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時間(bt)和凝血時間(ct)測定,是一對試驗,用於測定皮膚受特殊刺破後出血並自動停止所需的時間及血液離開機體後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前者用於評價皮膚毛細血管的止血能力,後者用於測定血液的凝固能力。
該組試驗具有方法簡單,測定迅速的特點,但也有致命的缺點,方法掌握程度不一,因人而異變異較大,測定時各種干擾因素較多且不易克服。因此作者認為它僅僅可以作為一種初篩試驗,而不是用於診斷。凝血時間試管法操作較為複雜,費時費力,但結果明顯比玻片法準確。
參考值:出血時間(duke法):1~3分鐘。
凝血時間(玻片法):2~4分鐘。
凝血時間(試管法):4~12分鐘。
出血時間延長多見於:血管結構或功能異常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血小板數量明顯減少的疾病,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粘附功能異常如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小板聚集功能異常如血小板無力症和低纖維蛋白原血症;此外還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和抗凝治療等疾病和情況。
凝血時間延長多見於:凝血因子Ⅷ、Ⅸ、Ⅺ減少如血友病甲、乙型;凝血酶原顯著減少如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疸、新生兒出血等;纖維蛋白原減少如低或無纖維蛋白原血症、嚴重肝病等;應用肝素等抗凝藥物治療時;纖溶系統亢進如dic後期及有大量fdp存在時;循環抗凝血素增加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凝血時間縮短常見於:血液呈高凝狀態如dic早期;高血糖及高血脂症患者。
此外,手術病人、肝或腎穿刺術前、腹腔鏡檢查術前、人工流產術前均有要求做此出凝血實驗的要求,目的在於過篩性的了解和排除某些出凝血方面的問題。但是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和實驗本身的問題,近年來許多學者在有關出血時間實驗的問題上做了一些調查和實驗,認為出血時間測定與出血傾向和手術出血問題並沒有確切的因果關係。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測定有何意義[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