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於!這是兩個維度上的事。
在物質享受上要知足,在理想追求中要上進。
曾國藩就曾用「強矯」與「謙退」論述過兩者之間的關係。
曾國藩寫到:
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
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
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
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則當謙退。
若一面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對待生活的殘缺,要懂得接納和包容。只有接納了、知足了,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
但人活在世上也要有點理想,有點追求,為實現自己理想努力奮鬥,才會讓生命更精彩、更有意義。
- 職場問答
- 答案列表
知足常樂是否等於沒有上進心[朗讀]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其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
知足常樂
名聲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親切?
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貴重?
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樣為害?
過分的愛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
過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
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知足常樂不等於沒有上進心,它們同樣是對待生活的態度,只不過取決於你的抉擇。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生活充實點,多讀增加內涵的書,多結識有才華的朋友,這樣子我難道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了嗎?
既然活在當下,便學著去適應生活。生活不僅不會迎合你,還會給你一記重錘。慾望要知足,成長要知不足,知識真理也要知不足。這一切都在反駁知足常樂=不求上進的錯話。
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安於現狀的標籤牢牢地貼在了「知足常樂」的字眼上。知足常樂是拿得起放得下,如果過分講究得與失,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滿足的。懂得知足常樂的人能樂觀地看待得與失,善舍方得。得與失不過是生活中的匆匆過客,看淡了也就不會過分在乎。
有時候身處糟糕的環境,一開始冒出來的想法是抱怨。可抱怨又給誰聽呢,除了能讓周圍的人也變得煩躁之外毫無用處。漸漸地我學會轉換自己的心態,將事情的結果往積極的那一面運轉。學著去適應環境,調整自己的心態,至少不讓自己一直處於低迷的氛圍中。
——老子
知足常樂
名聲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親切?
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貴重?
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樣為害?
過分的愛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
過多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
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知足常樂不等於沒有上進心,它們同樣是對待生活的態度,只不過取決於你的抉擇。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生活充實點,多讀增加內涵的書,多結識有才華的朋友,這樣子我難道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了嗎?
既然活在當下,便學著去適應生活。生活不僅不會迎合你,還會給你一記重錘。慾望要知足,成長要知不足,知識真理也要知不足。這一切都在反駁知足常樂=不求上進的錯話。
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安於現狀的標籤牢牢地貼在了「知足常樂」的字眼上。知足常樂是拿得起放得下,如果過分講究得與失,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滿足的。懂得知足常樂的人能樂觀地看待得與失,善舍方得。得與失不過是生活中的匆匆過客,看淡了也就不會過分在乎。
有時候身處糟糕的環境,一開始冒出來的想法是抱怨。可抱怨又給誰聽呢,除了能讓周圍的人也變得煩躁之外毫無用處。漸漸地我學會轉換自己的心態,將事情的結果往積極的那一面運轉。學著去適應環境,調整自己的心態,至少不讓自己一直處於低迷的氛圍中。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