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蕭蕭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閱讀。
《蕭蕭》讀後感怎麼寫。
《蕭蕭》讀後感怎麼寫(一)。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會有的事」——小說《蕭蕭》就從蕭蕭的出嫁開始,作者用這個平和的陳述句,定下了小說的基調。
小說寫蕭蕭的成長,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的成長,她沒念過書,所以對於身處其中的婚姻制度,禮法制度從來沒有過自覺地反抗,但是成長中的自然的人性,卻與制度不可避免的衝撞在一起。
沈從文這樣寫道:「幾次霜降落雪,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
於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便暗暗地呈現出來——蕭蕭對花狗與丈夫之間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像有了花狗在身邊,打發丈夫去反倒好一點」,這一句淡淡的點染,道出了這個迷迷糊糊的女孩子心裡,隱隱的有了害怕與爭執。
因為沈從文筆下的蕭蕭,是近乎完全自然的,聽從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喚。於是,蕭蕭在花狗的歌聲中變成了婦人,當她有了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讓她害怕,於是她想逃走,「收拾一點東西預備跟了女學生走那條路上城。」可是沒有動身,就已經被發現了。出了這樣的事情,家裡是「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不過沈從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各按本分地亂下去」。蕭蕭於是因為家人的消極執行,有驚無險地避了過去。
在人性與禮法制度的對抗中,沈從文寫的是人性的勝利。對於婚姻,蕭蕭以天然的人性來對抗,對於禮法,家人以農人純樸的天性來對抗。這樣的對抗,都是不自覺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這樣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卻隱藏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沈從文不動聲色地在搭建他心中的愛與美。然而,即便沈從文是將矛盾儘量的淡化,但他還是不得不寫進殘酷的現實與制度。
蕭蕭的命運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運的,可她的一生卻只能服從於外在力量的擺布。她的快樂裡頭,潛伏著無知與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卻帶著蒙昧的面目,於是小說中還有另一個人群與蕭蕭完全不同,她們就是女學生。女學生,是她們引進了自覺地反省與反抗的力量。
小說中對女學生的敘述是虛寫的,她們就像是小說的後景,不停地從莊子邊「過身」,農人有著關於他們的種種荒誕不經的傳聞,他們對女學生的感情是複雜而有趣的,夾雜著歆羨與輕蔑,而對於這群他們不了解的人,他們不了解的生活,保持著距離與好奇。對蕭蕭來說,女大學生完全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蕭蕭》作為小說是與眾不同的,它的著重點不在於衝突矛盾以及應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寫是人性,而且態度寬和,筆致從容,情節舒緩,細節豐富而微妙,這裡體現了一個藝術家突破固有思想的感受,帶給人新的啟示的決心。
《蕭蕭》可以說是沈從文的避風港,保留他鄉下世界中一貫的完美與樸實,是他的理想世界的繪圖。而蕭蕭的鄉間是他心中永遠的寂寞的風景。這就是沈從文嚮往的未受動亂世事染指的寧靜、恬美的鄉村世界,這就是他要努力揭示的優美、質樸、善良、寬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這就是民族的精神。
《蕭蕭》讀後感怎麼寫(二)。
有華麗的詞藻堆砌,沒有雄渾氣魄的敘事場景,沒有情節起伏跌宕的振蕩感,《蕭蕭》給我的似乎一直是這樣平坦的心境。閉上眼,靜靜地把它捧在手上,卻仿佛又有一抹說不明深淺的淡淡的哀傷,道不清,剪不斷,小心翼翼地在另一頭牽動著心緒。
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總能感受到那流露出的淳樸的鄉村氣息,樸素勤勞的民風,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仿佛是非常平靜的姿態,而在這安寧的表象下總有那麼幾處洶湧澎湃,或許是泥沼,拉著你一直往下掉。
蕭蕭,故事的主人公,單純而又善良,總讓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邊城》里的翠翠,但不同的是,蕭蕭是一個更悲情的女子,集眾多苦難於一身。她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伯父家。她十二歲的時候,糊裡糊塗地做了童養媳,丈夫竟然比她小九歲,還只有拳頭大。用當時的鄉村說法「媳婦年紀大,才能諸事作幫手,對家中有幫助」,這種習俗對於現在的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在肯定它對家中勞動力增加的部分意義的情況下,換種角度我覺得它荒誕的近乎可笑。
首先,蕭蕭和小丈夫之間,「丈夫有些時候對於蕭蕭的怕同愛,比對於父母還深切」這已然是一種類似於血濃於水的母子之情,若說是夫妻,怎麼能連一點點的情愛都沒有呢?其次,蕭蕭「像一株長在圓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而丈夫還是那么小,對於追求者有著強健體魄的花狗,她的心裡總懷著對愛情朦朧的情愫,單獨一人時,想讓花狗留下,卻又害怕他留下。在單純的少女情懷下,天真的她以為賭了咒一切就都有了保障,糊裡糊塗地變成了婦人。這不僅僅是蕭蕭的錯,誰能說這樣的習俗就不要負些責任呢?
一家人對於蕭蕭懷孕事件「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各按本分亂下去」好像是明文規定該這樣做似的,這是不是就表明這些族長只是在表面做事給人看呢?在蕭蕭等待「發賣」的時候,她的小丈夫知道了這事,但不願蕭蕭離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規矩像逼到要這樣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誰定的規矩,是周公還是周婆。也沒有人說的清楚」
由此可見,「鄉下規矩」的條條框框,框住了這一代代淳樸無罪的鄉民。他們只是機械地在自己說不清為什麼要這樣的情況下循規蹈矩卑微地生活。或許有人曾想過要反抗,比如,曾經年輕的人,那時的蕭蕭是年輕的。她想要掙脫出這個框,渴望像女學生一樣,那麼神氣,那麼自由。於是在花狗引誘她又狠心拋棄她之後,她決然地要出逃,去尋找自由的腳步,任自由帶領她飛翔。但是這樣的夢終究做得太美,不是說太美的東西連神都會因妒忌而從你手中奪走麼?醒來的時候,夢到底碎了一地,這一地的玻璃渣子,戳得人眼生疼,心更疼,一瞬間的坍塌,早已尋不到自由的方向。該怎麼彌補拼湊著重來。
在幸運地脫離「發賣」後,她被迫屈服,只留下曾用激烈的血氣,掙扎在宿命深淵的美麗剪影。生命,自此寂寂。當多年後的蕭蕭抱著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蠟樹籬笆間看牛兒娶親,完全習慣了這樣平庸的生活之後,也許連她自己也會忘記,她曾經僅有一次地,逐著自由的方向出逃過。
十幾年前的嗩吶聲縈繞著,縈繞著,在耳際,揮之不去。又一回,倒帶般吹嗩吶接媳婦的喜事開始了,而我聽到的絕非是嗩吶無限膨脹的喜悅聲,倒是一曲悠揚的牧歌,在歡悅的背後總有抹不去的淡淡的哀傷,一直一直單曲循環,像是生命褪去所有浮華繁盛後蒼涼的底色。
《蕭蕭》讀後感怎麼寫(三)。
《蕭蕭》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從中我們可以看見他作品中鮮明的藝術特色。沈從文喜歡把小說中的女性形象賦予溫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小說中的蕭蕭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看到蕭蕭不僅擁有者美麗的面龐,更加有一顆樸實,純凈的心。蕭蕭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完整的家庭,從蕭蕭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背景來看蕭蕭是不幸的。
但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品中強烈的樂觀主義色彩,從小說開頭蕭蕭被嫁當童養媳,到後來因蕭蕭愛情萌動而越界懷孕,花狗因不願付負責任的出逃,蕭蕭因懷孕被囚禁,甚至可能會被沉塘而失去生命,這一連串的事件對於一個只有十幾歲的女孩來說,無疑是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的,但我們從小說的從頭到尾,都體會不到悲劇小說的味道,散文化的筆調和抒情化的敘述風格,純樸的民風,善良樸實的人們,美麗的景色等等構成了一幅美麗湘西的風景畫卷和一個有著美好人性的邊城世界,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藝術特色之處。
正是蕭蕭沒有受過教育和家庭關係的空白,賦予了蕭蕭不同於常人的樂觀,自由,堅強,純凈,樸實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這湘西世界所給予她的,她從小就只受到這美麗自然景色世界的滋養和薰陶,她的性格可以說是和這美麗的湘西世界互相呼應的。蕭蕭的生活完全順從於自己的本能反應,這也是她之所以會越界懷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發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約束,致使她不顧後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軌的行為。
沈從文把蕭蕭描繪成追求自由,夢想愛情的女性。頗有農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蕭蕭幻想成為」女學生」,渴望「女學生」自由的生活從中可以看出。沈從文在小說給我們展現了湘西世界和城裡世界的衝突,湘西世界人們對城市女性因陌生距離而存在的偏見,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對湘西世界人們思想的影響。
蕭蕭戲劇性的逃過了被沉塘,發賣的命運,這和沈從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著直接的聯繫,也和蕭蕭對於自身可憐生命有關。蕭蕭順利的產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但她的兒子毛毛也娶了童養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運,似乎一切又回了原點,這是小說最顯悲的地方,也是沈從文作品思想核心美麗總是讓人憂愁的體現。
- 健康問答
- 答案列表
蕭蕭 讀後感怎麼寫[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