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苗是苗族大家庭中的成員之一。因其民族服飾色彩斑斕絢麗而得名。主要散居在湘桂黔接邊地區的通道、靖州、黎平、錦屏等縣。花苗所唱的原生態民歌,因大多取材於自然山水和民間生活,用於鄉間野里,而俗稱為「山歌」,在靖州一帶也稱「歌鼟」。它是我國少數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苗山歌在句式和格律方面非常類似於唐詩,可見受到唐代詩歌風格的影響之深。由此可以推測,花苗山歌文化可能起源於唐代之後的宋朝時期,也就是花苗祖先遷入靖州一帶定居之後的年代。由於歷代歌師的不斷創作、加工、運用,以及民間的廣泛傳唱,才逐步發展成熟。而今,民間流傳下來的花苗山歌多達2000餘首。從歌詞的整體風格還可以看出,花苗山歌與海南的「儋州山歌」有著一脈相承的聯繫。其中有兩首歌詞這樣寫道:「歌在儋州開唱起,花在湖南湖地塘;田生造歌凡人唱,李妹制花世上玩。」「排日有個天夜了,歌在儋州園內排;歌在儋州園內唱,打開園內花歌台。」此外,這裡的花苗山歌,與通道境內的四里山歌,城步的苗族山歌,以及貴州榕江、劍河一帶的苗族山歌比較,除了唱腔有明顯的區別外,其歌詞的主體風格也極為類似。如:四句七言為基本一首;男生稱女生為「良」、「姣」;女生叫男生為「郎」;男女青年約會對歌稱為「攀花」
花苗山歌源於民間日常生活,歌詞內容可隨不同的場合、情景、對象的變化而變化,題材內容十分廣泛。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大類:
一是花苗情歌。這是花苗男女青年在談情說愛時,在「花園山」約會所唱的歌。為了給花季少男少女提供固定的約會場所,花苗的每一個村寨都要在村寨附近的山上,確定一至兩處風景優美的地方為「花園」。男女雙方約定時間到花園對歌的活動俗稱「坐花園」,也稱「坐茶棚」。花園情歌的內容,按照花園活動的先後順序可分為10餘種。主要有:約伴上花園山的「進園歌」;相互讚美的「奉承歌」;相互自謙的「賣小歌」;恭維對方的「對口歌」;陳述雙方情感的「陳情歌」;表達愛意的「纏綿歌」;久別思念的「相思歌」;雙方贈送定情物的「接(送)禮歌」;約定下次相會日期的「約定歌」;表達男女離別之情的「分離歌」
二是茶堂對歌。茶堂對歌是花苗青年男女在村寨內開設歌堂雙方對唱的歌。花苗男生以邀請姑娘燒油茶為引子,雙方擺擂台對唱山歌,以充分展示各自的山歌功底。茶堂對歌涉及的歌詞內容極為豐富。按特定程序,可分為約伴歌、盤門歌、問候歌、猜謎歌、初會歌、討茶歌、謝茶歌、盤問歌、聰明歌、古人歌、花歌等12種。一般要唱上幾天幾夜,但最終也難分高低。因此,能夠進入茶堂里對歌的花苗男女,都是一村一寨特別能唱山歌的頂尖高手。
三是婚嫁禮歌。婚嫁禮歌是花苗男女雙方家中舉辦婚禮活動期間,主賓雙方和男女之間所對唱的歌。此類歌詞,文字精鍊,引經據典,寓意深刻。一般由歌師領唱,先報歌詞,大夥跟著合唱。因此,這種類型的對歌,主要考驗的是各個村寨里那些歌師超強的記憶力和非凡的應變能力。花苗有其獨特的婚嫁習俗。一般要經過娶親、婚禮、回門三步禮儀。婚喜到來,新郎家裡都要請上由六人組成的接親隊伍(俗稱「六親客」),來到女方家中娶親。第二天,「六親客」接得新娘和伴娘(也稱「陪花」)後,即在男方村寨舉行婚禮。期間,除男方家裡操辦的主宴之外,還要以親戚和房族的名義擺設客親酒席、房族酒席。同時,還要舉行坐夜、討煙豆、擔井水、討花帶(帕)等唱歌娛樂活動。整個婚禮要持續2-3天。活動結束後,由男方組成的六人「送親客」挑上回門禮物,將新娘和伴娘送回娘家。然後女方家中再舉辦嫁女宴席。整個婚嫁活動,歌聲不斷,熱鬧非凡。婚嫁禮儀的歌詞內容也很多。主要有娶親活動所唱的上馬歌、路頭歌、接客歌、送歇歌、梳洗歌、坐夜歌、陪花歌、離娘歌。還有婚禮活動中所唱的寨門歌、迎新歌、謝師歌、打發歌、酒令歌、賀喜歌、擔水歌、謝情歌等。此外,還有回門時在酒席上主客對唱的酒歌。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懷化靖州花苗山歌有什麼特點?靖州花苗山歌分為哪幾類[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