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指的所有生物中一般性的精神能力。對於人類來說,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自身的知識與經驗等來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也被稱為智慧或是智能。
智商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iq。它是心理學中智力測驗時的術語,即:智力的商數。
科學家將智商分為兩類,一種為比率智商,即:智力年齡÷實足年齡=智力商數。若是孩子的智齡與他的實齡相等,智商為100,智力水平為中等;另一種為離差智商,即將一個人的測驗分數與同齡組的正常人智力平均數的比值作為智商。現在的智力測驗大多採用後者。
對一個人而言,決定智力的因素會有很多,如記憶力、反應快慢、創造力、思維能力等;而智商通常是對智力年齡與實際年齡的比較。
在孩子的智力開發過程中,家長的智商並不是孩子智力水平的決定因素。父母的遺傳基因就像是一份未經發現的礦藏,只有通過恰當、合理的開發與使用,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所以對於媽媽來說,及早認識智力與智商的區別,並給孩子正確的早期教育,對孩子的智力開發而言有益而無害。

【專家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知道孩子智商的正常值
自從智力測驗出現以來,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別也變得越發容易。而這對於教子心切的家長們來說,無疑是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路上,又多出了一條發現之路。
張明媽帶著張明去相關機構做了智力測試後產生了一個困惑,因為測試結果表明張明的智商水平在80,而有的孩子的測試結果卻達到了90多,這讓她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比別的孩子低呢?
關於智商多少算正常值,專家們早得出了結論:智商極高者(iq在130分以上)和智商極低者(iq在70分以下)都為少數,而智力中等或是接近中等者(iq在80~120分)占了全部人口的80%。
綜上所述,張明的智力水平在同齡孩子之間是非常正常的。
建議二:了解智力的構成要素
要素一:觀察力,它是指孩子的大腦對外界事物進行觀察的能力,孩子大多通過觀察來發現一些新奇的事物,在觀察的過程中他們會對聲音、氣味等作出全新的認知,以此來提高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要素二:注意力,它是孩子的心理活動指向和全身心注意某一事物的能力,若是一個孩子能全身心玩一個玩具而不被外界干擾,那就說明它有很強的注意力。
要素三:記憶力,它是孩子識記、保持、並再認識與重現一個客觀事物的能力。
要素四:思維力,它是孩子的大腦對一些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應能力,也就是他的分類歸納能力。
要素五:想像力,它是孩子在已經有的形象的基礎上,再思考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而這需要孩子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才能完成。
對於上述關於構成智力的因素進行簡單了解,能讓家長們在對孩子智力的開發上有進一步的認識,並更有針對性。
建議三:懂得制約智力的客觀條件
正如很多文章中所說,遺傳基因是智力水平發展的前提。一個好的遺傳條件會為智力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與自然條件。遺傳關係的密切程度會直接影響個體間的智力水平。
趙娜的爸爸媽媽都經常以訪問學者的身分外派出國,所以他們總是把趙娜寄養在鄉下的奶奶家裡,想等孩子長大後再送她出國。
他們在對趙娜的教育問題上所秉承的態度就是:趙娜的遺傳基因很好,所以從小就應該對趙娜進行放養式教育,根本就不需要學前教育和其他的輔助教育手段,畢竟在他們小的時候就沒有受過所謂的學前教育或是做過什麼智力開發,而他們同樣也成為了人才……。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所謂有遺傳不過是為孩子智力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想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還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和自身的多種努力才可以實現。
科學家們早就研究出,孩子越是在早期階段獲得越多經驗,那麼他的智力發展也就越快。與此同時,教育和教學、社會實踐和主觀的努力,都可能改變先天智力水平上的差異。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們不應該忽視智力發展的客觀規律,而應該順其規則幫助自己的孩子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