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急性病毒感染常見的共同臨床表現是發熱(甚至持續高熱)、有時伴淺表淋巴結腫大(尤其是兩側頸部的淋巴結腫大);查血常規常有白細胞減少(有時也可升高)、血塗片中出現異型淋巴細胞,有的病人血小板也可減少。如將異型淋巴細胞誤認為白血病細胞,加上其臨床表現及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和/或血小板數量減少都是急性白血病的特徵。所以這種類型的病毒感染,如發熱持續1周甚至數周則極易和急性白血病混淆。臨床常見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急性病毒性肝炎及巨細胞病毒感染均可出現上述特徵,下面分述與急性白血病的鑑別要點。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本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兒童及青少年是好發人群。臨床表現為持續發熱,最長可達1個月左右,常伴淺表淋巴結腫大及咽峽炎(咽痛、咽部明顯紅腫、扁桃體腫大伴表面黃白色分泌物),部分病例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頭痛、嘔吐等顱壓增高的徵象)。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可減少,也可升高或正常,血塗片中常出現異型淋巴細胞,有時血小板可減少;肝功能常有損害(血清轉氨酶升高、膽紅素輕度升高);尿常規檢查可出現少量蛋白和/或紅、白細胞。
其和急性白血病的鑑別點:①本病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雖無特效的治療方法,但自然病程絕大多數在1個月內,大多在2~3周內逐漸退熱,淺表淋巴結稍後也漸消退。而急性白血病是一種呈進行性的惡性疾病,不經治療1個月內即可惡化,自然病程通常不超過3個月即死亡。②咽峽炎是本病的一種特徵性的臨床表現,而急性白血病的口咽部感染很少累及扁桃體。③和急性白血病相比,血白細胞減少及升高的幅度較小。④血塗片中出現的異型淋巴細胞經有經驗的血液學技師閱片,不難和白血病細胞區別。⑤本病發生貧血的幾率很低,即使有貧血,程度也輕,血紅蛋白大多在80g/l以上。⑥骨髓穿刺塗片檢查,本病無白血病細胞,如出現異型淋巴細胞,其數量少於外周血,同樣2種類型的細胞在有經驗者仔細辨認下是完全可以區分的。⑦本病患者的血液中在病程的不同時期可檢測到各種不同的eb病毒抗體。
上述所有鑑別點中,骨髓塗片是最具價值也是最重要的鑑別點。
(2)急性病毒性肝炎。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組傳染性疾病,分甲、乙、丙、丁、戊型。其中伴發類白血病表現的以呈急性病程的A型肝炎最為多見,其次少部分B型肝炎也呈急性過程。臨床表現為發熱、乏力、食慾明顯減退,重者伴噁心、嘔吐,多數病人出現黃疸(眼球及皮膚黃染、尿色深黃),有時肝區疼痛及查體發現肝腫大和/或脾腫大。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明顯異常:血清轉氨酶數倍至數十倍升高、總膽紅素及直接膽紅素同步上升,肝炎病毒的血清標記物呈陽性(A型肝炎為A肝病毒抗體陽性、B型肝炎為B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部分病人血常規檢測示白細胞和/或血小板減少,有時血塗片中出現數量不一的異型淋巴細胞。整個病程在1個月左右,大多數患者症狀、體徵消失,血常規和肝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但部分B型肝炎患者可轉為慢性,主要表現為肝功能異常及表面抗原(hbsag)持續存在。此外,少數病例病情極為嚴重,肝功能急劇惡化,出現肝壞死及肝萎縮,外周血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均大幅度減少,多種由肝臟製造的凝血因子重度降低,出現廣泛的出血,其中相當多的病人在短期內死亡,此種類型的肝炎稱為暴發性病毒性肝炎。
上面介紹呈急性病程的2種病毒性肝炎的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有時可誤診為急性白血病,尤其當血塗片中出現較多異型淋巴細胞時更易混淆。二者鑑別點為:①絕大多數病毒性肝炎是一種良性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尤其是A型肝炎,自然病程大多在1個月之內。②發熱、乏力、食慾減低、黃疸等徵象在2~3周內逐漸自動消退,異常的肝功能也在1個月左右開始恢復。③血象異常通常在數周內消失,異型淋巴細胞大多在1個月內消失,但少數可持續至數月才消失。④骨髓檢查基本正常。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病毒感染如何和白血病鑑別[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