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呼吸驟停後機體組織細胞表現為缺血缺氧,正常體溫時,神經系統對無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最差。我們都知道,腦組織是人體最重要的生命器官之一,對缺血缺氧非常敏感。正常情況下腦組織只占體重的2%左右,但在靜息時它的氧耗量卻占全身氧攝取量的20%,血液供應量為心排出量的15%,故在缺血缺氧時,最先受到損害的便是腦組織。一般心跳停止4~6分鐘大腦即發生嚴重損害,甚至不能恢復。
在常溫情況下,心跳停止3秒鐘病人即感頭暈,10~20秒鐘發生昏厥或抽搐,60秒鐘後瞳孔散大,4~6分鐘後大腦細胞就有可能發生不可逆損害。如我們從醫學生物學的角度對心跳、呼吸驟停後的腦組織進行觀察就會發現,如心跳停止10秒,腦氧儲備耗盡;20~30秒,腦電活動消失;4分鐘,腦內葡萄糖耗盡,糖無氧代謝停止;5分鐘,腦內atp(稱三磷酸腺苷,是一種提供能量的物質)枯竭,能量代謝完全停止;4~6分鐘,腦神經元發生不可逆的病理改變;6小時,腦組織均勻性溶解,病人最終死亡。
因此,為了使猝死的病人心肺復甦後意識也能夠恢復,不至於變為植物人或留有一定程度的神經方面的後遺症,就必須在心跳、呼吸停止後立刻進行有效的心肺復甦。復甦開始的時間越早,存活率越高,所以說時間就是生命。如若時間超過4~6分鐘是否還有必要進行搶救呢?答案是肯定的,從倫理學的角度講,只要還有一分希望,我們就不能放棄,儘管病人可能搶救不成功或留有後遺症,但這樣做畢竟對病人家屬是一份安慰,從而可以減少一分遺憾,而且畢竟有極少數病人可以搶救成功而不留有任何後遺症。另一方面,院外畢竟不同於院內,而且現場人員亦非專業救護人員,沒有監護儀器供參考,難免存在判斷失誤,所以切記不可武斷地認為心跳、呼吸停止已超過4~6分鐘而放棄搶救。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為什麼說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關鍵是搶救開始的時間[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