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中國每年將新增勞動力700萬人左右,同時,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加劇,農村每年有2000萬左右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而每年可安排的就業人數只有1000萬,那麼,至少就會有1600-1700萬勞動力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
擴展資料。
經過上面具體數字的分析,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不言而喻,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存在的呢?除了經常提到的勞動力供求總量的影響和勞動者就業能力的影響外,還有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使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尤其是非熟練勞動力被動地向第三產業轉移。這樣,必然使不適應第三產業就業崗位的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其次,所有制結構調整使就業崗位從國有企業向混合所有制企業,包括個體私營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轉移。這樣,由於就業觀念等原因,有一些勞動力人口必然處於失業狀態?
其次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從長遠看,中國科學技術進步將會促進就業增長,但是,當前中國正經受著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資本排斥勞動力」的過程。由於勞動力在傳統產業部門與新興產業部門之間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致使大量傳統產業部門的'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
最後是制度性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就業制度:許多地方性政策法規使城鄉勞動力市場處於半封閉狀態,嚴重影響城鄉勞動力轉移;教育制度:由於城鄉之間教育投入和不同地區之間的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使城鄉之間和不同地區之間的教育發展呈現出非均衡態勢,最終使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呈現出非均衡性;社會保障制度:目前大量農民被排斥在社會保障制度之外,這對就業有著潛在的影響。
- 其它問答
- 答案列表
就業前景分析[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