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杖頭木偶戲,在一些地區又稱「木腦殼戲」、「棒棒戲」、「矮台戲」、「低台戲」、「觀音戲」。演出木偶戲的班社又叫「矮台班」或「低台班」
湖南杖頭木偶戲前期主要流行於湖南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後期則由這一地區向周圍擴散,幾乎遍布全省;近期在大部分地區逐步消失,唯長沙市及少數地區尚有杖頭木偶戲的演出。
湖南木偶戲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是《舊唐書·崔慎由傳》:唐咸通六年(862),桂州戍邊官兵起事,經湖南「每將過郡縣,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觀人情」
湖南杖頭木偶戲至清代已甚為興盛。清同治八年(1869 )《淑浦縣誌》中,載有清嘉慶辛酉(1801)科舉人鄧大酞的《竹枝詞》:「梨園弟子不知耕,一擔傀儡隨處行。但過重陽風雨後,村村演劇賽秋成。」
清代,杖頭木偶戲依據演唱聲腔音樂的不同,劃分為五大流派:祁陽派,唱祁劇,表演粗獷樸實;淑浦派,唱辰河戲,表演豪放;衡山派,唱衡陽湘劇,表演細膩;常德派,唱常德漢劇,表演具有鄉土氣息;長沙派,以唱長沙湘劇為主。各派均有自己技藝高超的藝人。杖頭木偶戲傳承至現代,班社數量劇減,鮮有演出。一些地方,花鼓戲音樂和新創音樂,也已進入木偶戲的演出。1956年,湖南省木偶皮影劇團成立以後,湖南杖頭木偶戲在藝術上更有變革。現分述於下:
1.祁陽派:元、明時期,祁陽一帶已有木偶戲演出。清嘉慶、道光年一司,祁陽木偶戲已很盛行,遍布於文明鋪和潘家埠一帶。到了咸豐年間,著名木偶戲班首推祁陽文明鋪李陶兒家的「仁和班」。民國時期,祁陽有半職業、職業木偶劇團108個,藝人500餘人。著名藝人有劉光奎、王連生、唐耀、李海軒、劉玉生等人。新中國成立後,王連生等人被邀至北京傳授木偶戲藝術兩個多月。1954年,祁陽「仁和班」被邵陽文工團接走,成立邵陽木偶劇團。1956年,邵陽木偶劇團與湖南省皮影隊合併,成立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團。1961年,祁陽縣創辦了一個木偶劇團,接收民間藝人18人,青年學徒7人,「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屬於祁陽派的武岡木偶戲,當地群眾稱為觀音戲。20世紀20年代後期,武岡縣馬坪、法新、大井、清溪、石牌坊等地均有民間木偶戲班。節目、唱腔用祁劇,有《魁星點斗》、《三星慶壽》、《文王訪賢》、《雙拜壽》、《天門陣》、《三氣周瑜》、《長坂坡》、《三請樊梨花》等200來個劇目。少數劇目為祁劇所無,如《全家義》為菩薩上壽,須齋戒沐浴上演。近年來,已無演出活動。
2.漵浦派:漵浦是辰河戲的發源地之一,木偶戲(低台戲、矮台班)則是辰河戲發生的先導。木偶戲是由地方巫儺娛神而逐步演變過來的。淑浦的低台戲,又稱「木腦殼戲」,歷史悠久,木偶造型栩栩如生,表演生動活潑。辰河高腔矮台班的木偶演出,多由半職業藝人組成,劇目、音樂、排場與高台班相同。有時兩種演出形式同時在民間的祭祀娛樂活動中出現。辰河高腔白河路子,以永順縣王村為中心,包括永順、古丈、龍山等地,藝人們多兼演木偶戲,戲班有舞台演出和木偶表演兩套用具,唱腔、道口多用當地的方音。至今木偶戲班活動較少,部分地區在沖儺還願中尚有木偶戲的演出。
辰河戲木偶,新中國成立前在湘、鄂、川、黔等省邊區十分流行。清朝道光年間傳人貴州銅仁地區,其境內有「泰洪班」、「太平班」、「興隆班」、「天福班」、「楊本家班」等五六個著名的木偶戲班,演出十分活躍,演出劇目有《過五關》、《古城會》、《九龍山》等30餘種。
3.衡山派:衡陽地區唐時就有木偶戲的演出記載。清代時班社發展迅速,演出形成高潮,衡山縣、衡陽縣更是戲班林立。衡山木偶戲藝人身兼巫師,以衡陽湘劇唱腔和師公腔為聲腔,常演出《目連》、《岳王》、《香山》、《大盤洞》、《楊春龍》等劇目,對衡陽湘劇的發展和衡州花鼓戲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衡州花鼓戲在自己的成長階段,因受城鄉觀眾歡迎,累遭官方禁演。許多藝人為了生存,常常既演木偶戲,又唱花鼓戲。如衡山縣的自果、新橋,衡陽縣的獅子橋、富田、金溪等地的藝人,大多如此。
辛亥革命之後,衡州花鼓戲興盛,木偶戲逐漸衰微;至今,衡山派木偶戲已少見蹤影。
4.常德派:常德木偶戲的起源與儺願戲有很大的關聯。常德漢劇最古老的劇目是《儺頭戲神》,而這個劇目最早是由木偶班在沖儺還願中演出。據《湖南地方劇種志》載:「《儺頭神戲》所唱的土俗巫腔,並非來自弋陽,[駐馬聽]是元雜劇常用曲牌。南宋淳熙五年(1178)荊州金判韓子雍詩,有『村村搬演賽江神』之詠,《攤頭神戲》產生的年代可能很早。」(《湖南地方劇種志》第四卷,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出版)但至民國年間,常德木偶戲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初期木偶戲得到復興,全市木偶戲班達到31個,常德縣木偶隊參加湖南省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演出《定軍山》獲得演出獎;1982年,全市有木偶演出隊33個,桃源縣太平鋪木偶班保留的劇目就有《目連傳》、《觀音傳》、《三國演義》、《岳飛傳》各12本。然而,在現代藝術的衝擊之下,木偶戲演出逐漸停止活動,近年來,木偶戲演出幾近消失。
5.長沙派:長沙木偶戲俗稱「木腦殼戲」。遠在漢代長沙就有木偶戲,至清代更為盛行。長沙杖頭木偶戲又稱「舉偶」,長於表演傳統劇目,尤其是傳統喜劇。其表演特點是:操作穩重細膩,水袖和翎子功一十分優美,丑角與小生尤有特色。唱腔一般唱湘劇,也有木偶班演雜戲時唱花鼓戲調。民國初期,長沙成立老郎廟永定會,出了「活木腦殼戲班」。長沙木偶戲唐萬和班曾因演出大型木偶戲《順治操兵》名噪一時。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湖南杖頭木偶戲是什麼戲?藝術風格是什麼[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