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的種類較多,按加工原料分為黑豆豉和黃豆豉,按口味可分為咸豆豉、淡豆豉、干豆豉和水豆豉。那麼網友們知道豆豉歷史發展有哪些嗎?感興趣的網友們,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豆豉
1、豆豉約創製於春秋、戰國之際。《楚辭。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據注釋大苦即為豆豉。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先秦文獻無豆豉,當是秦漢之際出現。《史記。貨殖列傳》始見豆豉記述。
2、《齊民要術》載有製作豆豉的技法。東漢開始用作藥物。以後歷代食籍、藥籍均有關於豆豉的記述。至今仍為重要調味料之一。
3、豆豉古稱幽菽,宋周密《齊東野語·配鹽幽菽》:「昔傳江西一士,求見楊誠齋(楊萬里),頗以該洽自負。越數日,誠齋簡之云:『聞公自江西來,配鹽幽菽欲求少許。』士人茫然莫曉,亟往謝曰:『某讀書不多,實不知為何物?』誠齋徐檢《禮部韻略》『豉』字示之,注云:『配鹽幽菽也。』然其義亦未可深曉。」明楊慎《丹鉛雜錄·解字之妙》:「蓋豉本豆也,以鹽配之,幽閉於瓮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4、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文《滕王閣序》古今流傳,享譽文壇。傳說王勃在為滕王閣作序的時候,與中藥豆豉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5、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間),洪州(南昌)都督閻某,於重陽節為重修滕王閣落成而大宴賓客。這天,「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恰好路過洪州,也被邀請而來。席間,閻都督展宣紙備筆墨,請文人學士為滕王閣作序。年少氣盛的王勃欣然命筆,一氣呵成,閻都督不由為其拍案稱絕。翌日,他又為王勃專門設宴。連日宴請,閻都督貪杯又感外邪,只覺得渾身發冷,汗不得出,骨節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煩悶,夜不得寐。急得家人、幕僚四處尋醫問藥,請來了當時十多位名醫診治。眾醫雖然意見不一,但都主張以麻黃為君藥。
6、誰知,這個閻都督最忌麻黃,他說:「麻黃峻利之藥,豈能亂用,況且我已年邁,汗出津少,用發汗之藥,就同釜底添薪,不可,不可!」醫生們你看著我,我瞪著你,一籌莫展:不用麻黃,症候難解,藥效不佳,這可怎麼辦呢?
7、正在這時,王勃前來告辭,他聽說此事後,不覺想起幾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見的情景:「你曬這大豆乾啥?」在沙灘上,王勃見一位老翁正在翻曬大豆,便問。「做菜。」老人頭也不抬。王勃望著一大片豆豆,抓了一把細細觀看,奇怪地問:「這麼多,如何做菜?」老人指了指茅屋前的兩口大缸。王勃邁前幾步,見一口缸里浸泡著藥汁。他在長安跟名醫學過草藥,能認出是辣蓼、青蒿、藿香、佩蘭、蘇葉、荷葉。
8、老人見他識藥,指著另一缸說:「這是麻黃濃煎取汁,兩缸藥汁相混,用以泡浸大豆,再煮熟發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老人告訴他:「當地老表可愛吃啦,放點蔥頭、辣椒、大蒜一炒,又辣又咸,香中帶甜,下飯好極了。」(話說辣椒明代才傳入中國的好不,唐朝亂入個毛)。
9、王勃抓了幾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一股清香直衝鼻竅,他趕緊掏出銀錢,買了一大包。
10、今天,王勃見眾醫束手無策,心想:「都督久霸一方,無法勉強。然而,麻黃是方中要藥,不用則無可治療,古人用大黃豆卷代之稱為過橋麻黃,我何不用豆豉呢?」於是,他把想法說了出來。別說眾名醫訕笑,連閻都督都直搖頭:「當地土民小菜,焉能為藥。」「不妨一試,況且豆豉不過食物,無妨身體。」王勃相勸。閻都督連服三天,果真見效:汗出喘止,胸悶頓減,能安然入睡,幾天後痊癒。不日,閻都督又上滕王閣為王勃餞行,取重金相謝。王勃固辭不受:「河旁老翁獨家經營豆豉,深受百姓喜愛。都督若要謝我,何不擴大作坊,使其不至失傳。」閻都督含笑點頭。
11、從此,豆豉不僅洪州,而且行銷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以上就是對於豆豉歷史發展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 歷史問答
- 答案列表
豆豉歷史發展有哪些[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