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接下來搜集了《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歡迎查看。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是什麼。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註解: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追記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漢書·藝文志》中有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秦始皇焚書坑儒,許多古代典籍付之一焚,《論語》未能倖免,幾乎失傳。漢代經官府搜集整理,曾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流傳,即《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古論語》是漢景帝時,魯恭王在孔子故宅壁中發現的秦火以前的古本《論語》,用先秦古文字(蝌蚪文)寫成,為古文本,史稱古文《論語》,共有二十一篇。《齊論語》是齊國學者所傳,有二十二篇。《魯論語》為魯國學者所傳,有二十篇。《齊論語》和《魯論語》均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成,史稱今文《論語》。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語》為根據,參考《齊論語》與《古論語》進行考證修訂,改編成《張侯論》,並為官府列為官學。東漢時期,鄭玄又以《張侯論》為本,參考《古論語》和《齊論語》再加以改訂,即成為今本《論語》。《古論語》和《齊論語》從此亡佚。
今本《論語》凡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並無實際意義。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採用語錄體,章節簡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誘,教誨弟子,或言簡意賅,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語言生動活潑、含蓄雋永、寓意深遠、耐人尋味,有不少語句已成為格言和成語,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
《論語》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眾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洒脫俗等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如《顏淵》篇中所述,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曰:「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曰:「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內容廣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禮儀、經濟、文學、天道觀、認識論等等,反映了孔子倫理體系最基本的思想,這個體系的核心是「仁」,實施「仁」的手段和途徑是「禮」。何謂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要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便是「剛、毅、木、訥」(《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謙虛。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這便是「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尊重。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論語》一書,對後世的思想和學術影響至深,在漢代已被視為輔翼《五經》的傳或記,漢文帝時列於學官,東漢時被尊為經,從此,《論語》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成為言行是非的標準,甚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讚譽。《論語》在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狀態和民族性格的鑄造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馬遷有言:「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論語》注本眾多,主要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註疏》、南宋朱熹《論語章句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近人楊樹達的《論語疏證》、今人楊伯峻的《論語譯註》等。
- 健康問答
- 答案列表
論語十二章 的原文及翻譯是什麼[朗讀]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