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總管切開探查或取石後需留置「t」管是膽總管手術的經典方法,由1889年kehr設計使用的並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仍為肝外膽管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主要臨床適應症包括:(1)原發性或繼發性膽總管結石、膽道蛔蟲、腫瘤等行膽總管探查術後;(2)肝外膽管擴張、膽管直徑在1.2~1.5cm以上;(3)肝總管內膿性膽汁或泥沙樣膽汁;(4)肝總管壞死、穿孔;(5)肝外梗阻性黃疸。
當懷疑或確認膽總管內有結石時,手術中需切開膽總管探查或取石。在切開膽總管的手術後,醫生都會在膽總管內放置一根「t」字型的引流管,通過腹壁引至腹部外面,它起到支撐膽總管壁,防止塌陷的作用,同時也防止膽總管壁的切口因癒合而可能出現的瘢痕攣縮,造成膽總管狹窄;另外,在手術取石的過程中,可以造成膽總管下端的損傷,術後出現充血、水腫而阻塞膽總管,此時的「t」型管則起到引流膽汁的作用。
對於肝內膽管結石或者膽總管內有殘餘結石的患者,放置「t」型管的另一目的是,手術後可以通過「t」型管的管道放入膽道鏡,取出膽管內的殘餘結石。
膽道手術後要注意:
1.保持有效的「t」型管引流,防止膽汁外漏。
2.準確記錄每日引流液的量、性狀、顏色、混濁度。引流管取出前,按醫囑先將其夾閉,觀察有無上腹不適或疼痛現象。
3.觀察全身與局部症狀。切口有無滲出液及出血;有無腹膜刺激症狀;是否發熱;有無黃疸等;掌握肝功能變化;遵醫囑及時留取檢驗標本。
4.促進腸蠕動恢復,每2小時擠壓胃管一次,恢復飲食後,指導飲食。
5.肝功能嚴重損害者,術後可能發生高熱、尿閉、昏迷等嚴重症狀,應觀察神志、體溫、尿量,必要時給予特別護理。
6.完全性梗阻性黃疸患者,經常注意鼻、口腔、胃管、引流管、尿及創口是否有出血情形,及時報告。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有的膽道手術後腹部會較長時間的放置 T 型引流管是怎麼回事[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