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綜合治療是根據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和患者的身體狀況整體考慮,聯合運用多種治療手段,以期提高療效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隨著生物學和免疫學研究的深入,20世紀70年代美國腫瘤學家fisher首先提出:乳腺癌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盲目擴大手術切除範圍並不能改善患者的預後。早在就診時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就已經發生了血性轉移,只不過是當時的檢測手段尚不能檢出而已,原發腫瘤雖然被切除,但隱匿在體內的微小轉移灶仍繼續發展。治療乳腺癌,必須同時針對原發腫瘤和血性轉移採取局部和全身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乳腺癌死亡率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取決於乳腺癌的篩查和綜合治療的開展。
外科手術在乳腺癌的診斷、分期和綜合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術式將取決於患者年齡、腫瘤大小、腫瘤部位、是孤立病灶還是多中心病灶;能否行保乳手術,還是需要切除乳房,是否考慮行即刻乳房重建,還需要結合考慮患者的意願。保乳手術後一般都需要行術後放療;改良根治術後若腫瘤>5cm,或腋窩淋巴結轉移數≥4個,也需要術後放射治療;若腋窩淋巴結轉移1~3個,可選擇高復發風險患者做術後放療。化療是一種全身性輔助治療,有新輔助化療(即手術前化療)和輔助化療。新輔助化療大多選擇腫瘤較大,病期較晚,或爭取腫瘤縮小後能保乳的患者。具體化療藥物與周期將依據病理診斷及身體狀況確定。內分泌治療用於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絕經前採用他莫昔芬(三苯氧胺,tam)或托瑞米芬(法樂通),絕經後可採用他莫昔芬也可用芳香化酶抑制劑,臨床對照研究顯示對絕經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劑優於他莫昔芬。目前使用較多的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劑如阿那曲唑(瑞寧得)、來曲唑、依西美坦(阿諾新)……。分子靶向治療是近年來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與化療藥物相比,是具有多環節作用機制的新型抗腫瘤治療藥,適用於her-2檢測陽性的患者。採用免疫組化(ihc)檢測結果為(3+)或採用螢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結果為擴增,均表示her-2陽性,適合靶向治療,通常採用赫賽汀(herceptin)治療。中醫中藥治療是乳腺癌的輔助治療。中醫的辨證施治有助於減少化療和放療的毒副作用,鞏固和加強腫瘤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中藥還可針對晚期乳腺癌對症治療,緩解症狀,減輕痛苦,延長生命。以上多種治療手段選擇是依據患者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和本人的身體狀況確定,故因人而異。乳腺癌的綜合治療進一步體現了人性化和個體化理念。乳腺癌的手術和放療,由「可耐受的最大治療」轉化為「有效的最小治療」;化療也由「最大耐受劑量的治療」過渡到「最低有效劑量的治療」。規範化的綜合治療是乳腺癌治療成敗的關鍵。
由於科普知識宣傳不夠,有些患者和家屬對乳腺癌知識了解較少,容易進入某些「誤區」,如:1.乳腺癌是不治之症,患上乳腺癌就等於「死亡」,喪失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氣;且不知道乳腺癌是療效最佳的實體腫瘤之一,如能接受規範化的治療很多患者都是可以治癒的。2.認為乳腺癌就是手術治療,只要切除腫瘤就可萬事大吉,其他的治療可有可無。一些早期患者不知道還有保乳手術,即便聽說了也不放心,總認為不切除乳房就不是徹底治療,造成本可以保乳的卻偏要切除乳房。3.全身化療會使患者出現嚴重的副反應,常常因難以堅持而放棄化療,這對療效有很大影響。化療所產生的副反應是一過性的,化療結束後副反應就會消失,身體會逐漸恢復。4.可手術乳腺癌手術後的治療均屬於預防性治療,不是所有患者初始治療方案完成後就不需要任何治療了,更不是治療一結束就不需要再上醫院了;正確的做法是治療結束後要定期到醫院複查隨診,不能大意,一旦發現復發、轉移還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乳腺癌綜合治療是什麼[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