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出現了英格蘭銀行和德、法、俄等國間的貨幣合作,而20世紀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健或崩潰均與大國間的國際貨幣合作狀態相關,但有關國際貨幣合作的研究長期以來卻一直處於「蒙塵的珍珠」狀態,沒有獲得與其蘊意相稱的地位。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合作已經得到來自經濟學家和各國政策制定者們的越來越高的重視。早在1978年的波恩峰會上,七國集團就已經達成了一套非常詳備的合作方案,使我們不能再對該領域內的重要進展無動於衷。在研究中我們常常將貨幣政策合作(policy cooperation)和貨幣政策協調(policy coodination)交替使用,用以指稱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貨幣決策機構或決策當局之間某種形式的合作關係。對國際貨幣合作的基礎和有效性問題,從來都存在廣泛的爭議,支持者麥金農和威廉姆森宣稱,目前國際貨幣體系中無節制的匯率浮動對國內宏觀經濟管理和物價穩定非常不利,而一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恰恰是宏觀經濟和通貨的穩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不是目標本身而僅僅是達成目標的手段,對開放經濟體而言,有效的國際貨幣合作值得優先追求。而反對者則陣容更強大,國內穩定是匯率穩定的前提條件已根深蒂固,哈伯勒等則將支持者的論點反轉過來,聲稱應該優先考慮國內的貨幣穩定,唯其如此這些國家才有能力遵循一種更穩定和更富有預見性的匯率政策,進行國際貨幣合作才有起碼的基礎。至今,如何形成有效的國際貨幣合作機制,並防範其向逆效合作滑落仍是國際經濟學有待探索的前治理論。
- 生活問答
- 答案列表
國際貨幣合作有怎樣的歷史[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