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一種新的疫情防控建議:
1,原則不變,依舊堅持清零政策。
2,不封控,恢復疫情前的生活生產模式。
3,所有人出了家門就強制性戴n95口罩(必須n95,而且免費發放,每人每天一個)。一旦發現不戴就嚴肅處理(各地成立專門督查隊伍)。怎麼處理還沒想清楚。這一點比較難,但是再難也要想辦法解決?
4,培訓大量核酸檢測人員,成立專門的核酸檢測隊伍,由醫護人員帶隊監督工作。全國人民每三天一次核酸檢測,或者更頻繁。
5,陽性方倉隔離,確診有肺炎就送定點醫院治療。
6,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
- 政治問答
- 答案列表
社會防控工作建議[朗讀]
繆曉輝教授:對疫情防控的 7 點建議,關注和解決額外死亡問題刻不容緩。
我是有 40 年醫齡的老內科醫生、傳染病專家,解讀這篇論文之後讓我感到震驚。我非常建議相關專家們閱讀這篇論文,關注額外死亡的概念及相關數據,並且將感染 omicron 病毒導致死亡率與這篇文章中提及的額外死亡進行對比,這是不該被忽視的。
對於疫情防控,我有 7 點意見和建議供參考。
第一,關於居家隔離。
完全無症狀感染者(關於「無症狀感染者」這個定義以後再商榷)我建議可以居家隔離,年輕無基礎疾病的輕症患者建議居家隔離,沒有被感染的、基礎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以及 70 歲以上老人建議採取家庭內反向隔離。這就可以大大壓縮方艙醫院床位數,極大地減少醫療資源擠兌。
第二,關於全民核酸檢測。
全民核酸檢測是否絕對必要,這個問題我不敢輕易做肯定或否定回答。但核酸檢測引出的其他問題需要關注。採樣過程是否規範?檢測的產能是否足夠?檢測試劑是否合格?檢測人員是否符合資質?檢測實驗室是否有質控。
我還建議流調人員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了解採樣過程中導致「次生感染」的可能性。如果有可能,機率多高?目前各小區志願者感染案例逐漸增多,不少被封閉超過兩個 14 天的居民也在一個月後成為陽性感染者,這是何故。
第三,醫院絕對不可以關門停診。
醫院全面停診,一次也不應該被允許。此前那種發現有一個新冠病毒陽性者在醫院「遛彎一圈」就讓整個醫院停擺的做法是極不合適的。我建議可以採取分區管控,哪個病區有陽性者,就封閉那個病區;門診則可以採取分時段消殺後逐步開放。
超過 20 家大型醫院同時停診,停診時間甚至超過 3 天,病房清空,手術室暫停工作等,都是不合適的做法,這會人為地增加額外死亡率。早期有些地方要求收治新冠的醫院「零感染」,也是不科學的,我們可以儘量趨向於零,但無法做到絕對的零。醫療機構承擔救死扶傷的職責,不能在這個時候「怕死推傷」
第四,關於疫苗接種。
我們無法保證任何疫苗都能達到接近 100% 的保護率,但是全球有同一個認識,即疫苗接種之後可以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這已經達到一定的保護目的了。我們可以讓一個 2500 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靜默,應該也能做到儘可能地讓沒有禁忌症的民眾接種疫苗。
第五,關於方艙醫院。
如何發揮居委和街道及其領導的志願者隊伍的力量,讓符合條件的感染者居家隔離,對於 omicron 株感染而言,應作為優選。
此外,就目前的形勢分析,需要多少方艙醫院床位才能滿足需求?本次流行的 omicron,不是當年疫情早期流行的毒株,按照目前的勢頭,方艙醫院的建設速度完全跟不上也不可能跟得上病毒感染者增加的速度。
第六,關於「封城」
3 月 28 日起,上海開始採取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的政策,持續時間已大大超出 omicron 的潛伏期(武漢早期病例分析表明新冠病毒中位潛伏期估計約為 5.1 天,後來出現的 delta 潛伏期縮短至 4.3 天,從挪威和韓國的研究來看,omicron 的潛伏期縮短至 3.0~4.2 天)。
截至目前,上海單日出現超過 2 萬例新增,隨後上海開啟新一輪全民核酸檢測。還有一些小區已經封控超過 1 個月,即超過兩個 14 天,仍然每天有新增感染者。
這些新增感染者何來?建議就此做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同時也要慎重看待「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的必要性和代價。要這麼做,就必須考慮封閉期間的各種次生災害,包括醫學和非醫學的。不能一直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第七,封控帶來的心理障礙問題。
根據上文研究,武漢疫情期間自殺死亡率增加 66%,這個百分比未必可以直接推演到上海,但要指出:心理障礙作為一種次生傷害,不是單純的醫學心理學的問題,心理疏導僅僅能解決很少一部分人因為恐懼感染而導致的心理障礙,與此完全無關的心理障礙是無法通過醫學干預來解決的。
比如小企業主無法經營和虧損,比如家庭成員的 24 小時親密接觸,還比如更極端的餓肚子的問題,都不能小覷。自殺是有「傳染性」的,千萬要引起重視。
我是有 40 年醫齡的老內科醫生、傳染病專家,解讀這篇論文之後讓我感到震驚。我非常建議相關專家們閱讀這篇論文,關注額外死亡的概念及相關數據,並且將感染 omicron 病毒導致死亡率與這篇文章中提及的額外死亡進行對比,這是不該被忽視的。
對於疫情防控,我有 7 點意見和建議供參考。
第一,關於居家隔離。
完全無症狀感染者(關於「無症狀感染者」這個定義以後再商榷)我建議可以居家隔離,年輕無基礎疾病的輕症患者建議居家隔離,沒有被感染的、基礎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者,以及 70 歲以上老人建議採取家庭內反向隔離。這就可以大大壓縮方艙醫院床位數,極大地減少醫療資源擠兌。
第二,關於全民核酸檢測。
全民核酸檢測是否絕對必要,這個問題我不敢輕易做肯定或否定回答。但核酸檢測引出的其他問題需要關注。採樣過程是否規範?檢測的產能是否足夠?檢測試劑是否合格?檢測人員是否符合資質?檢測實驗室是否有質控。
我還建議流調人員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了解採樣過程中導致「次生感染」的可能性。如果有可能,機率多高?目前各小區志願者感染案例逐漸增多,不少被封閉超過兩個 14 天的居民也在一個月後成為陽性感染者,這是何故。
第三,醫院絕對不可以關門停診。
醫院全面停診,一次也不應該被允許。此前那種發現有一個新冠病毒陽性者在醫院「遛彎一圈」就讓整個醫院停擺的做法是極不合適的。我建議可以採取分區管控,哪個病區有陽性者,就封閉那個病區;門診則可以採取分時段消殺後逐步開放。
超過 20 家大型醫院同時停診,停診時間甚至超過 3 天,病房清空,手術室暫停工作等,都是不合適的做法,這會人為地增加額外死亡率。早期有些地方要求收治新冠的醫院「零感染」,也是不科學的,我們可以儘量趨向於零,但無法做到絕對的零。醫療機構承擔救死扶傷的職責,不能在這個時候「怕死推傷」
第四,關於疫苗接種。
我們無法保證任何疫苗都能達到接近 100% 的保護率,但是全球有同一個認識,即疫苗接種之後可以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這已經達到一定的保護目的了。我們可以讓一個 2500 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靜默,應該也能做到儘可能地讓沒有禁忌症的民眾接種疫苗。
第五,關於方艙醫院。
如何發揮居委和街道及其領導的志願者隊伍的力量,讓符合條件的感染者居家隔離,對於 omicron 株感染而言,應作為優選。
此外,就目前的形勢分析,需要多少方艙醫院床位才能滿足需求?本次流行的 omicron,不是當年疫情早期流行的毒株,按照目前的勢頭,方艙醫院的建設速度完全跟不上也不可能跟得上病毒感染者增加的速度。
第六,關於「封城」
3 月 28 日起,上海開始採取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的政策,持續時間已大大超出 omicron 的潛伏期(武漢早期病例分析表明新冠病毒中位潛伏期估計約為 5.1 天,後來出現的 delta 潛伏期縮短至 4.3 天,從挪威和韓國的研究來看,omicron 的潛伏期縮短至 3.0~4.2 天)。
截至目前,上海單日出現超過 2 萬例新增,隨後上海開啟新一輪全民核酸檢測。還有一些小區已經封控超過 1 個月,即超過兩個 14 天,仍然每天有新增感染者。
這些新增感染者何來?建議就此做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同時也要慎重看待「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的必要性和代價。要這麼做,就必須考慮封閉期間的各種次生災害,包括醫學和非醫學的。不能一直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第七,封控帶來的心理障礙問題。
根據上文研究,武漢疫情期間自殺死亡率增加 66%,這個百分比未必可以直接推演到上海,但要指出:心理障礙作為一種次生傷害,不是單純的醫學心理學的問題,心理疏導僅僅能解決很少一部分人因為恐懼感染而導致的心理障礙,與此完全無關的心理障礙是無法通過醫學干預來解決的。
比如小企業主無法經營和虧損,比如家庭成員的 24 小時親密接觸,還比如更極端的餓肚子的問題,都不能小覷。自殺是有「傳染性」的,千萬要引起重視。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