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八點,央視跨年晚會開始,看著電視高清畫面,聽著優美的音樂,腦海里突然閃現出幾十年前農村的情景,那家家戶戶牆上掛著的戲匣子。
農村有線廣播始於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後期基本實現了家家通廣播。因為那時買到的喇叭有些是裝在木頭盒子裡的,而廣播中經常播放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戲曲節目,所以大家都習慣叫它「戲匣子」,一些老人還叫它「洋戲匣子」。後來出現的收音機,也延續了「戲匣子」的叫法。
單從技術上講,有線廣播並不多麼複雜,就是用金屬線把縣廣播站的播音設備和各公社放大站的設備連接起來,由放大站把廣播信號傳送到各大隊,再接到農戶家裡的戲匣子,這樣人們坐在家裡就能聽到廣播了。
記得村裡通廣播是我上小學的時候。第一次聽到廣播的聲音,大家都覺得新鮮,就這麼個小匣子,從外面拉一根電線接上,再從小匣子裡拉出一根線接上粗鐵絲插地下,裡面就有人說話了,還有唱歌唱戲的。太神奇了。
不過戲匣子好是好,就是有時候聲音太小,離得遠了根本聽不清楚,儘管地線插的很深再澆足水,也沒多大改觀。
我有個發小叫小二子,他經常去城裡他大姐家,知道的事情很多,每次他從大姐家回來,就把一些新奇的事講給小夥伴們聽。有一次我到小二子家玩,發現他家的戲匣子很響,問是怎麼回事,小二子不肯說。再三追問下,他才小聲向我透露:把線圈去掉一些就行了。回到家裡我就琢磨著把自己家的戲匣子也改造一下?
早先的喇叭都是舌簧喇叭,由磁鐵、線圈、舌簧、拉杆和紙盆等組成。後來的壓電陶瓷喇叭就簡單多了,紙盆上貼一壓電片,壓電片震動帶動紙盆發聲,這種喇叭七毛一個,便宜但音質差,高音很尖。我家的喇叭是舌簧式的。那天早飯後,等家裡大人都下地幹活了,我便開始了平生第一次冒險的行動。我把喇叭的線圈退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完成改造後把喇叭掛到原處,坐在旁邊焦急地等待開播時間的到來。
中午大人們下地回來,聽到喇叭的音量比原來大多了,都很奇怪。當知道是我的「傑作」後,父親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拍了拍我的頭:「不到地里幫著干點活兒,凈瞎鼓搗這些玩意兒!」從父親手上的力度和說話語氣上判斷,那應該是誇我。
減少線圈匝數後,電流大了磁場強了,音量自然會變大。這是後來上了中學才知道的物理學原理。
但這事很快被旁邊鄰居知道並找上門來,說廣播里的電被我家奪去,他家的戲匣子都沒聲了,意見不小。我只得摘下喇叭,把褪下來的細銅絲再纏回去。不過操作中我還是留下了一半細銅絲。
後來我用這些細銅絲和外面撿到的小磁鐵、小塑料盒,製作了一個秀珍型喇叭。秀珍喇叭聲音很小,每次聽的時候,為了不被大喇叭干擾,都要把小喇叭貼到耳朵上,再用被子把頭蒙上。別人看了,都問我大熱天蒙被子不熱嗎?小喇叭里的節目和大喇叭不一樣。
我知道節目是一樣的,但還是有空就蒙上被子聽一會兒小喇叭,聽完了就摘下來,裝在褲兜里。
戲匣子早已成為歷史,但我們可不能小瞧了那個很普通的小匣子。六、七十年代的農村,收音機很少見到,報紙也難以走進千家萬戶,一些偏遠的村莊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正是有線廣播讓農民收聽到文藝節目,了解到外面世界發生的事情。
後來縣裡建起廣播電台,電晶體收音機也迅速普及,再後來電視機也進入尋常百姓家,戲匣子才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圖片/網絡。
- 自然問答
- 答案列表
記憶中的戲匣子[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