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識分子甚囂塵上的汙衊是可悲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會喚醒你被絕對價值所遮蔽的人的尊嚴,但他不會給你提供解決方案,這個需要你自己尋找,所以他的職能僅是喚醒。或許他的聲音是刺耳的,所以你就會對其抱有敵意和偏見。
因為往往當你習慣了某種聲音,任何異議都會顯得分外刺耳,你渾然不覺你的話語系統是被改造過的,或者你會故意不去審視這種話語系統的合理性。
因為你知道,這套話語所代表的正統性是最保險的,這是我們的生存之道。比如,傳統社會中,獨尊儒術,一開始是封建王朝需要這套儒家道統來論證自己統治的合理性,發現還挺有效果,於是就利用其資源優勢,推廣而來;要知道,沒有經過思維訓練的人,是不會去自主審視、質疑這種價值是否具有絕對的真理性的。
當封建王朝罷黜百家,各種宣傳資源都是為了「儒家」服務,你耳聞目睹的都是這套價值,你就很難有意識地去審視和懷疑這種價值的正當性,也很難有意識地去搜集那些被邊緣化的價值,互相對比和甄別,除非你是有很強信念感的人,你有種對知識本能的興趣,你才會去做這件事。
可現實情況卻是,更多的人往往會選擇默認這種價值的優先性,因為每個王朝都殷鑑不遠,都有各種禍從口出的例子。一開始你會因為擔心異議給自己招災惹禍,所以你不得已選擇那種同質化的價值觀。但久而久之你就會主動去理解、認同這種價值的合理性,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心安理得,才能消除「不得已」給自己帶來的不適感。
當然,這是一開始罷黜百家時人們的心路歷程,他們總會有這種心理鬥爭,為了生存而說服自己「絕對價值」有其合理性,但是他們的後代們就不用這麼折騰了,他們因為沒有別的價值觀作為參考,所以就沒有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彷徨,他們會想都不想地加以接受。只有為數很少的人,出於對思維的樂趣的本能興趣,才會質疑這種價值標準的合理性。畢竟大多數人,都是為了簡單的生活,所以只需要的服從這種價值安排就可以了。
以至於千載以來,每個人的心靈秩序和知識結構都被設定了同一的價值標準,而且大多數人都是視其為理所當然的。甚至當有不同的聲音時,他們就會覺得刺耳,就會本能地排斥和攻擊,也會本能地袒護自己從小接受的價值觀,他們會先入為主地把不同的聲音視為是不合理的。
接下來他們就會為了捍衛而反擊,他們所謂的反擊往往是訴諸於簡單的道德直覺:因為我的價值觀是好的,你的就是壞的。注意:他們強調的是「我的」和「你的」,他們先天的認為我的是好的,你的就是壞的。他們沒有任何事實邏輯可言,也不會經過各種思維衝撞,就會直接把對方斥之為壞的。
這就是為什麼上世紀初,我們要搞新文化運動,「新」其實就是為了破除人們的這種價值慣性,就是為了激活人們對各種思想的興趣。當你處在某種價值慣性中,你只會把這種價值當作你的生存策略,你對主體價值的體認是被遮蔽的,一旦你能享受到思維的樂趣,你就會去主動追求文化的多樣性,只有這樣,才能喚回你對人的生命尊嚴最生動的體悟和理解?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什麼對知識分子的汙衊是可悲的[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