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唐朝時期劉禹錫的詩,劉禹錫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是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的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劉禹錫生於大曆七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並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薰陶指點。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曆、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
唯有牡丹真國色這首詩的原文是;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藥、荷花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通過寫芍藥的妖無格和荷花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 其它問答
- 答案列表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誰的詩[朗讀]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劉禹錫詩。出自《賞牡丹》,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
擴展資料。
《賞牡丹》原文及譯文。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賞牡丹》白話譯文。
庭院中的芍藥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賞牡丹》創作背景。
牡丹是中國特產的'名花,春末開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時始從汾晉(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於京城,玄宗時猶視為珍品。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於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高志忠的《劉禹錫詩編年校注》認為,此詩與《渾侍中宅牡丹》作於同時;吳鋼、張天池《劉禹錫詩文選注》疑此詩為永貞革新時所作。
擴展資料。
《賞牡丹》原文及譯文。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賞牡丹》白話譯文。
庭院中的芍藥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賞牡丹》創作背景。
牡丹是中國特產的'名花,春末開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時始從汾晉(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於京城,玄宗時猶視為珍品。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於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高志忠的《劉禹錫詩編年校注》認為,此詩與《渾侍中宅牡丹》作於同時;吳鋼、張天池《劉禹錫詩文選注》疑此詩為永貞革新時所作。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