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80後的尹希憑什麼成了哈佛大學的正教授[朗讀]
干任何事情,沒有超常的付出,是換不來超人的回報的。換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大多數「神童」的父母都挺悲劇的——犧牲了自己的一生,成就了那麼一個人。當然,大多數父母都是心甘情願的,他們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反正,不同的人,對這些事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如果換成了是我,完全不可能把自己的一生寄託到孩子身上。
關於尹希,湖南株洲的媒體《株洲晚報》報道了,並特意在標題中強調尹希是株洲人,這從側面反映包括當地媒體在內的株洲人對此是非常自豪的。當地媒體採訪了尹希本人及他的奶奶、媽媽等人,從多角度揭示了尹希的一些學習、生活習慣以及個人愛好等。
報道《株洲伢子尹希成最年輕哈佛華人正教授》全文——。
2015年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此時,尹希未滿32歲,但已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記者近日獲悉,尹希是從株洲走出去的小伙子。
1983年12月,尹希在株洲出生。1996年,不到13歲的尹希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001年,17歲的尹希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2006年,尹希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
2008年後,尹希在哈佛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3年2月15日,尹希獲2013年美國斯隆研究獎(自1955年起每年頒發,獎勵那些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年輕學者,每位獲獎者將獲得5萬美元的獎金)。
同時,尹希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
【「株洲伢子」】小時候最喜歡去神農公園玩
幼年時期,尹希住在爺爺奶奶家中。在蘆淞區三三一,尹希度過了美好的幼年時光。
尹希的奶奶告訴記者,尹希小時候最喜歡去奔龍公園(現神農公園)玩,「每個星期至少要去一回,特別喜歡爬山上的那個鐵鎖鏈」
尹希十分孝順爺爺奶奶,雖然在美國工作和生活,但每當過年時,只要有空,他都會回株洲,給爺爺奶奶拜年。
2013年正月,因為聽媽媽無意間說起爺爺快過79歲生日了,有些想念他,他便馬上帶著妻女飛回株洲。在和家人聚餐時,看到株洲城市發展迅速,街道乾淨漂亮,尹希忍不住說:「株洲的變化真大,越來越漂亮了。」
小學二年級就愛上微積分
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尹希到了讀小學的年齡,就去了北京讀書。
尹希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很強,小學二年級時就愛上了微積分。
1993年,尹希9歲半,就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因為尹希不做作業、不做筆記,他的媽媽常被老師叫到學校去。
有一次,老師在講解一道幾何題,同學們都在認真做筆記,可尹希就是不動筆。老師又因此把尹希的媽媽喊來學校……回家後,媽媽對尹希發了脾氣:「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了?」
尹希看著媽媽:「我都記在腦子裡了,為什麼還要記在紙上?」見媽媽不信。尹希就拿過一張紙,將所有輔助線一一畫出。媽媽繼續要他寫出證明方法,尹希不解地問:「畫了輔助線,都已經一目了然了,還有必要寫嗎?」尹希的媽媽被問得啞口無言。
因為尹希幾乎門門都能考滿分,老師最終也特批了他可以不寫作業、不做筆記。
【對話尹希】「說我是『神童』,是誣衊我」
「我非常反感『神童』這一詞。對我來說,這個詞有汙衊性的含意。」對於外界的評價,尹希說:「我身邊的人,和我自己,都是普通人。我並不比同齡人更努力。我只是做事情的時候比較專注。」
尹希說,自己從小在數學方面可能有些天賦,「反應快」。他說,現在大家過多地強調後天努力,但人能夠用在努力上面的時間畢竟有限,因此「最重要的是做事專注和選擇有興趣的方向」。尹希說,自己比較幸運:從小就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且從未改變,並將興趣變成了事業。
尹希說,他現在花在教課上的時間很少,主要還是潛心進行科研工作。
「生活的動力在於探索未知。」尹希說。
尹希喜歡攀岩:除研究外,酷愛跑馬拉松和攀岩
只要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尹希就會全力以赴。在學習中如此,對於跑馬拉松和攀岩,同樣如此。
2004年10月31日,尹希出現在馬拉松跑道上。在此之前,尹希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資料,並細細閱讀,多方比較,還制定了訓練計劃。
半途中,尹希拉傷的小腿開始劇痛,他不得不放慢腳步,用近乎走的速度前進。一路走走,跑跑,停停,但他的腦海里從未出現過「放棄」的念頭。
4個多小時後,滿臉疲憊的尹希抵達終點。付出的代價是,他被朋友架著回到了學校,休息了三四天才緩過勁來。
「當你面對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你身上所有的潛能都會激發出來,有時甚至連自己也會驚訝。」尹希總結道。
兩年前跟腱受傷後,尹希跑馬拉松的時間減少了,現在經常練習攀岩。
【尹希媽媽】尹希的空間、邏輯思維是從小玩出來的
「課本上的知識,老師會教。我們教他的是課外的東西,在生活中、玩樂中學習。」尹希的母親鄧楚英女士說,尹希小時候常喜歡玩坐輪船的遊戲——他坐在一張小板凳上,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叫過來,上他的「船」
媽媽問:「我們坐哪兒啊?」小尹希就說,「我的船很大,有兩層,你們坐上面」。隨後,小尹希便開始介紹這艘「看不見的船」,「哪裡是發動機,哪裡是船艙,客房在哪……」鄧女士說,尹希的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就是這樣慢慢玩出來的。
尹希小學一年級時,有一次雨後天晴,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對此,小尹希十分興奮。「很美吧?那我們把這漂亮的彩虹用筆記下來吧。」媽媽引導小尹希。於是,小尹希拿來紙、筆,記下了彩虹出現的時間、地點、特點,以及和誰一起看、周圍的環境怎樣等。
「很多字他不會寫,都是用拼音代替的。但這是他的第一篇『作文』,是他細心觀察所得。」鄧女士說。
很節儉,從來不買名牌衣服,穿著舒服就行
「好的頭腦,需要好的身體支撐。」鄧女士說,尹希讀大學以前,她都會要求他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養成了規律的生活習慣。
在鄧女士眼中,31歲的尹希仍然是個孩子。「回到家裡,衣服到處亂丟。他跑馬拉松時,常常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好多褲子的屁股位置出現了兩個洞,老叫我給他補。」鄧女士笑著說,尹希很節儉,從來不買名牌衣服。「他常跟我說,穿著舒服就可以了。去復旦大學演講時,穿的是我給他買的50元一條的褲子。」
鄧女士最遺憾的是,在尹希小時候沒能給尹希一個穩定的住所。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從小尹希就常隨父母搬家,從株洲到武漢,再到北京等地。後來,尹希的父親在河北工作,鄧女士一個人陪著尹希在北京上學,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好在尹希的適應能力比較強」
鄧女士說,她的小孫女今年7歲了,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尹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讓孩子快樂自由地成長,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株洲晚報)。
報道《株洲伢子尹希成最年輕哈佛華人正教授》全文——。
2015年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此時,尹希未滿32歲,但已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記者近日獲悉,尹希是從株洲走出去的小伙子。
1983年12月,尹希在株洲出生。1996年,不到13歲的尹希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2001年,17歲的尹希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2006年,尹希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
2008年後,尹希在哈佛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13年2月15日,尹希獲2013年美國斯隆研究獎(自1955年起每年頒發,獎勵那些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年輕學者,每位獲獎者將獲得5萬美元的獎金)。
同時,尹希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
【「株洲伢子」】小時候最喜歡去神農公園玩
幼年時期,尹希住在爺爺奶奶家中。在蘆淞區三三一,尹希度過了美好的幼年時光。
尹希的奶奶告訴記者,尹希小時候最喜歡去奔龍公園(現神農公園)玩,「每個星期至少要去一回,特別喜歡爬山上的那個鐵鎖鏈」
尹希十分孝順爺爺奶奶,雖然在美國工作和生活,但每當過年時,只要有空,他都會回株洲,給爺爺奶奶拜年。
2013年正月,因為聽媽媽無意間說起爺爺快過79歲生日了,有些想念他,他便馬上帶著妻女飛回株洲。在和家人聚餐時,看到株洲城市發展迅速,街道乾淨漂亮,尹希忍不住說:「株洲的變化真大,越來越漂亮了。」
小學二年級就愛上微積分
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尹希到了讀小學的年齡,就去了北京讀書。
尹希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很強,小學二年級時就愛上了微積分。
1993年,尹希9歲半,就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因為尹希不做作業、不做筆記,他的媽媽常被老師叫到學校去。
有一次,老師在講解一道幾何題,同學們都在認真做筆記,可尹希就是不動筆。老師又因此把尹希的媽媽喊來學校……回家後,媽媽對尹希發了脾氣:「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了?」
尹希看著媽媽:「我都記在腦子裡了,為什麼還要記在紙上?」見媽媽不信。尹希就拿過一張紙,將所有輔助線一一畫出。媽媽繼續要他寫出證明方法,尹希不解地問:「畫了輔助線,都已經一目了然了,還有必要寫嗎?」尹希的媽媽被問得啞口無言。
因為尹希幾乎門門都能考滿分,老師最終也特批了他可以不寫作業、不做筆記。
【對話尹希】「說我是『神童』,是誣衊我」
「我非常反感『神童』這一詞。對我來說,這個詞有汙衊性的含意。」對於外界的評價,尹希說:「我身邊的人,和我自己,都是普通人。我並不比同齡人更努力。我只是做事情的時候比較專注。」
尹希說,自己從小在數學方面可能有些天賦,「反應快」。他說,現在大家過多地強調後天努力,但人能夠用在努力上面的時間畢竟有限,因此「最重要的是做事專注和選擇有興趣的方向」。尹希說,自己比較幸運:從小就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且從未改變,並將興趣變成了事業。
尹希說,他現在花在教課上的時間很少,主要還是潛心進行科研工作。
「生活的動力在於探索未知。」尹希說。
尹希喜歡攀岩:除研究外,酷愛跑馬拉松和攀岩
只要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尹希就會全力以赴。在學習中如此,對於跑馬拉松和攀岩,同樣如此。
2004年10月31日,尹希出現在馬拉松跑道上。在此之前,尹希從網上搜集了大量資料,並細細閱讀,多方比較,還制定了訓練計劃。
半途中,尹希拉傷的小腿開始劇痛,他不得不放慢腳步,用近乎走的速度前進。一路走走,跑跑,停停,但他的腦海里從未出現過「放棄」的念頭。
4個多小時後,滿臉疲憊的尹希抵達終點。付出的代價是,他被朋友架著回到了學校,休息了三四天才緩過勁來。
「當你面對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你身上所有的潛能都會激發出來,有時甚至連自己也會驚訝。」尹希總結道。
兩年前跟腱受傷後,尹希跑馬拉松的時間減少了,現在經常練習攀岩。
【尹希媽媽】尹希的空間、邏輯思維是從小玩出來的
「課本上的知識,老師會教。我們教他的是課外的東西,在生活中、玩樂中學習。」尹希的母親鄧楚英女士說,尹希小時候常喜歡玩坐輪船的遊戲——他坐在一張小板凳上,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叫過來,上他的「船」
媽媽問:「我們坐哪兒啊?」小尹希就說,「我的船很大,有兩層,你們坐上面」。隨後,小尹希便開始介紹這艘「看不見的船」,「哪裡是發動機,哪裡是船艙,客房在哪……」鄧女士說,尹希的空間思維和邏輯思維就是這樣慢慢玩出來的。
尹希小學一年級時,有一次雨後天晴,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對此,小尹希十分興奮。「很美吧?那我們把這漂亮的彩虹用筆記下來吧。」媽媽引導小尹希。於是,小尹希拿來紙、筆,記下了彩虹出現的時間、地點、特點,以及和誰一起看、周圍的環境怎樣等。
「很多字他不會寫,都是用拼音代替的。但這是他的第一篇『作文』,是他細心觀察所得。」鄧女士說。
很節儉,從來不買名牌衣服,穿著舒服就行
「好的頭腦,需要好的身體支撐。」鄧女士說,尹希讀大學以前,她都會要求他晚上9點就上床睡覺,養成了規律的生活習慣。
在鄧女士眼中,31歲的尹希仍然是個孩子。「回到家裡,衣服到處亂丟。他跑馬拉松時,常常一屁股就坐在地上,好多褲子的屁股位置出現了兩個洞,老叫我給他補。」鄧女士笑著說,尹希很節儉,從來不買名牌衣服。「他常跟我說,穿著舒服就可以了。去復旦大學演講時,穿的是我給他買的50元一條的褲子。」
鄧女士最遺憾的是,在尹希小時候沒能給尹希一個穩定的住所。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從小尹希就常隨父母搬家,從株洲到武漢,再到北京等地。後來,尹希的父親在河北工作,鄧女士一個人陪著尹希在北京上學,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好在尹希的適應能力比較強」
鄧女士說,她的小孫女今年7歲了,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尹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讓孩子快樂自由地成長,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株洲晚報)。
2015年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發布一句話新聞「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超越了他的學姐莊小威(34歲出任哈佛大學正教授),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哈佛大學華人正教授。9月20日,身在哈佛的尹希稱晉升在自己的預料之中,這讓他做研究時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去探索。
為什麼80後的尹希成了哈佛大學的正教授,或許他是人們口中的神童,但這其實也與他自身的努力也分不開。
繼小學跳級之後,9歲半的尹希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簡稱少兒班)。1996年,不到13歲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績成為中科大少年班最小的學生。
尹希說,他確實在小學時就讀父親的大學課本,包括微積分和量子力學,「當然只是皮毛」。他身邊的朋友介紹,這位學術領域的大腕,還喜愛跑馬拉松和攀岩。尹希說,他相當反感外界對其「神童」的評價,「這詞對我來說,帶有誣衊性含義」
他也絲毫不認為少年班是「拔苗助長」,「這些所謂的成長規律都是人胡亂定出來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中科大少年班給一群孩子更多的選擇,這正是中國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減少天賦的埋沒。
尹希說,自己的性格從小學階段起改變了很多,既有內向和專注,也有叛逆和冒險。「我從來直截了當,也不屑於傳統或禮節。」31歲當上哈佛正教授,感受如何?尹希說,過了30歲後,突然感覺自己很老,還沒做出真正有創造性的工作。他正打算重新尋找自己的生活動力,「如果我現在就知道5年後會做什麼,那接下來的5年會很無趣。生活的動力在於探索未知」
為什麼80後的尹希成了哈佛大學的正教授,或許他是人們口中的神童,但這其實也與他自身的努力也分不開。
繼小學跳級之後,9歲半的尹希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簡稱少兒班)。1996年,不到13歲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績成為中科大少年班最小的學生。
尹希說,他確實在小學時就讀父親的大學課本,包括微積分和量子力學,「當然只是皮毛」。他身邊的朋友介紹,這位學術領域的大腕,還喜愛跑馬拉松和攀岩。尹希說,他相當反感外界對其「神童」的評價,「這詞對我來說,帶有誣衊性含義」
他也絲毫不認為少年班是「拔苗助長」,「這些所謂的成長規律都是人胡亂定出來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中科大少年班給一群孩子更多的選擇,這正是中國教育普遍缺乏的地方」。他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減少天賦的埋沒。
尹希說,自己的性格從小學階段起改變了很多,既有內向和專注,也有叛逆和冒險。「我從來直截了當,也不屑於傳統或禮節。」31歲當上哈佛正教授,感受如何?尹希說,過了30歲後,突然感覺自己很老,還沒做出真正有創造性的工作。他正打算重新尋找自己的生活動力,「如果我現在就知道5年後會做什麼,那接下來的5年會很無趣。生活的動力在於探索未知」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