿態登上政治舞台,使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工人階級的力量,深入到工人當中宣傳馬列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上海、北京、湖南等地相繼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於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正式開幕,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船上舉行。參加黨的「一大」的僅12名代表,他們代表著53名黨員。毛澤東作為長沙代表參加了會議。會上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是近代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科學的理論指導,給災難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它象光芒四射的燈塔,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使中國面目為之一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到新中國建立之前的28年間,黨領導中國人民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其間經歷四個重要時期:
一是實行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實際出發,制定了民主革命時期反帝反封建的新綱領,和國民党進行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規模空前的革命大風暴,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
二是發動武裝鬥爭,進行土地革命。這一期間,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實際,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高舉革命旗幟,從「八一南昌起義」到井崗山根據地的創建;從革命運動的復興到紅軍反「圍剿」的勝利;從王明「左」傾錯誤到革命運動的挫折;從遵義會議的偉大轉折到紅軍長征的勝利,特別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為迎接全面抗戰作了準備。
三是實行全面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1937年由日本侵略者製造的7月7日蘆溝橋事變,是日本開始的全面侵華戰爭,也是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組織、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抗日根據地,在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的配合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公文網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四是進行解放戰爭,推翻蔣家王朝。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統治集團破壞和平挑起內戰,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氣勢磅礴的解放戰爭。執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由戰略防禦轉到戰略進攻,組織戰略決戰,連續取得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巨大勝利。l949年4月21日,根據毛澤東同志和朱德同志《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天塹,23日解放南京。隨後,人民解放軍分別向西北、西南、中南和華東繼續追剿殘敵。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範文問答
- 答案列表
2021建黨百年黨史黨課講稿 18篇[朗讀]
今年,這一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交匯之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百年征程波瀾壯闊,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一艘「小小紅船」已經成長為「巍巍巨輪」,經風雨本色不改,戰磨難初心依舊。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回望百年奮鬥史,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用敢想、敢幹、敢拼的「紅船精神」,書寫出不負人民的動人答卷,廣大黨員幹部用心傳承「革命薪火」,用情匯聚「奮鬥光芒」,用力譜寫「時代篇章」,自強不息的民族脊樑愈加堅挺。
以理想信念裝填「征途行囊」,滿懷星河滾燙的「初心理想」。「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初心」。百年來,從困境逆境中誕生、在戰爭絕境中突圍、在斗困除難中發展、在改革洪流里壯大,中國共產黨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誠初心,一路奮勇前進,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處境如何變化,一艘「小小紅船」始終承載著人民的重託和民族的希望,廣大黨員幹部作為時代的「接班人」,用情懷蘊濃底色、將信念裝進行囊,以「紅船精神」為成長養分、以「初心理想」為前進航標,代代薪火相傳,共赴偉大征途,續寫偉大故事,給予了我們現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學習、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以果敢勇猛奏響「衝鋒號角」,激揚氣勢恢宏的「使命擔當」。「整裝待發豪氣沖天,雄鷹展翅光榮在肩」。在疫情一線、災難一線,耳邊迴蕩的是「我是黨員我先上」的擲地有聲,眼波所及的是「國家需要,我們義無反顧」的奔波背影,內心觸達的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擔當。共產黨人,走過百年崢嶸歲月,湧現了一批批的先鋒模範,他是浴火奮戰的曹成福、他是勤政為民的孔繁森、她是英勇犧牲的黃文秀,他們是千千萬萬個堅守崗位、牢記使命、奮勇拼搏的「前浪」,他們是萬萬千千個傳承初心、不辱使命、接力奔跑的「後浪」。廣大共產黨員在災難面前不畏險阻、始終牢記擔當奉獻的時代精神,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始終無所畏懼地勇往直前,始終彰顯真作為和硬擔當,激勵著我們在今後的征途中,激揚新氣勢,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實現偉大的中國復興夢。
以星星之火凝聚「耀眼光芒」,譜寫壯闊動人的「時代篇章」。「路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干出來的,幸福更是靠共產黨人奮鬥出來的,百年艱辛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了一個個令世人矚目的「人間奇蹟」。剛剛過去的今年,我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科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八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四五」規劃全面擘畫……點點滴滴全是奮鬥澆灌、絲絲縷縷皆是堅守凝聚,廣大黨員幹部面對新的歷史起點、續跑新的賽道航線,當牢牢立穩共產黨員的角色定位,迸發耀眼奪目的奮鬥光芒,以實幹為筆譜寫出更加壯闊恢弘的時代篇章。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走過千山萬水,一艘「小小紅船」以初心理想為錨、以使命擔當為舵、以奮鬥拼搏為帆,解鎖了一個個「成功密碼」。我輩當傳承「革命薪火」,燃燒滾燙理想、迸發奮進勢頭,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目標攜手前進。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回望百年奮鬥史,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用敢想、敢幹、敢拼的「紅船精神」,書寫出不負人民的動人答卷,廣大黨員幹部用心傳承「革命薪火」,用情匯聚「奮鬥光芒」,用力譜寫「時代篇章」,自強不息的民族脊樑愈加堅挺。
以理想信念裝填「征途行囊」,滿懷星河滾燙的「初心理想」。「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將今日負初心」。百年來,從困境逆境中誕生、在戰爭絕境中突圍、在斗困除難中發展、在改革洪流里壯大,中國共產黨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誠初心,一路奮勇前進,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處境如何變化,一艘「小小紅船」始終承載著人民的重託和民族的希望,廣大黨員幹部作為時代的「接班人」,用情懷蘊濃底色、將信念裝進行囊,以「紅船精神」為成長養分、以「初心理想」為前進航標,代代薪火相傳,共赴偉大征途,續寫偉大故事,給予了我們現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學習、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以果敢勇猛奏響「衝鋒號角」,激揚氣勢恢宏的「使命擔當」。「整裝待發豪氣沖天,雄鷹展翅光榮在肩」。在疫情一線、災難一線,耳邊迴蕩的是「我是黨員我先上」的擲地有聲,眼波所及的是「國家需要,我們義無反顧」的奔波背影,內心觸達的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擔當。共產黨人,走過百年崢嶸歲月,湧現了一批批的先鋒模範,他是浴火奮戰的曹成福、他是勤政為民的孔繁森、她是英勇犧牲的黃文秀,他們是千千萬萬個堅守崗位、牢記使命、奮勇拼搏的「前浪」,他們是萬萬千千個傳承初心、不辱使命、接力奔跑的「後浪」。廣大共產黨員在災難面前不畏險阻、始終牢記擔當奉獻的時代精神,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始終無所畏懼地勇往直前,始終彰顯真作為和硬擔當,激勵著我們在今後的征途中,激揚新氣勢,推動「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實現偉大的中國復興夢。
以星星之火凝聚「耀眼光芒」,譜寫壯闊動人的「時代篇章」。「路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干出來的,幸福更是靠共產黨人奮鬥出來的,百年艱辛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了一個個令世人矚目的「人間奇蹟」。剛剛過去的今年,我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科技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八年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四五」規劃全面擘畫……點點滴滴全是奮鬥澆灌、絲絲縷縷皆是堅守凝聚,廣大黨員幹部面對新的歷史起點、續跑新的賽道航線,當牢牢立穩共產黨員的角色定位,迸發耀眼奪目的奮鬥光芒,以實幹為筆譜寫出更加壯闊恢弘的時代篇章。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走過千山萬水,一艘「小小紅船」以初心理想為錨、以使命擔當為舵、以奮鬥拼搏為帆,解鎖了一個個「成功密碼」。我輩當傳承「革命薪火」,燃燒滾燙理想、迸發奮進勢頭,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目標攜手前進。
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用100年的汗水和鮮血譜寫的篇章,今天我只能提綱性地概說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的歷史過程。我把講的內容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國前的黨史。第二部分是建國後的黨史。建國前的黨史可分為五個階段:①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早年革命活動時期(1919.5—1923.12);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也就是北伐戰爭時期(1924.1--1927.7)③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8—1937.7);④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8.8);⑤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即解放戰爭時期)(1945.8—1949.9)。建國後的黨史也分為四個階段: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②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③whdgm時期;④歷史的偉大轉折時期。
一、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其早期革命活動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主義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它從誕生時起,就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為最終奮鬥目標,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統一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和革命統一戰線策略,發動和領導工人進行罷工鬥爭,為推動人民革命運動新的高潮作了充分的準備。
(一)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中國社會。
自從1840年英國政府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在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下,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壞了城市的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為它們的殖民地,它們不但運用政治的、軍事的和經濟的手段,對中國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壓迫,還極力保持中國封建的剝削形式及其的上層建築,把中國地主階級作為它們的統治工具和支柱,阻礙和破壞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從此以後,中國人民受盡了帝國主義,封建資本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的三重壓迫和剝削,處於危難之中。
中國的出路在哪裡?中國廣大人民如何才能當家作主,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一大批有志氣的中國人在吶喊,在尋求救國之路……。
一九一一年,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皇朝,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好景不長,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為了帝制,積極投靠帝國主義,野蠻地鎮壓革命人民,血腥地屠殺革命人士。從此,各地軍閥紛紛割據,中國完全淪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這就是建黨前的中國社會現狀。
(二)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一大批有識之士在尋求救國之路,中國出現了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還有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者胡適等大批人士,他們倡導民主、和平、自由,抨擊封建禮教,傳播西方文化。特別是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對中國的影響最大,它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並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一九一九年中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得到全國各地工人、學生的熱烈響應和支持,使工人運動迅速掀起,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20年初,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醞釀組織中國共產黨。同年三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經斯基(中國名字叫吳廷康)來華,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維經斯基先到北京與李大釗會晤,後經李大釗介紹又去上海會見陳獨秀,進一步商討在中國建黨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醞釀,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邵力子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上海共產黨主義小組。同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等在北京;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湖北;毛澤東、何叔衡在湖南;譚平山、陳公博在廣東;王盡美,鄧恩銘在山東;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也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與此同時,在法國的趙世炎、周恩來、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飛也開始了建黨活動。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黨的早期革命活動。
經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多方面的活動,建立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條件日益成熟。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來華,建議上海小組發起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的最後一天,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參加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等十二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陳獨秀因事沒有參加,指派包惠僧參加,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大會。這次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綱,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本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黨綱還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大會最後選擇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此,中國無產階級有了英明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的面目也就煥然一新。
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根據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和黨成立後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發表了宣言。並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動力,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清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為: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共產黨主義社會。大會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加入第三國際的決議案》。大會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被推選為委員長。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22年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的高潮,全國發生罷工一百多次,有幾十萬人參加。它的直接領導和機構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於1921年8月成立,書記部的書記是劉少奇。這次罷工影響最大的是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後慘遭軍閥吳佩孚的鎮壓,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1923年在共產國際的倡議下,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接受共產黨國際執行委員會於本年一月十二日通過的在中國實行國共合作的決議,決定會體共產黨員以個人的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肯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同時指出:「絕對不能與國民黨合併」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面貌為代價,黨必須保持自己的原有組織和嚴格的集中領導機構。大會推選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
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北伐戰爭
早在1922年8月西湖會議之後,中國共產黨負責人即向孫中山說明了關於實現國共合作的主張。屢遭失敗,正處於絕望中的孫中山,不顧國民黨內頑固分子的反對,對此表示欣然同意。孫中山贊成依照民主的原則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經過一年多籌備,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對孫中山的舊民主主義重新做了解釋。這次大會還選舉了李大釗、譚平山、林伯渠、毛澤東、瞿秋白等共產黨員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執行委員。經過這次大會,國民黨實際上已經被改組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一九二四年五月在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與共產黨共同努力,創辦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幹部,建立革命武裝,對於改造舊軍隊建立革命軍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一)北伐戰爭的勝利。
一九二五年二月和六月,國民革命軍先後進行了二次的東征,平定了軍閥楊希閔、劉震寰等叛亂,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一九二六年初,在周恩來直接關懷下,還建立了共產黨人直接領導的國民革命第四軍獨力團,使中國共產黨開始直接掌握了部分的革命正規武裝。由於北洋軍閥統治的中原大部地區黑暗透頂,一九二六年二月,廣東國民政府決定舉行北伐。北伐戰爭的直接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它的主要敵人是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共約七十萬軍隊,當時廣東國民政府共有國民革命軍十萬人左右。國民革命軍在蘇聯軍方顧問的幫助下,制定了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集中兵力,長驅直進。首先消滅了吳佩孚,然後消孫傳芳,最後消滅張作霖,統一了全國。北伐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其中,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軍的先遣部隊為北伐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的功勞。
(二)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竊取北伐戰爭的勝利成果和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危害。
早在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內部就已分裂為左右兩派的爭鬥,1925年8月,堅決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國民黨著名領袖廖仲愷被反動派所暗殺。戴季陶極力排擠國民黨內的共產黨人士,蔣介石也加緊對革命領導權的篡奪,陷割共產黨人,1926年3月製造了「中山艦事件」,逮捕了第一軍中的共產黨人,包圍了省港罷工委員會和蘇聯顧問處。5月,蔣介石又拋出了《整理黨務案》,規定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各級黨部任執行委員的人數不得超過三分之一;共產黨員不能擔任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須交出名單等等。面對蔣介石的篡權陰謀,陳獨秀卻一再妥協退讓,使蔣介石的陰謀步步得程。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派反動軍隊收繳了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工人糾察隊武裝,占領上海總工會,逮捕和槍殺革命群眾,公開發動反革命政變,上海工人舉行抗議又遭到血腥的鎮壓。四月十五日蔣介石又與廣東反動派同謀去廣州製造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解除黃埔軍校和工人糾警隊的武裝,逮捕和槍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這一時期,我黨優秀的領導人李大釗、陳延年、趙世炎、汪壽華、肖楚女、熊雄等先後英勇犧牲。
蔣介石的反革命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革命群眾紛紛發表討蔣聲明。共產黨人毛澤東、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和國民黨左派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等聯名發表討蔣通電,痛斥蔣介石的罪行。武漢國民黨中央和武漢國民政府發布命令,開除蔣介石的黨籍。周恩來、趙世炎、羅亦農、陳延年、李立三等向中共中央寫了「迅速出師討伐蔣介石」的意見書。但這個時候,蔣介石的勢力已經形成。在中國革命處於緊急的關頭,1927年4月27日中共在武漢舉行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批評陳獨秀犯了忽略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右傾錯誤;強調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但未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辦法。同時,仍寄希望於汪精衛,特別是大會仍選陳獨秀為中央總書記,而陳獨秀在會後仍然繼續執行右傾路線。黨的「五大」並沒有能夠擔負挽救革命的任務。黨的「五大」以後,武漢地區的危機更趨嚴重而表面化,汪精衛集團利用國民黨中央和武漢政府的名義,連續發出種種宣言和訓令,攻擊和鎮壓工農運動。製造了「七.一五」反革命叛變,接著公開支持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但陳獨秀等竟以投降式的讓步,企圖推住汪精衛。6月30日中共中央擴大會還通過決議,更進而承認國民黨「當然處於國民革命之領導地位」。至使汪精衛的反動氣焰更加囂張。7月10日根據共產黨國際的指示,中共中央進行了改組,成立了張國燾、周恩來、李維漢、李立三、張太雷五人組成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實際上免除了陳獨秀的職務。7月13日中央發表了時局宣言。揭露汪精衛的反革命活動,並命令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人退出政府。致此,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敗局已無法挽回。
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這個時期黨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7年8月至28年底。黨主要是發動和領導各地武裝起義,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力量得到初步的恢復和發展。
第二階段,是29年1月至31年9月。主要是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有了很大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基本形成。黨在白區的鬥爭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第三階段,是31年9月至34年底。主要是「九.一八」事變革後,全國出現了抗日民主運動的高潮,但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不但喪失了有利的革命形勢,而且給革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第四階段,是35年1月至12月。主要是黨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
第五階段,是35年12月至37年7月。主要是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迎接全國抗日戰爭的到來。
(一)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全國革命勢力受到嚴重摧殘,中國共產黨員由五萬七千多人減少到一萬人左右,中國革命暫時轉入低潮。黨的組織轉入地下工作,形成紅白對立,國共兩黨對壘的局面。
27年7月中旬,中央決定舉行湘、鄂、粵、贛四省的農民暴動和南昌起義,以武裝鬥爭反對國民黨反動派。8月1日,在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原北伐戰爭和其他革命武裝三萬餘人在南昌起義,全部解除了國民黨三、六、九軍在南昌的部隊武裝。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但部隊後來在開往廣東時遭到敵人的圍攻而失敗,剩下一部分部隊轉到邊界農村堅持鬥爭。8月7日,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並確定秋收起義。會議選舉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中央委託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起義部隊經三灣改編後於十月到達井岡山地區,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十二月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領導了廣州起義,這次起義,由於沒有及時轉移到農村,在優勢敵人的進攻下結果也失敗了。從「八七」會議至28年底,全國各地還有一百餘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英勇地打出了敵人,使我黨「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1928年9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的一部分軍隊和湘南農民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同時,各地的起義部隊也紛紛建立了武裝根據地。
正當中國共產黨的大批骨幹力量深入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這個時候,①紅軍壯大;②工人運動高漲。黨內以李立三為代表的一部分同志,由於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的仇恨和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憤恨,左傾情緒逐漸膨脹起來。他們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盲目地組織工人暴動,使大革命失敗後保存下來的黨的一部分力量受到嚴重損失。28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了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社會和革命的性質,提出了實行土地革命,建立了農民主專政以及其他具體的方針政策,批判了右傾投降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隨後,在六屆一中全會選舉向忠發為總書記,但又不適當地強調了「城市領導作用」。
(二)工農紅軍、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六大」以後,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到1930年全國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安徽、浙江等省,開闢了大小十餘塊革命根據地。隨著紅軍的擴大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紅軍本身的建設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抗縣古田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強調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樹立無產階級思路,糾正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等錯誤觀念,擔負起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等任務。強調要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首位。重申中央軍委的指示,指出中國革命是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規定了紅軍的基本任務是發動群眾實行土地革命,武裝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蘇維埃政權,擴大根據地。在此同時,黨的白區工作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1930年全國黨員已發展到12萬人以上,工會會員也已恢復到十萬人以上,白區文化戰線方面也得到了發展。在革命形勢好轉的同時,國民黨軍閥內部卻爆發了大混戰,至使黨內主要領導人李立三等『左傾』冒險主義的頭腦膨脹,並堅持城市中心論,組織工人大暴動,命令紅軍攻打城市。使紅軍和根據地受到了嚴重損失,也使白反黨的組織遭到破壞,大批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瞿秋白、周恩來主持了會議,結束了李立三的路線,糾正了『左傾』的錯誤。由於紅軍攻打城市的結果,使敵人引起了警覺,於是國民黨便部署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於1930年至1931年7月先後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輝煌勝利,各根據地開展了反圍剿的游擊戰爭。正當我黨糾正了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紅軍反圍剿不斷勝利,白區反文化圍剿鬥爭向前發展的時候,我黨卻又出現了一個比李立三「左傾「錯誤更有理論,氣焰更盛,形態更加完備的「左傾」機會注意,即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王明即曾在莫斯科學習過,對馬列主義的著作能逐條地背誦,在共產國際的代表米夫的支持下,於31年黨的六屆四中全國取得了中央的領導地位。他們打著『反右傾』的旗號,對不同意見的同志進行殘酷的鬥爭,無情的打擊。黨內民主氣氛遭到很大的破壞。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瀋陽制選人『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命令下,相繼退入關內,東北三者淪陷為日本的殖民地,國民黨政府更於同年5月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激起全國各界的強烈反對,抗日運動在全國迅速掀起。但由於王明路線的錯誤,革命力量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削弱。
1931年6月向忠發被捕叛變(向忠發曾擔中央黨書記)。中央領導機關遭到破壞,白區的組織相繼破壞,到1933年初,黨的臨時中央不得不被迫離開上海。而遷入中央蘇區。32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糾集60餘萬兵力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軍事『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由於張國燾的輕敵而遭到失敗,中央蘇區毛澤東的『反圍剿』方針與臨時中央發生了分歧,毛澤東受到排擠,撤銷了的紅軍總政委的職務。是年冬,國民黨反動派調集50多萬兵力進攻中央蘇區,當時紅一方面軍在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靈活地運用前三次『反圍剿』的經驗,仍然取得到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繳槍一萬餘支。33年初,臨時中央遷入蘇區,王明路線在蘇壓控制了整個軍事的局面。同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第六次『圍剿』,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採取了「關門主義」,拒敵於「國門之外」的作戰方針。把軍隊的指揮權完全交給共產國際駐中國的軍事顧問李德。(李德曾在二戰期間在蘇聯的史達林保衛戰中立下過很大的戰功),李德教條地運用蘇聯與德國戰爭那一套,再加上王明的極「左」路線,使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陷入了慘重的失敗,從此全國大部分蘇區失去了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萬里長征。1935年1月紅軍長征途經遵義,黨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批判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方針,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經過將近二年艱難險阻的長征(通過大涼山,飛奪瀘定橋,渡過大渡河,四渡赤水、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大雪山等)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工區會師,紅軍終於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在這同時,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三)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地後,35年又發動了華北事變,企圖把華北地區變成它的殖民地,中國共產黨於8月1日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各地學生紛紛上街遊行,爆發了「一·二九」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也於瓦窯堡召開了會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爭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還對東北軍和西北軍做了大量的工作。張學良、楊虎城也希望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然而蔣介石卻仍然頑固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鎮壓各地抗日運動。拒絕張學良、楊虎城的抗日要求,並準備把張、楊部隊調出西北,致激起了「西安事變」。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釋放一切政治犯,實行民主政治等八項主張,並電邀中共代表到西安共商救國大計。黨中央冷靜地分析了西安事變的錯綜複雜形勢,經過反覆研究,確定了和平解決這一事變的方針,並派出由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組成的代表團參加談判,經過各方的努力,終於迫使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與共產黨聯合抗日」以及釋放政治犯等條件,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隨後,張學良即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送他回南京。從此,張學良遭到了蔣介石的長期扣留。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國共兩黨的新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從此,中國時局轉為抗日戰爭的時期。
四、抗日戰爭時期(31.9——45.8)
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革命戰爭,它的主要打擊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採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在此期間,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總結了歷史經驗,認清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規律,毛澤東思想達到了成熟,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全黨的空前團結,壯大了革命的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抗擊,國民政府被迫於八月十四日發表自衛宣言。從此,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
抗戰開始不久,中國就形成了兩個戰場,即正面的國民黨戰場和敵後的解放區戰場。在兩個戰場上,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
在1937年7月至1940年12月,中國共產黨確定了抗日持久戰和敵後游擊戰的戰略方針,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對蔣介石集團採取又聯合又鬥爭,積極展開敵後游擊戰爭,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壯大。抗日戰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而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雖然在抗戰初期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但是,由於蔣介石堅持後面抗戰路線,國民黨的一百多萬軍隊擋不住幾十萬日軍的進攻而節節敗退,南京政府不得不遷入重慶,並且,出現了向日寇投降的情況。
相反,中國共產黨開闢了敵後戰場,革命力量迅速壯大。面對國民黨內部的投敵情緒,1940年8月——12月,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調動全國所有的軍隊,向日寇展開了「百團大戰」,總計大小戰鬥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斃傷日偽軍25800餘人。百團大戰給了日軍沉重的打擊,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黨的軍隊的威望。當然,它也使我軍主力損失較大,過早的曝露了我軍力量,致使以後日軍的主力轉為進攻紅軍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掃蕩」。此後,蔣介石也實行了假抗日,真反共的策略。並於1941年1月發動了皖南事變,將開赴抗日前線的新四軍進行襲擊,新四軍軍部二千多人全部遇難,軍長葉挺被無理扣押,副軍長項英遇害,並聲明要將軍長葉挺提交軍事法庭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皖南事變後,我党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1年至1942年,由於日軍集中主力對敵後解放區進行連續的「掃蕩」,國民黨大批將領率部降日,蔣介石又調集數十萬大軍包圍陝、甘、寧和敵後解放區。加上華北各地的自然災害,敵後人民抗戰陷入嚴重困境,解放區人口和八路軍的數量都有了明顯的下降。黨為克服困難,及時調整了各項政策,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一二五師三五九旅王震堅持了艱苦的游擊戰爭,保衛了抗戰陣地。
1943年至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下中國抗日戰爭逐步轉入反攻,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戰的最後勝利。日本帝國主義在美國二顆原子彈轟炸後,又絕蘇聯紅軍的強大進攻,不得不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五.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45.8——49.10)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民主革命最後取得全國勝利,毛澤東是想進一步取得全面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為爭取國內和平民主階段。
自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開始,蔣介石就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瘋狂搶奪抗戰勝利成果,積極準備內戰。中國共產黨根據「七大」的方針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運用革命的兩手策略,開展和平談判與武裝鬥爭相交的複雜鬥爭。為欺騙人民,爭取時間準備內戰,蔣介石於45年8月三次電邀毛澤東赴約重慶談判。我黨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揭露美、蔣的真面目,團結和教育人民,孤立國民黨蔣介石,增強我黨的有利地位,中共中央決定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代表我黨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一方面是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力爭在和平條件下實現中國社會的改革;另一方面,解放區軍民加強自衛戰爭的整備,粉碎蔣介石兩面陰謀。重慶談判國共雙方於一月十日簽訂了停戰協議,並在協定簽訂的當天在重慶召開了有各黨派和社會賢達代表三十八人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但蔣介石的停戰協定是一種緩兵之計,他對此毫無誠意,到3月份國民黨二中全會和四月國民參政會時,他便公然撕毀了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調集軍隊大舉進攻東北,積極準備發動內戰。
(二)人民解放戰爭的防禦階段。
這個階段,我黨在政治上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建立了更大的人民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在軍事上主動撤離一些城市和地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運動戰為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進攻,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使敵我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有利於我的重大變化,為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解放戰爭的第一年,由於殲滅了大量的敵人有生力量,敵我力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國民黨軍隊由四百三十萬人下降到三百七十萬人,我軍則由一百二十五人發展到一百九十五萬人。敵軍兵力削弱,士氣低落,人民反對,後方空虛,機動作戰力量銳減;我軍越戰越勇,士氣高漲,人民擁護,後方鞏固,機動作戰能力大為增強。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黨中央確定了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由戰略防禦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控制區域。
(三)第三階段是從1947年6月到1948年8月,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這個時期,解放區普遍深入地開展了土地革命和整黨整軍運動。在全國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奪取全國的勝利制定了正確的方針,使中國革命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
(四)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48年9月8日至13日黨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解放戰爭前兩年的各方面成績和經驗,規定了今後時期的工作任務。由於敵我雙方力量的變化,我軍與敵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便及時作出了關於戰略決戰的決策。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華東野戰軍首先發動了濟南戰役,攻克濟南,全殲守敵11萬人;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9月7日中央軍委又下達了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從9月12日到11月2日曆時52天,殲敵47萬;並迫使長春守敵起義投降,解放了東北全境。緊接著遼瀋戰役,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歷時65天);華東和中央野戰軍又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共殲敵55萬,解放了長江以北廣大地區;38年12月5日至翌年1月3日取得平津戰役的勝利,殲敵52萬,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已成定局。
三大戰役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已面臨絕境,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幻想再次玩弄和平陰謀,以便取得喘息時間,保存反動勢力,以便捲土重來。毛澤東在一九四九年元旦也發表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宜將乘勇追強寇,不可怙名學霸王」。1月21日蔣介石被迫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理總統,聲稱原意接受我黨八項條件求和,經過15天的讀判,我黨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4月22日,南京政府表示拒絕簽字,讀判宣告破產。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在面柏坡召開,批准了關於召開新政協會議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並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已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
1949年4月20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第二、三野戰軍百萬雄師從湖口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天塹,解放了中國大陸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國大陸。9月2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大會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當選為副主席。十月一日,首都北京三十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集會,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宣告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六.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49.10——56.12)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分二個階段。
建國後的頭三年是第一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生產,為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準備條件。在這個階段,除繼續肅清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鎮壓反革命分子外,在農村擴大新解放區實行土地革命;在老區開始組織互助合作;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開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同時,勝利地完成了各項社會改革任務,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和反對不法資本家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進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和鎮壓反革命運動。一九五二年底,在國民經濟不僅已經達到而且在許多方面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的基礎上,我黨中央又及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就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指明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經和步驟,創立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952年——1956年是第二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對農業、手工業通過合作化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經過了一系列由低到高的過渡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順利地實現了我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轉變。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及時地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八大前的七屆四中全會,還粉碎了高崗,饒瀨石反黨篡權的陰謀。)。
七、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57.1——66.4)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由於我黨對迅速到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思想上、理論上缺乏充分的準備,在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主觀指導上發生了失誤,歷史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但是,從總體上看,這個時期黨的指導方針在大部分時間裡基本上是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遭到嚴重的挫折,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黨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培養和鍛鍊了大批經濟文化建設人才。這是我黨工作的主導方面。
這十年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57年是第一階段。由於執行了八大的正確方針,黨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大勝利。(由於對1957年春夏之交的國內政治形勢作了不切實際的估量,過分誇大敵情,在全國開展了群眾性的政治運動,以致反右派鬥爭被嚴重擴大化了。反右派後,黨內的「左」傾情緒開始發展了。)雖然在反右派鬥爭中發生了嚴重的擴大化失誤,但還是屬於局部性質的。
1958年到1960年秋,是第二階段。這個時期我們稱它為「五統年」。黨在指導方針上發生嚴重的「左」傾錯誤,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的公社化運動。稍後,黨開始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1959年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劉少奇為國家主席。同時,陳雲向黨中央毛澤東建議降低計劃指標。7月,黨中央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原定的議題是總結經驗,糾正「左」傾錯誤,但在整個過程將要結束時,仍沒有能提出切合實際的糾「左」方案,從蘇聯訪問剛回國參加廬山會議的彭德懷,根據全國農村現實情況,向毛澤東寫了一封建議信,這封信肯定1958年的成績後,尖銳地指出「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並提出了中肯的批評意見。這封信大大地觸犯了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和在群眾中至高無上的權威。以致使整個會議的形勢急轉直下,把糾「左」轉為反右,錯誤地開展對「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的鬥爭。這場鬥爭,給黨的事業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致使「左」的錯誤更加發展起來。再加上1960年後,中蘇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共對蘇共的賬務全部需清還,國內自然災害又嚴重,以致出現了三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局面。
第三階段是1960年冬到1966年春。黨中央和毛澤東開始糾正「左」的錯誤,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61年8月八屆全會)。這是一次重要的轉變。到1965年底,經濟調整任務勝利完成,國民經濟又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左」的錯誤在的指導思想上未能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還有發展,終於導致了「whdgm」的發動。
八、「whdgm」時期(66年5月——76年10月)
「whdgm」時期是黨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其主要特點是,全局性的「左」傾嚴重錯始終占支配地位。這一方面,是1957年以來,黨內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問題上的「左」傾思潮惡性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毛澤東對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分析的錯誤。再加上預感到自己的權威與地位的受到威脅。他認為: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和文化領域的各界裡,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的領導權,已經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民群眾手裡。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全部,它有一條修正主義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都有代理人。他由此得出結論:過去的各種鬥爭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實行「whdgm」,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了廣大群眾來揭發上述的陰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另外,加上林彪、江青、康生這些野心家又別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長了這些錯誤。就導致了「whdgm」的發動。
wg時期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66年5月黨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發動開始發動「whdgm」到1969年4月黨的九大。這一段,基本上是按照毛澤東的部署,炮打所謂的「劉少奇資產階級司令部」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以毛澤東8月15日在中南貼出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掀起了高潮。毛澤東的大字報的內容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宗報和人民日報評論員的評論,寫得何等好啊!請同志們重讀一遍這張大字報和這個評論。可是50多天裡,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卻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whdgm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制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威風,滅無產階級的志氣,又何其毒也!聯繫到1962年的右傾和1964年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豈不是可以發人深醒嗎?」。
whdgm進行了全面奪權,進行了所謂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首當其衝的是劉少奇,繼之為鄧小平。
第二階段是從「九大」以後到1973年8月黨的十大。黨的九大把林彪作為毛主席的接班人寫進黨章。成為法定的接班人,加強了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在其時,由於林彪體質偏弱,毛澤東健康情況良好,於是為了奪取最高的權力,便發動了反革命的武裝政變。在這一階段,一大批黨和領導人慘遭批鬥、打擊,一大批知識分子挨整,全國各地都建立了革委會。全國「斗」、「批」、「改」運動普遍掀起。『九一三』(71年)事變後,林彪的反革命政變陰謀徹底破產,圍繞批林整風,在黨內又發生了分歧和鬥爭。
第三階段是從十大以後到一九七六年十月。毛澤東先是批准江青等人提出的「批林批孔」,當發觀江青等人藉機進行篡權活動以後,又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宣布他們是「四人幫」。一九七五年周恩來病重,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對各方面進行整頓,使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接著又發生了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全國再度陷入混亂。江青反革命集團乘機進行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經過曲折複雜的鬥爭,在華國鋒,葉釗英,李先念等一大批老革命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取得了十月的勝利,打倒了江青「四人幫」,從而結來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內亂。
總之,whdgm是一場由黨內的領導者發動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所利用的,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深重災難的一場內亂。
九、歷史的偉大轉折時期
從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到一九八二年九月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六年,是我黨領導人民大力進行撥亂反正,重新確立和發展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六年,是勝利實現歷史性偉大轉變,在各條戰線的實際工作中取得撥亂反正重大成就的6年,是逐步探索和找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六年。
這六年的歷史課分為兩個階段:
前兩年為第一階段。由於我們黨對全面清理「左」傾錯誤的思想準備還很不夠,也由於當時擔任黨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同志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繼續犯「左」的錯誤,使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始終徘徊不前的局面。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9月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為第二階段。三中全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了歷史的偉大轉折。(就是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二大總結了六年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各條戰線撥亂反正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分析了我國政治和經濟形勢,提出了全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宏偉綱領和方針任務,闡明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和問題。從此,中國政治、經濟發生了偉大的歷史性的轉變,工穩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全國人民向小康型社會邁進。
一、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及其早期革命活動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是在俄國十月革命和我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主義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它從誕生時起,就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為最終奮鬥目標,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統一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一誕生,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和革命統一戰線策略,發動和領導工人進行罷工鬥爭,為推動人民革命運動新的高潮作了充分的準備。
(一)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中國社會。
自從1840年英國政府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後,在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下,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破壞了城市的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為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為它們的殖民地,它們不但運用政治的、軍事的和經濟的手段,對中國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壓迫,還極力保持中國封建的剝削形式及其的上層建築,把中國地主階級作為它們的統治工具和支柱,阻礙和破壞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從此以後,中國人民受盡了帝國主義,封建資本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的三重壓迫和剝削,處於危難之中。
中國的出路在哪裡?中國廣大人民如何才能當家作主,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一大批有志氣的中國人在吶喊,在尋求救國之路……。
一九一一年,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皇朝,結束了中國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好景不長,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為了帝制,積極投靠帝國主義,野蠻地鎮壓革命人民,血腥地屠殺革命人士。從此,各地軍閥紛紛割據,中國完全淪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這就是建黨前的中國社會現狀。
(二)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一大批有識之士在尋求救國之路,中國出現了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還有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者胡適等大批人士,他們倡導民主、和平、自由,抨擊封建禮教,傳播西方文化。特別是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對中國的影響最大,它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並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一九一九年中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得到全國各地工人、學生的熱烈響應和支持,使工人運動迅速掀起,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920年初,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醞釀組織中國共產黨。同年三月共產國際派代表維經斯基(中國名字叫吳廷康)來華,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維經斯基先到北京與李大釗會晤,後經李大釗介紹又去上海會見陳獨秀,進一步商討在中國建黨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醞釀,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邵力子等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上海共產黨主義小組。同年秋至1921年春,李大釗、張國燾、鄧中夏等在北京;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湖北;毛澤東、何叔衡在湖南;譚平山、陳公博在廣東;王盡美,鄧恩銘在山東;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也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與此同時,在法國的趙世炎、周恩來、蔡和森、李立三、王若飛也開始了建黨活動。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黨的早期革命活動。
經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多方面的活動,建立統一的中國共產黨的條件日益成熟。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來華,建議上海小組發起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7月下旬,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的最後一天,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參加大會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等十二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陳獨秀因事沒有參加,指派包惠僧參加,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大會。這次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綱,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是推翻『資本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黨綱還規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黨的紀律。大會最後選擇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從此,中國無產階級有了英明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的面目也就煥然一新。
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根據列寧關於民族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和黨成立後對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探索,發表了宣言。並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和動力,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黨的最低綱領,即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是:清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最高綱領為: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共產黨主義社會。大會通過了《關於「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加入第三國際的決議案》。大會選舉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被推選為委員長。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22年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的高潮,全國發生罷工一百多次,有幾十萬人參加。它的直接領導和機構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於1921年8月成立,書記部的書記是劉少奇。這次罷工影響最大的是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後慘遭軍閥吳佩孚的鎮壓,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
1923年在共產國際的倡議下,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大會接受共產黨國際執行委員會於本年一月十二日通過的在中國實行國共合作的決議,決定會體共產黨員以個人的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肯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同時指出:「絕對不能與國民黨合併」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面貌為代價,黨必須保持自己的原有組織和嚴格的集中領導機構。大會推選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負責中央的日常工作。
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北伐戰爭
早在1922年8月西湖會議之後,中國共產黨負責人即向孫中山說明了關於實現國共合作的主張。屢遭失敗,正處於絕望中的孫中山,不顧國民黨內頑固分子的反對,對此表示欣然同意。孫中山贊成依照民主的原則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經過一年多籌備,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對孫中山的舊民主主義重新做了解釋。這次大會還選舉了李大釗、譚平山、林伯渠、毛澤東、瞿秋白等共產黨員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執行委員。經過這次大會,國民黨實際上已經被改組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一九二四年五月在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與共產黨共同努力,創辦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幹部,建立革命武裝,對於改造舊軍隊建立革命軍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一)北伐戰爭的勝利。
一九二五年二月和六月,國民革命軍先後進行了二次的東征,平定了軍閥楊希閔、劉震寰等叛亂,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一九二六年初,在周恩來直接關懷下,還建立了共產黨人直接領導的國民革命第四軍獨力團,使中國共產黨開始直接掌握了部分的革命正規武裝。由於北洋軍閥統治的中原大部地區黑暗透頂,一九二六年二月,廣東國民政府決定舉行北伐。北伐戰爭的直接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它的主要敵人是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共約七十萬軍隊,當時廣東國民政府共有國民革命軍十萬人左右。國民革命軍在蘇聯軍方顧問的幫助下,制定了各個殲敵的戰略方針,集中兵力,長驅直進。首先消滅了吳佩孚,然後消孫傳芳,最後消滅張作霖,統一了全國。北伐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其中,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軍的先遣部隊為北伐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的功勞。
(二)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竊取北伐戰爭的勝利成果和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危害。
早在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內部就已分裂為左右兩派的爭鬥,1925年8月,堅決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的國民黨著名領袖廖仲愷被反動派所暗殺。戴季陶極力排擠國民黨內的共產黨人士,蔣介石也加緊對革命領導權的篡奪,陷割共產黨人,1926年3月製造了「中山艦事件」,逮捕了第一軍中的共產黨人,包圍了省港罷工委員會和蘇聯顧問處。5月,蔣介石又拋出了《整理黨務案》,規定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各級黨部任執行委員的人數不得超過三分之一;共產黨員不能擔任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須交出名單等等。面對蔣介石的篡權陰謀,陳獨秀卻一再妥協退讓,使蔣介石的陰謀步步得程。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派反動軍隊收繳了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工人糾察隊武裝,占領上海總工會,逮捕和槍殺革命群眾,公開發動反革命政變,上海工人舉行抗議又遭到血腥的鎮壓。四月十五日蔣介石又與廣東反動派同謀去廣州製造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解除黃埔軍校和工人糾警隊的武裝,逮捕和槍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這一時期,我黨優秀的領導人李大釗、陳延年、趙世炎、汪壽華、肖楚女、熊雄等先後英勇犧牲。
蔣介石的反革命暴行,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革命群眾紛紛發表討蔣聲明。共產黨人毛澤東、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等和國民黨左派宋慶齡、鄧演達、何香凝等聯名發表討蔣通電,痛斥蔣介石的罪行。武漢國民黨中央和武漢國民政府發布命令,開除蔣介石的黨籍。周恩來、趙世炎、羅亦農、陳延年、李立三等向中共中央寫了「迅速出師討伐蔣介石」的意見書。但這個時候,蔣介石的勢力已經形成。在中國革命處於緊急的關頭,1927年4月27日中共在武漢舉行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批評陳獨秀犯了忽略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右傾錯誤;強調了無產階級領導權的問題;但未提出切合實際的解決辦法。同時,仍寄希望於汪精衛,特別是大會仍選陳獨秀為中央總書記,而陳獨秀在會後仍然繼續執行右傾路線。黨的「五大」並沒有能夠擔負挽救革命的任務。黨的「五大」以後,武漢地區的危機更趨嚴重而表面化,汪精衛集團利用國民黨中央和武漢政府的名義,連續發出種種宣言和訓令,攻擊和鎮壓工農運動。製造了「七.一五」反革命叛變,接著公開支持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但陳獨秀等竟以投降式的讓步,企圖推住汪精衛。6月30日中共中央擴大會還通過決議,更進而承認國民黨「當然處於國民革命之領導地位」。至使汪精衛的反動氣焰更加囂張。7月10日根據共產黨國際的指示,中共中央進行了改組,成立了張國燾、周恩來、李維漢、李立三、張太雷五人組成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實際上免除了陳獨秀的職務。7月13日中央發表了時局宣言。揭露汪精衛的反革命活動,並命令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人退出政府。致此,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敗局已無法挽回。
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這個時期黨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7年8月至28年底。黨主要是發動和領導各地武裝起義,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革命力量得到初步的恢復和發展。
第二階段,是29年1月至31年9月。主要是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有了很大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基本形成。黨在白區的鬥爭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第三階段,是31年9月至34年底。主要是「九.一八」事變革後,全國出現了抗日民主運動的高潮,但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不但喪失了有利的革命形勢,而且給革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第四階段,是35年1月至12月。主要是黨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取得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
第五階段,是35年12月至37年7月。主要是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迎接全國抗日戰爭的到來。
(一)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全國革命勢力受到嚴重摧殘,中國共產黨員由五萬七千多人減少到一萬人左右,中國革命暫時轉入低潮。黨的組織轉入地下工作,形成紅白對立,國共兩黨對壘的局面。
27年7月中旬,中央決定舉行湘、鄂、粵、贛四省的農民暴動和南昌起義,以武裝鬥爭反對國民黨反動派。8月1日,在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原北伐戰爭和其他革命武裝三萬餘人在南昌起義,全部解除了國民黨三、六、九軍在南昌的部隊武裝。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但部隊後來在開往廣東時遭到敵人的圍攻而失敗,剩下一部分部隊轉到邊界農村堅持鬥爭。8月7日,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並確定秋收起義。會議選舉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中央委託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起義部隊經三灣改編後於十月到達井岡山地區,開始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十二月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領導了廣州起義,這次起義,由於沒有及時轉移到農村,在優勢敵人的進攻下結果也失敗了。從「八七」會議至28年底,全國各地還有一百餘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英勇地打出了敵人,使我黨「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1928年9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的一部分軍隊和湘南農民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勝利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同時,各地的起義部隊也紛紛建立了武裝根據地。
正當中國共產黨的大批骨幹力量深入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這個時候,①紅軍壯大;②工人運動高漲。黨內以李立三為代表的一部分同志,由於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的仇恨和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憤恨,左傾情緒逐漸膨脹起來。他們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盲目地組織工人暴動,使大革命失敗後保存下來的黨的一部分力量受到嚴重損失。28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了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社會和革命的性質,提出了實行土地革命,建立了農民主專政以及其他具體的方針政策,批判了右傾投降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隨後,在六屆一中全會選舉向忠發為總書記,但又不適當地強調了「城市領導作用」。
(二)工農紅軍、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六大」以後,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到1930年全國紅軍已發展到10萬人,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安徽、浙江等省,開闢了大小十餘塊革命根據地。隨著紅軍的擴大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紅軍本身的建設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抗縣古田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強調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樹立無產階級思路,糾正單純軍事觀點、極端民主化、絕對平均主義、主觀主義、個人主義、流寇思想等錯誤觀念,擔負起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等任務。強調要把思想建設放在黨的建設首位。重申中央軍委的指示,指出中國革命是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規定了紅軍的基本任務是發動群眾實行土地革命,武裝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蘇維埃政權,擴大根據地。在此同時,黨的白區工作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到1930年全國黨員已發展到12萬人以上,工會會員也已恢復到十萬人以上,白區文化戰線方面也得到了發展。在革命形勢好轉的同時,國民黨軍閥內部卻爆發了大混戰,至使黨內主要領導人李立三等『左傾』冒險主義的頭腦膨脹,並堅持城市中心論,組織工人大暴動,命令紅軍攻打城市。使紅軍和根據地受到了嚴重損失,也使白反黨的組織遭到破壞,大批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1930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瞿秋白、周恩來主持了會議,結束了李立三的路線,糾正了『左傾』的錯誤。由於紅軍攻打城市的結果,使敵人引起了警覺,於是國民黨便部署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紅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於1930年至1931年7月先後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輝煌勝利,各根據地開展了反圍剿的游擊戰爭。正當我黨糾正了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紅軍反圍剿不斷勝利,白區反文化圍剿鬥爭向前發展的時候,我黨卻又出現了一個比李立三「左傾「錯誤更有理論,氣焰更盛,形態更加完備的「左傾」機會注意,即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王明即曾在莫斯科學習過,對馬列主義的著作能逐條地背誦,在共產國際的代表米夫的支持下,於31年黨的六屆四中全國取得了中央的領導地位。他們打著『反右傾』的旗號,對不同意見的同志進行殘酷的鬥爭,無情的打擊。黨內民主氣氛遭到很大的破壞。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瀋陽制選人『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命令下,相繼退入關內,東北三者淪陷為日本的殖民地,國民黨政府更於同年5月與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激起全國各界的強烈反對,抗日運動在全國迅速掀起。但由於王明路線的錯誤,革命力量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削弱。
1931年6月向忠發被捕叛變(向忠發曾擔中央黨書記)。中央領導機關遭到破壞,白區的組織相繼破壞,到1933年初,黨的臨時中央不得不被迫離開上海。而遷入中央蘇區。32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糾集60餘萬兵力向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軍事『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由於張國燾的輕敵而遭到失敗,中央蘇區毛澤東的『反圍剿』方針與臨時中央發生了分歧,毛澤東受到排擠,撤銷了的紅軍總政委的職務。是年冬,國民黨反動派調集50多萬兵力進攻中央蘇區,當時紅一方面軍在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靈活地運用前三次『反圍剿』的經驗,仍然取得到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繳槍一萬餘支。33年初,臨時中央遷入蘇區,王明路線在蘇壓控制了整個軍事的局面。同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第六次『圍剿』,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採取了「關門主義」,拒敵於「國門之外」的作戰方針。把軍隊的指揮權完全交給共產國際駐中國的軍事顧問李德。(李德曾在二戰期間在蘇聯的史達林保衛戰中立下過很大的戰功),李德教條地運用蘇聯與德國戰爭那一套,再加上王明的極「左」路線,使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陷入了慘重的失敗,從此全國大部分蘇區失去了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被迫進行萬里長征。1935年1月紅軍長征途經遵義,黨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教訓,批判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方針,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經過將近二年艱難險阻的長征(通過大涼山,飛奪瀘定橋,渡過大渡河,四渡赤水、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大雪山等)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工區會師,紅軍終於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在這同時,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三)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地後,35年又發動了華北事變,企圖把華北地區變成它的殖民地,中國共產黨於8月1日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各地學生紛紛上街遊行,爆發了「一·二九」愛國運動。中國共產黨也於瓦窯堡召開了會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爭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還對東北軍和西北軍做了大量的工作。張學良、楊虎城也希望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然而蔣介石卻仍然頑固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鎮壓各地抗日運動。拒絕張學良、楊虎城的抗日要求,並準備把張、楊部隊調出西北,致激起了「西安事變」。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釋放一切政治犯,實行民主政治等八項主張,並電邀中共代表到西安共商救國大計。黨中央冷靜地分析了西安事變的錯綜複雜形勢,經過反覆研究,確定了和平解決這一事變的方針,並派出由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組成的代表團參加談判,經過各方的努力,終於迫使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與共產黨聯合抗日」以及釋放政治犯等條件,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隨後,張學良即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送他回南京。從此,張學良遭到了蔣介石的長期扣留。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國共兩黨的新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從此,中國時局轉為抗日戰爭的時期。
四、抗日戰爭時期(31.9——45.8)
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革命戰爭,它的主要打擊對象是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採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在此期間,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總結了歷史經驗,認清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規律,毛澤東思想達到了成熟,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全黨的空前團結,壯大了革命的力量,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抗擊,國民政府被迫於八月十四日發表自衛宣言。從此,開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
抗戰開始不久,中國就形成了兩個戰場,即正面的國民黨戰場和敵後的解放區戰場。在兩個戰場上,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
在1937年7月至1940年12月,中國共產黨確定了抗日持久戰和敵後游擊戰的戰略方針,堅持團結抗戰,反對分裂投降,對蔣介石集團採取又聯合又鬥爭,積極展開敵後游擊戰爭,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壯大。抗日戰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而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雖然在抗戰初期取得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但是,由於蔣介石堅持後面抗戰路線,國民黨的一百多萬軍隊擋不住幾十萬日軍的進攻而節節敗退,南京政府不得不遷入重慶,並且,出現了向日寇投降的情況。
相反,中國共產黨開闢了敵後戰場,革命力量迅速壯大。面對國民黨內部的投敵情緒,1940年8月——12月,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調動全國所有的軍隊,向日寇展開了「百團大戰」,總計大小戰鬥一千八百二十四次,斃傷日偽軍25800餘人。百團大戰給了日軍沉重的打擊,進一步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黨的軍隊的威望。當然,它也使我軍主力損失較大,過早的曝露了我軍力量,致使以後日軍的主力轉為進攻紅軍根據地,實行大規模的「掃蕩」。此後,蔣介石也實行了假抗日,真反共的策略。並於1941年1月發動了皖南事變,將開赴抗日前線的新四軍進行襲擊,新四軍軍部二千多人全部遇難,軍長葉挺被無理扣押,副軍長項英遇害,並聲明要將軍長葉挺提交軍事法庭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皖南事變後,我党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1年至1942年,由於日軍集中主力對敵後解放區進行連續的「掃蕩」,國民黨大批將領率部降日,蔣介石又調集數十萬大軍包圍陝、甘、寧和敵後解放區。加上華北各地的自然災害,敵後人民抗戰陷入嚴重困境,解放區人口和八路軍的數量都有了明顯的下降。黨為克服困難,及時調整了各項政策,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一二五師三五九旅王震堅持了艱苦的游擊戰爭,保衛了抗戰陣地。
1943年至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下中國抗日戰爭逐步轉入反攻,人民的革命力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戰的最後勝利。日本帝國主義在美國二顆原子彈轟炸後,又絕蘇聯紅軍的強大進攻,不得不於1945年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取得了全面的勝利。
五.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45.8——49.10)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民主革命最後取得全國勝利,毛澤東是想進一步取得全面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為爭取國內和平民主階段。
自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開始,蔣介石就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瘋狂搶奪抗戰勝利成果,積極準備內戰。中國共產黨根據「七大」的方針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運用革命的兩手策略,開展和平談判與武裝鬥爭相交的複雜鬥爭。為欺騙人民,爭取時間準備內戰,蔣介石於45年8月三次電邀毛澤東赴約重慶談判。我黨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揭露美、蔣的真面目,團結和教育人民,孤立國民黨蔣介石,增強我黨的有利地位,中共中央決定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代表我黨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一方面是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力爭在和平條件下實現中國社會的改革;另一方面,解放區軍民加強自衛戰爭的整備,粉碎蔣介石兩面陰謀。重慶談判國共雙方於一月十日簽訂了停戰協議,並在協定簽訂的當天在重慶召開了有各黨派和社會賢達代表三十八人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但蔣介石的停戰協定是一種緩兵之計,他對此毫無誠意,到3月份國民黨二中全會和四月國民參政會時,他便公然撕毀了政協決議和停戰協定,調集軍隊大舉進攻東北,積極準備發動內戰。
(二)人民解放戰爭的防禦階段。
這個階段,我黨在政治上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建立了更大的人民民主革命統一戰線;在軍事上主動撤離一些城市和地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運動戰為主,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進攻,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使敵我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有利於我的重大變化,為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解放戰爭的第一年,由於殲滅了大量的敵人有生力量,敵我力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國民黨軍隊由四百三十萬人下降到三百七十萬人,我軍則由一百二十五人發展到一百九十五萬人。敵軍兵力削弱,士氣低落,人民反對,後方空虛,機動作戰力量銳減;我軍越戰越勇,士氣高漲,人民擁護,後方鞏固,機動作戰能力大為增強。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黨中央確定了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由戰略防禦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控制區域。
(三)第三階段是從1947年6月到1948年8月,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
這個時期,解放區普遍深入地開展了土地革命和整黨整軍運動。在全國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奪取全國的勝利制定了正確的方針,使中國革命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
(四)戰略決戰的偉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948年9月8日至13日黨中央在西柏坡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會議。會議充分肯定了解放戰爭前兩年的各方面成績和經驗,規定了今後時期的工作任務。由於敵我雙方力量的變化,我軍與敵軍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然成熟,於是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便及時作出了關於戰略決戰的決策。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華東野戰軍首先發動了濟南戰役,攻克濟南,全殲守敵11萬人;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9月7日中央軍委又下達了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從9月12日到11月2日曆時52天,殲敵47萬;並迫使長春守敵起義投降,解放了東北全境。緊接著遼瀋戰役,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歷時65天);華東和中央野戰軍又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共殲敵55萬,解放了長江以北廣大地區;38年12月5日至翌年1月3日取得平津戰役的勝利,殲敵52萬,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已成定局。
三大戰役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統治已面臨絕境,49年元旦,蔣介石發表求和聲明,幻想再次玩弄和平陰謀,以便取得喘息時間,保存反動勢力,以便捲土重來。毛澤東在一九四九年元旦也發表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宜將乘勇追強寇,不可怙名學霸王」。1月21日蔣介石被迫宣布「引退」,李宗仁代理總統,聲稱原意接受我黨八項條件求和,經過15天的讀判,我黨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4月22日,南京政府表示拒絕簽字,讀判宣告破產。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在面柏坡召開,批准了關於召開新政協會議和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並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已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
1949年4月20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第二、三野戰軍百萬雄師從湖口至江陰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天塹,解放了中國大陸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國大陸。9月2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大會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當選為副主席。十月一日,首都北京三十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集會,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宣告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六.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49.10——56.12)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分二個階段。
建國後的頭三年是第一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生產,為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準備條件。在這個階段,除繼續肅清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鎮壓反革命分子外,在農村擴大新解放區實行土地革命;在老區開始組織互助合作;在城市沒收官僚資本,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利用限制,開始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同時,勝利地完成了各項社會改革任務,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和反對不法資本家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資財,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進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和鎮壓反革命運動。一九五二年底,在國民經濟不僅已經達到而且在許多方面已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的基礎上,我黨中央又及時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這就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指明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經和步驟,創立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952年——1956年是第二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對農業、手工業通過合作化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經過了一系列由低到高的過渡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順利地實現了我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偉大轉變。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及時地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八大前的七屆四中全會,還粉碎了高崗,饒瀨石反黨篡權的陰謀。)。
七、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57.1——66.4)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由於我黨對迅速到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思想上、理論上缺乏充分的準備,在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主觀指導上發生了失誤,歷史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但是,從總體上看,這個時期黨的指導方針在大部分時間裡基本上是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遭到嚴重的挫折,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黨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培養和鍛鍊了大批經濟文化建設人才。這是我黨工作的主導方面。
這十年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57年是第一階段。由於執行了八大的正確方針,黨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大勝利。(由於對1957年春夏之交的國內政治形勢作了不切實際的估量,過分誇大敵情,在全國開展了群眾性的政治運動,以致反右派鬥爭被嚴重擴大化了。反右派後,黨內的「左」傾情緒開始發展了。)雖然在反右派鬥爭中發生了嚴重的擴大化失誤,但還是屬於局部性質的。
1958年到1960年秋,是第二階段。這個時期我們稱它為「五統年」。黨在指導方針上發生嚴重的「左」傾錯誤,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的公社化運動。稍後,黨開始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1959年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選舉劉少奇為國家主席。同時,陳雲向黨中央毛澤東建議降低計劃指標。7月,黨中央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原定的議題是總結經驗,糾正「左」傾錯誤,但在整個過程將要結束時,仍沒有能提出切合實際的糾「左」方案,從蘇聯訪問剛回國參加廬山會議的彭德懷,根據全國農村現實情況,向毛澤東寫了一封建議信,這封信肯定1958年的成績後,尖銳地指出「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並提出了中肯的批評意見。這封信大大地觸犯了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和在群眾中至高無上的權威。以致使整個會議的形勢急轉直下,把糾「左」轉為反右,錯誤地開展對「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的鬥爭。這場鬥爭,給黨的事業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致使「左」的錯誤更加發展起來。再加上1960年後,中蘇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共對蘇共的賬務全部需清還,國內自然災害又嚴重,以致出現了三年嚴重經濟困難的局面。
第三階段是1960年冬到1966年春。黨中央和毛澤東開始糾正「左」的錯誤,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61年8月八屆全會)。這是一次重要的轉變。到1965年底,經濟調整任務勝利完成,國民經濟又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是,「左」的錯誤在的指導思想上未能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還有發展,終於導致了「whdgm」的發動。
八、「whdgm」時期(66年5月——76年10月)
「whdgm」時期是黨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其主要特點是,全局性的「左」傾嚴重錯始終占支配地位。這一方面,是1957年以來,黨內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問題上的「左」傾思潮惡性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毛澤東對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分析的錯誤。再加上預感到自己的權威與地位的受到威脅。他認為: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和文化領域的各界裡,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的領導權,已經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民群眾手裡。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全部,它有一條修正主義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都有代理人。他由此得出結論:過去的各種鬥爭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實行「whdgm」,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了廣大群眾來揭發上述的陰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另外,加上林彪、江青、康生這些野心家又別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長了這些錯誤。就導致了「whdgm」的發動。
wg時期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66年5月黨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發動開始發動「whdgm」到1969年4月黨的九大。這一段,基本上是按照毛澤東的部署,炮打所謂的「劉少奇資產階級司令部」及其在各地的代理人,以毛澤東8月15日在中南貼出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掀起了高潮。毛澤東的大字報的內容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宗報和人民日報評論員的評論,寫得何等好啊!請同志們重讀一遍這張大字報和這個評論。可是50多天裡,從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領導同志,卻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動的資產階級立場上,實行資產階級專政,將無產階級轟轟烈烈的whdgm打下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圍剿革命派,壓制不同意見,實行白色恐怖,自以為得意,長資產階級威風,滅無產階級的志氣,又何其毒也!聯繫到1962年的右傾和1964年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豈不是可以發人深醒嗎?」。
whdgm進行了全面奪權,進行了所謂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首當其衝的是劉少奇,繼之為鄧小平。
第二階段是從「九大」以後到1973年8月黨的十大。黨的九大把林彪作為毛主席的接班人寫進黨章。成為法定的接班人,加強了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在其時,由於林彪體質偏弱,毛澤東健康情況良好,於是為了奪取最高的權力,便發動了反革命的武裝政變。在這一階段,一大批黨和領導人慘遭批鬥、打擊,一大批知識分子挨整,全國各地都建立了革委會。全國「斗」、「批」、「改」運動普遍掀起。『九一三』(71年)事變後,林彪的反革命政變陰謀徹底破產,圍繞批林整風,在黨內又發生了分歧和鬥爭。
第三階段是從十大以後到一九七六年十月。毛澤東先是批准江青等人提出的「批林批孔」,當發觀江青等人藉機進行篡權活動以後,又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宣布他們是「四人幫」。一九七五年周恩來病重,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對各方面進行整頓,使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接著又發生了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全國再度陷入混亂。江青反革命集團乘機進行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經過曲折複雜的鬥爭,在華國鋒,葉釗英,李先念等一大批老革命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取得了十月的勝利,打倒了江青「四人幫」,從而結來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內亂。
總之,whdgm是一場由黨內的領導者發動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所利用的,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深重災難的一場內亂。
九、歷史的偉大轉折時期
從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到一九八二年九月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六年,是我黨領導人民大力進行撥亂反正,重新確立和發展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六年,是勝利實現歷史性偉大轉變,在各條戰線的實際工作中取得撥亂反正重大成就的6年,是逐步探索和找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六年。
這六年的歷史課分為兩個階段:
前兩年為第一階段。由於我們黨對全面清理「左」傾錯誤的思想準備還很不夠,也由於當時擔任黨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同志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繼續犯「左」的錯誤,使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始終徘徊不前的局面。
從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2年9月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為第二階段。三中全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了歷史的偉大轉折。(就是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二大總結了六年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各條戰線撥亂反正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分析了我國政治和經濟形勢,提出了全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宏偉綱領和方針任務,闡明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問題和問題。從此,中國政治、經濟發生了偉大的歷史性的轉變,工穩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全國人民向小康型社會邁進。
黨員幹部通過了解黨史、新中國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了解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我們黨100年的奮鬥史、新中國72年的發展史,就能獲得深刻認識,從而深化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解。
一是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什麼、幹什麼。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但是,黨的政治上的先進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時先進並不代表永遠先進,如果放鬆了自身建設,淡化了性質、迷失了方向、動搖了理想信念,這種政治上的先進性就會喪失,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一部黨史、新中國史,就是牢記初心使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傳承紅色基因,為了理想信念不懈奮鬥的歷史?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領悟和思考我們黨一路走來,指引我們前行、上下求索的是什麼;無數共產黨人前仆後繼、流血犧牲,為的、靠的是什麼。概括地說,答案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即馬克思主義真理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二是深刻認識黨和人民長期奮鬥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什麼、為什麼。100年來,黨帶領人民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新中國成立72年、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100年的探索實踐中得來的,是植根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因此,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的自信是基於實踐檢驗、人民選擇、科學真理之上的具有深厚積澱和堅實根基的自信?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弄明白我們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是怎樣經過反覆比較和總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進而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取得既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也歷經艱辛,需要倍加珍惜、永不動搖。深刻認識了這些,四個自信就會無比堅定。
三是深刻認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我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就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正是因為做到了一切為了人民,才能夠緊緊依靠人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只有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創造歷史偉業,否則將一事無成。正因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基本原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從人民中汲取力量,黨才能帶領人民不斷取得新的勝利。要做到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必須牢記自己是人民公僕而不是官老爺,切實把群眾路線貫徹到黨的全部工作中。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弄明白我們黨怎樣在密切聯繫群眾中成長、發展、壯大,怎樣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起家並從勝利走向勝利;思考為什麼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為什麼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其深刻道理在哪裡?
四是深刻認識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是什麼、該以怎樣的精神狀態承擔起這樣的使命。眺望100年奮鬥歷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在此基礎上,向著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奮進,更是一場需要許多代人努力的更長的接力跑?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認真思考,我們這代中國共產黨人該怎樣把我們這一棒跑好,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這就需要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把該擔當的歷史責任擔當起來,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
五是深刻認識對黨忠誠是什麼、怎麼做。忠誠是共產黨人必備的政治品格,是黨員入黨宣誓時的政治承諾。對黨忠誠是絕對的,就是說這份忠誠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對黨忠誠又是具體的;在建設和改革時期恪盡職守、敢於擔當、堅守本色,也是對黨忠誠。對黨忠誠還是實踐的,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踐諾,自覺主動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勤懇努力工作?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從典型人物和感人事例中獲得深刻認識:正是因為千千萬萬黨員幹部對黨絕對忠誠,黨才有凝聚力、戰鬥力,才能經受住各種考驗、戰勝各種困難,才能不斷發展壯大;進而深刻理解,新時代黨員幹部對黨忠誠最關鍵的要求,就是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是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什麼、幹什麼。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但是,黨的政治上的先進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時先進並不代表永遠先進,如果放鬆了自身建設,淡化了性質、迷失了方向、動搖了理想信念,這種政治上的先進性就會喪失,一切也就無從談起。一部黨史、新中國史,就是牢記初心使命,永葆黨的先進性,傳承紅色基因,為了理想信念不懈奮鬥的歷史?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領悟和思考我們黨一路走來,指引我們前行、上下求索的是什麼;無數共產黨人前仆後繼、流血犧牲,為的、靠的是什麼。概括地說,答案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即馬克思主義真理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二是深刻認識黨和人民長期奮鬥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什麼、為什麼。100年來,黨帶領人民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新中國成立72年、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100年的探索實踐中得來的,是植根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因此,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充滿的自信是基於實踐檢驗、人民選擇、科學真理之上的具有深厚積澱和堅實根基的自信?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弄明白我們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是怎樣經過反覆比較和總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進而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取得既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也歷經艱辛,需要倍加珍惜、永不動搖。深刻認識了這些,四個自信就會無比堅定。
三是深刻認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我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就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正是因為做到了一切為了人民,才能夠緊緊依靠人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只有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創造歷史偉業,否則將一事無成。正因為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基本原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從人民中汲取力量,黨才能帶領人民不斷取得新的勝利。要做到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必須牢記自己是人民公僕而不是官老爺,切實把群眾路線貫徹到黨的全部工作中。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弄明白我們黨怎樣在密切聯繫群眾中成長、發展、壯大,怎樣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起家並從勝利走向勝利;思考為什麼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為什麼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其深刻道理在哪裡?
四是深刻認識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是什麼、該以怎樣的精神狀態承擔起這樣的使命。眺望100年奮鬥歷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在此基礎上,向著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奮進,更是一場需要許多代人努力的更長的接力跑?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認真思考,我們這代中國共產黨人該怎樣把我們這一棒跑好,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這就需要我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把該擔當的歷史責任擔當起來,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
五是深刻認識對黨忠誠是什麼、怎麼做。忠誠是共產黨人必備的政治品格,是黨員入黨宣誓時的政治承諾。對黨忠誠是絕對的,就是說這份忠誠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對黨忠誠又是具體的;在建設和改革時期恪盡職守、敢於擔當、堅守本色,也是對黨忠誠。對黨忠誠還是實踐的,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踐諾,自覺主動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勤懇努力工作?
學習黨史、新中國史,就是要從典型人物和感人事例中獲得深刻認識:正是因為千千萬萬黨員幹部對黨絕對忠誠,黨才有凝聚力、戰鬥力,才能經受住各種考驗、戰勝各種困難,才能不斷發展壯大;進而深刻理解,新時代黨員幹部對黨忠誠最關鍵的要求,就是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今年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今年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動員令」已經吹響,廣大黨員幹部聞令而動、接力前行。學懂弄通做實中共黨史這門「必修課」,對於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而言責任重大、影響深遠,並且在新時代「趕考」路上彰顯著非凡的意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讓中共黨史為打破思想桎梏「掌舵」,為奮進前行道路「提燈」,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趕考」路上揚帆破浪、蹄疾步穩。
統一「大滌盪」思想和「傳幫帶」行動,接續接力黨的偉大事業。中共黨史的發展文脈綿密厚重,積蓄著先輩們「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強勁動能,滿載著實現偉大飛躍「團結就是力量」的家國情懷,在讀史知史中確保思想和行動相統一,時刻彰顯著黨員幹部苦幹實幹的「精氣神」,時刻考驗著黨員幹部為民造福的凝聚力戰鬥力。各級黨組織要科學有效制定「四史」學習教育的「任務書」「時間表」,及時開好學史讀史「動員會」,旗幟領航圍繞黨內思想教育、黨內政治生活、作風建設等開展各項工作,把黨員思想政治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始終樹立黨的優良傳統「風向標」,在全局全域內一以貫之、原原本本傳遞好黨的聲音。廣大黨員幹部要從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百年歷程中深刻領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的智慧和心血,從讀史知史中更加珍惜一代代共產黨人鑄造「百年風華」的艱辛與不易,用歷史思維、歷史眼光、歷史擔當不斷深化對幹事創業的認知,時刻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用紅色精神消除疑慮、滌盪心靈。同時要學會從歷史「百科全書」中找准新的歷史定位,強化「政治三力」,積極調動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百年歷程中汲取經驗教訓和鬥爭智慧,以奮鬥者、搏擊者、奉獻者的昂揚姿態不斷踐行「來時路、腳下路、未來路」的辯證統一。
貫通「體驗式」教學和「精準化」吸收,鑄魂賦能幹部教育培訓。習近平總書記以講政治「開篇」,以中共黨史「開課」,科學擘畫了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新願景,系統回答了黨史「為何學、學什麼、怎麼學」等重大問題,為幹部教育培訓提出了總體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一方面,用「一條紅線」貫穿解決好「教」的問題,各職能部門要堅持黨建領航,聚焦主責主業,發揮「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綜合優勢,把幹部教育和幹部監督結合起來,緊盯「把握全面+突出重點」「思想統一+行為規範」開展學習教育。同時要培厚革命紀念館、紅色故事會、經典著作電影電視劇「紅色沃土」,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公眾號等載體搭建互動「橋樑」,多主題多形式開展「黨史天天讀」「知前路、走前列」「我想對黨說」等活動,讓黨史學習更接地氣、入腦入心,讓黨員幹部能夠擁有更多的學習體驗、生活體驗、幹事體驗。另一方面,要分級分步、對標對表解決好「學」的問題,強化「以史為師、以史為鑑、以史為達」的政治自覺,深入踐行「三個擺進去」,細照篤行總目標總要求,及時「補課」「銷號」,在自我歸納和總結中築牢信仰、砥礪初心,在講好黨風家風故事中增長智慧、增進動能,在結合民生實際中把「關口」陣地前移,科學識變應變、求新求變,不斷增強貼近群眾、深入群眾、贏得群眾的組織能力和鬥爭本領,以更加優異的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推動「內燃式」轉化和「拉網式」拓展,守住守牢人民歷史記憶。創業難,守業更難,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必將是荊棘與鮮花同在、風雨與彩虹共存,「守業史」中閃耀著革命先輩「開天闢地」的熠熠初心,不斷給予廣大黨員幹部以思想行動「燈塔」指引,鼓舞其始終踐行「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民期盼,共同譜寫「最好的守業是創業」的光明前景。要在「學研查改」中主動轉化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廣泛運用到「四史」學習教育中去,時刻自查自糾永葆自我革命的勇氣,自警自勵增強自我凈化的本領,自重自省創造自我提升的面貌,不斷激發黨員幹部「不破不立」的內生動力。要從「涉險灘」「闖難關」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汲取鬥爭經驗,時刻保持清醒認知,不落「歷史周期律」窠臼,用新思維新方法啃「硬骨頭」,勇於持之以恆「守」,敢於動真碰硬「創」,在傳承和創新中始終靠前站位、奮勇爭先。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來評判黨史學習教育「答卷」,激勵黨員幹部把理論學習成果真正融入到為民辦事、為民造福的擔當作為中,在賡續傳承紅色精神中奮力托舉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接住歷史「接力棒」走好創業守業路,在不斷奮進、不斷奉獻中鐫刻記憶、丈量民情、贏得民心。
「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給予廣大黨員幹部以強大的內心洗禮和行動指引,相信在「必修」和「必須修好」的廣泛實踐中,定能在「憂黨、為黨、強黨」的政治理想和自覺行動中克服危機、戰勝困難。
關鍵詞:黨史。
統一「大滌盪」思想和「傳幫帶」行動,接續接力黨的偉大事業。中共黨史的發展文脈綿密厚重,積蓄著先輩們「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強勁動能,滿載著實現偉大飛躍「團結就是力量」的家國情懷,在讀史知史中確保思想和行動相統一,時刻彰顯著黨員幹部苦幹實幹的「精氣神」,時刻考驗著黨員幹部為民造福的凝聚力戰鬥力。各級黨組織要科學有效制定「四史」學習教育的「任務書」「時間表」,及時開好學史讀史「動員會」,旗幟領航圍繞黨內思想教育、黨內政治生活、作風建設等開展各項工作,把黨員思想政治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始終樹立黨的優良傳統「風向標」,在全局全域內一以貫之、原原本本傳遞好黨的聲音。廣大黨員幹部要從革命、建設、改革、復興的百年歷程中深刻領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的智慧和心血,從讀史知史中更加珍惜一代代共產黨人鑄造「百年風華」的艱辛與不易,用歷史思維、歷史眼光、歷史擔當不斷深化對幹事創業的認知,時刻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用紅色精神消除疑慮、滌盪心靈。同時要學會從歷史「百科全書」中找准新的歷史定位,強化「政治三力」,積極調動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百年歷程中汲取經驗教訓和鬥爭智慧,以奮鬥者、搏擊者、奉獻者的昂揚姿態不斷踐行「來時路、腳下路、未來路」的辯證統一。
貫通「體驗式」教學和「精準化」吸收,鑄魂賦能幹部教育培訓。習近平總書記以講政治「開篇」,以中共黨史「開課」,科學擘畫了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新願景,系統回答了黨史「為何學、學什麼、怎麼學」等重大問題,為幹部教育培訓提出了總體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一方面,用「一條紅線」貫穿解決好「教」的問題,各職能部門要堅持黨建領航,聚焦主責主業,發揮「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綜合優勢,把幹部教育和幹部監督結合起來,緊盯「把握全面+突出重點」「思想統一+行為規範」開展學習教育。同時要培厚革命紀念館、紅色故事會、經典著作電影電視劇「紅色沃土」,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公眾號等載體搭建互動「橋樑」,多主題多形式開展「黨史天天讀」「知前路、走前列」「我想對黨說」等活動,讓黨史學習更接地氣、入腦入心,讓黨員幹部能夠擁有更多的學習體驗、生活體驗、幹事體驗。另一方面,要分級分步、對標對表解決好「學」的問題,強化「以史為師、以史為鑑、以史為達」的政治自覺,深入踐行「三個擺進去」,細照篤行總目標總要求,及時「補課」「銷號」,在自我歸納和總結中築牢信仰、砥礪初心,在講好黨風家風故事中增長智慧、增進動能,在結合民生實際中把「關口」陣地前移,科學識變應變、求新求變,不斷增強貼近群眾、深入群眾、贏得群眾的組織能力和鬥爭本領,以更加優異的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推動「內燃式」轉化和「拉網式」拓展,守住守牢人民歷史記憶。創業難,守業更難,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必將是荊棘與鮮花同在、風雨與彩虹共存,「守業史」中閃耀著革命先輩「開天闢地」的熠熠初心,不斷給予廣大黨員幹部以思想行動「燈塔」指引,鼓舞其始終踐行「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民期盼,共同譜寫「最好的守業是創業」的光明前景。要在「學研查改」中主動轉化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廣泛運用到「四史」學習教育中去,時刻自查自糾永葆自我革命的勇氣,自警自勵增強自我凈化的本領,自重自省創造自我提升的面貌,不斷激發黨員幹部「不破不立」的內生動力。要從「涉險灘」「闖難關」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汲取鬥爭經驗,時刻保持清醒認知,不落「歷史周期律」窠臼,用新思維新方法啃「硬骨頭」,勇於持之以恆「守」,敢於動真碰硬「創」,在傳承和創新中始終靠前站位、奮勇爭先。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來評判黨史學習教育「答卷」,激勵黨員幹部把理論學習成果真正融入到為民辦事、為民造福的擔當作為中,在賡續傳承紅色精神中奮力托舉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接住歷史「接力棒」走好創業守業路,在不斷奮進、不斷奉獻中鐫刻記憶、丈量民情、贏得民心。
「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給予廣大黨員幹部以強大的內心洗禮和行動指引,相信在「必修」和「必須修好」的廣泛實踐中,定能在「憂黨、為黨、強黨」的政治理想和自覺行動中克服危機、戰勝困難。
關鍵詞: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