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老肖(一劍)。
由於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作祟,中國的市場經濟變革是空前深刻的,也是異常艱難的。
改革四十多年來,改革進程遠遠談不上一帆風順,一直被質疑、被議論甚至被反對。但凡經濟發展遇到任何困難和挫折,總有不少人要把帳算到市場經濟的頭上。
中國的市場經濟猶如一個不被待見的孩子,在眾人的懷疑、否定、批評、責罵之中逐漸長大。
市場經濟身上最常被潑的髒水就是貧富差距過大和道德崩潰,很多人都認為是市場經濟所帶來的,這真是天大的謬誤。
當今的中國社會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收入差距過大、貧富不均衡的現象,有人就把原因歸結為市場化改革。甚至有人認為,市場經濟的結果一定是貧富差距擴大,這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把人放到一個物競天擇的環境中,每個人的稟賦、資質、努力程度、運氣都不同,結果一定是各有差異。有人相對富有,有人相對貧窮,這是不可避免的。
市場化造就了很多富翁,於是有人覺得市場化只對富人有好處,使富人能夠盤剝窮人,讓窮人更窮。實際上,市場經濟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人。
所有新產品、新技術都是這樣,市場經濟使得產品極大豐富,產品成本和售價降低,普通人也能享受以前特殊階層才能享受的東西,市場經濟使得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平等了。
在2005年,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同樣是發展中國家,那些最市場導向國家的極端貧困率只有2.7%,而那些沒有自由市場的國家的極端貧困率是41.5%。
市場經濟之所以能更有效地解決貧困問題,是因為它為普通人提供了發家致富的機會。而在非市場經濟中,這樣的機會只有少數特權階層才有。
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實際上的貧富差距比你身邊可見的、想像中的大得多。更可悲的是,即便你能看到這種差距,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計劃經濟體制內,所有人都不擁有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的權利,一切都要等待政府來安排、計劃和分配,個人縱使有天大的理想、抱負、能力、智商,也無法用於自主創造財富。
而某些特權階層卻擁有給別人分配資源的能力,人們並不是依靠自己的本事謀生,這種情況下更易出現分配不公,更易導致貧困。
改革開放之後,有特權的人可以去當兵,去政府、國有企業工作,而沒有特權、沒有關係的人怎麼辦?只好自己創業。
他們撿破爛,擺地攤,賣點瓜籽、茶水、衣服,結果反倒富裕起來,這在計劃經濟下是不可能的。
以前,憑藉個人努力也得不到的東西,現在誰都有機會去獲得,這是社會極大的、跨時代的進步。
市場經濟是普通人對抗特權、實現人生逆襲最好的武器。
我們說現在存在貧富差距,但貧和富都是相對的,現在的貧相對於以前,可能就是富。這是因為社會總體財富水平大大增加了,這就是市場經濟帶給我們的好處。
道德敗壞也是市場經濟身上難以剝離的印象,隨著近年來犯罪和道德事件增多,很多人懶得分析具體原因,乾脆把原因全部歸結為市場經濟,認為人人都向錢看,不再講道德。
那麼,市場經濟是否真的容易導致道德潰敗呢?恐怕未必如此。
如果說市場經濟導致道德潰敗,那麼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地方道德潰敗就應該越嚴重。如果以自由市場制度和人均收入高低來衡量市場經濟的水平,北美和歐洲無疑要高於中國。
然而,很多在這些地區有過長期生活經歷的人都認為,這些國家並不存在道德潰敗現象。腐敗現象非常罕見,企業醜聞更少發生,食品藥品更安全,多數行業的從業者更加注重職業操守,人與人之間更講究互相尊重和文明禮儀。
在最新公布的全球經濟自由度最高的10個國家和地區中,除模里西斯外,其餘9個國家和地區在透明國際組織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數排行榜中都位列25名以內,都屬於全球腐敗程度最低的國家和地區。
這也說明,市場經濟本身並非道德潰敗的根源。
既然市場經濟並不必然導致道德潰敗,甚至可能鼓勵美德與品格,那麼如何解釋目前中國很多領域的道德潰敗呢?
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和霍爾巴赫都認為,一個國家的道德狀況、社會風尚和文明禮儀,很大程度上是由該國的政治狀況、制度安排和政府行為塑造的。
首先,道德風尚會受到法治程度的直接影響。如果非法市場行為不受懲戒,就是鼓勵這種行為,結果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其根源則在於法治的缺位。
中國經歷了40多年的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治。從世界經驗來看,沒有哪一個法治缺位的國家能夠塑造優良的公民道德、企業倫理和社會風尚。
因此,不是市場經濟本身導致道德潰敗,而是不講規則的市場經濟、處處都講「潛規則」的市場經濟導致道德潰敗。
其次,道德風尚會受到政府干預市場活動的影響。政府管制過密,企業負擔過重,政府支配資源過多,幾乎註定會危及道德風尚。
管制過密和稅負過重,會誘使或迫使企業違規經營。一旦企業選擇違規經營,就傾向於規避一切可能的監管,並與監管部門官員形成複雜的交易關係。這會嚴重地腐蝕政商關係。
政府支配資源過多,容易導致尋租泛濫。對那些通過賄賂就能獲得巨額訂單的企業來說,他們的主要經營策略就是尋租。
這樣的企業主對公平競爭、提高質量、創新技術和改善效率通常並無多少興趣,其經營關鍵就是「與政治聯姻」。如果這些做法大行其道,美德不僅無法獲得競爭優勢,甚至還難以立足。
正如美國著名腐敗研究學者艾克曼所說的,「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腐敗是基本的生存策略」
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道路上,始終有一種危險的聲音伴隨著改革的進程,有些人一邊享受改革開放成果,一邊指責市場經濟的種種原罪。
所有社會出現的弊病和問題,一股腦全部扣到市場經濟的頭上,由市場經濟來背鍋。時刻打算回到計劃經濟,彷佛那樣就萬事大吉,完全忘記了我們是怎樣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
只要出現問題,很多人就害怕起來,就非要把事情都納入到國家和政府的管控之中才覺得安全,非要國家來計劃和控制才覺得正確。
國家和政府的作用,要分不同的領域。在經濟領域,政府行為不能越位。如果一切由國家計劃和控制,那我們早在幾十年前就實現了經濟騰飛,還搞哪門子的市場經濟改革。
目前的狀況恰恰相反,在中國的市場經濟中,行政干預過多,是造成我國市場化出現各種問題的最主要原因。
政府對相關行業拒絕市場化,實行國有國營,對民營企業設置過高的門檻和玻璃牆。但實際上壟斷國企效率低下,並沒有能夠真正履行國家賦予它們的職責,反而浪費了社會的資源。
對國有企業動輒行政指令,強行撮合或拆散,使市場化決策流於形式。
政府頻繁出台產業政策,誤導企業甚至代替企業做投資決策,干擾市場的正常競爭環境,經常造成某些行業一窩蜂大幹快上、過了幾年就變成一地雞毛的情況。
事先劃定優先扶持的行業,對其投放大量補貼,加劇市場主體之間的差距,政府不當公正的裁判員,用不同的運動員吹差異化哨子。
政府所做的投資爛尾不斷,卻無人為此負責,浪費大量納稅人錢財。
政府還經常對價格進行干預,使市場信號失真,人為製造了某些產品和服務的短缺。法治環境不理想,劣幣經常驅逐良幣。
這些絕不是市場經濟之過,而是市場化不夠徹底、不夠堅決、搞半吊子市場化、搞偽市場化造成的。真正的市場經濟,並不是這個樣子。
面對現階段的各種問題,我們唯有堅定對市場的信心,堅定不移地推進市場化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 政治問答
- 答案列表
市場經濟是不是萬惡之源[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