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佛寺的分類[朗讀]
佛寺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前期舊型的延續,以北魏洛陽永寧寺為代表;雲岡石窟第六窟為方型窟室,中心立塔柱,四壁環繞有浮雕的廊院,北面正中雕殿形壁龕,可資佐證。
另一種是宮室第宅型。
北魏中晚期通過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的宮室、第宅改建佛寺,以原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堂,廊廡環繞,有的還附有花園,形成與前期迥然不同的風格,成為以後佛寺建築格局的主流。
《洛陽伽藍記》記載的約50座重要佛寺中,以塔為中心的浮屠祠型約占四分之一,前廳後堂的宮室第宅型約占三分之一。
隋唐時期已很少有以塔為中心的佛寺了。
從初唐律宗創立者道宣撰《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中所繪理想的律宗寺院,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所繪佛寺和有關文獻的描述,可知唐代佛寺是繼承北魏宮室第宅型佛寺發展而定型的。
另一種是宮室第宅型。
北魏中晚期通過舍宅為寺的「功德」活動,許多王侯的宮室、第宅改建佛寺,以原前廳為佛殿,後堂為講堂,廊廡環繞,有的還附有花園,形成與前期迥然不同的風格,成為以後佛寺建築格局的主流。
《洛陽伽藍記》記載的約50座重要佛寺中,以塔為中心的浮屠祠型約占四分之一,前廳後堂的宮室第宅型約占三分之一。
隋唐時期已很少有以塔為中心的佛寺了。
從初唐律宗創立者道宣撰《關中創立戒壇圖經》中所繪理想的律宗寺院,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所繪佛寺和有關文獻的描述,可知唐代佛寺是繼承北魏宮室第宅型佛寺發展而定型的。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