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鵝》。
原文:
【作者】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注釋:
曲項:彎著脖子。
歌:長鳴。
撥:划動。
譯文:
鵝鵝鵝,彎脖仰天唱著歌。雪白的羽毛浮在綠水上面,鮮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的水。
賞析:
相傳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只有七歲,此詩僅用短短十八個字,就從形態,情態,顏色和動作等方面生動傳神的刻畫出兒童眼中的大白鵝形象,詩中白毛綠水紅掌清波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了一幅春鵝戲水圖,表達了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美好春天的無限熱愛與追求。
創作背景: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省)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一起,被人們稱為「初唐四傑」。七歲時因作《詠鵝》詩而有」神童「之譽,曾經擔任臨海縣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說是被亂軍所殺,或說是遁入了空門。其詩氣勢充沛,揮灑自如,富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詩善歌行體,有《駱臨海集》。
- 文化問答
- 答案列表
詠鵝的作者是誰[朗讀]
《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詩人把在碧波中嬉戲鳴叫的白鵝那種活潑悠然的神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絕。相傳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
「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品鑑賞。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齣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作者簡介。
成年後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李使自言所能,賓玉不答。唐高宗未年,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人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情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出獄後,被貶為臨海縣丞,棄官游廣棱,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及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駱賓王是初唐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詩人把在碧波中嬉戲鳴叫的白鵝那種活潑悠然的神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絕。相傳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
「鵝,鵝,鵝,曲頸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品鑑賞。
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首句連用三個「鵝」字,表達了詩人對鵝十分喜愛之情。這三個「鵝」字,可以理解為孩子聽到鵝叫了三聲,也可以理解為孩子看到鵝在水中嬉戲,十分欣喜,高興地連呼三聲「鵝、鵝、鵝」
次句「曲項向天歌」,描寫鵝鳴叫的神態。「曲項」二字形容鵝向天高歌之態,十分確切。鵝的高歌與雞鳴不同,雞是引頸長鳴,鵝是曲項高歌。
三、四句寫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浮」「撥」兩個動詞生動地表現了鵝游水嬉戲的姿態。「白毛」「紅掌」「綠水」等幾個色彩鮮艷的詞組給人以鮮明的視覺形象。鵝白毛紅掌,浮在清水綠波之上,兩下互相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白鵝嬉水圖」,表現齣兒童時代的駱賓王善於觀察事物的能力。
作者簡介。
成年後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李使自言所能,賓玉不答。唐高宗未年,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人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情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出獄後,被貶為臨海縣丞,棄官游廣棱,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起草著名的《討武氏檄》:「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及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駱賓王是初唐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在四傑中他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駱還曾久戍邊城,寫有不少邊塞詩「晚鳳迷朔氣,新瓜照邊秋。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豪情壯志,見聞親切。唐中宗復位後,詔求駱文,得數百篇。後人收集之駱賓王詩文集頗多,以清陳熙晉之《駱臨海集筆注》最為完備。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