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告訴你真相:「唐半山,宋灣灣,漢墓出在山尖尖,商周出在河兩岸,春秋戰國埋山頂,東漢朝南選山腰,秦漢大墓埋山嶺,隋唐宋屍坡下挺。
春秋戰國是紅土,西漢回填用黃土,東漢回填青膏泥,唐宋墓坑多黑土,商周古墓上面大,春秋戰國下面大,以後朝代變化大,宋方唐圓漢匍匐。
唐墓甜,宋墓澀、明清石灰扎嘴子、商周古木腥味重、秦漢硃砂味太沖、春秋戰國不用聞、帶土就有青膏痕。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山一重關,關門若有八重險,定有王侯埋此間。左手羅盤右手鏟,潑天富貴在眼前。」
《禮記》中記載:「古也墓而不墳」,古代大墓,有墓無墳,多是土坑墓,天長日久,墓室早已和大地混為一體,地表沒有標識,地下沒有建築,非常難找。
西漢晚期才出現磚坑,漢代以前都是土坑墓,磚坑好找,土坑難尋,因為,磚石墓,探鏟下去,如果帶出藍磚,就能確認是有東西,因為,窮人一般都沒錢箍墓。
自古以來,墓葬的形式,主要分三種:木槨地宮,磚石地宮,土洞地宮,土坑豎穴墓最為常見,可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級是王公貴族的大墓,有一到四條墓道;第二級是卿大夫的大墓,沒有墓道;第三級是有錢人的墓,是無墓道的中型墓;第四級是平民的墓,無墓道的小型墓。
古墓難找,為何會出現十墓九空,因為,盜賊一般都是家族傳承,有一套口傳秘授的方法,可以總結為四個字:望,聞,問,切。
所謂的望,就是會看山望水,《葬經》有句口訣:「山隨水曲抱彎彎,有穴分明在此間,飛蛾就在墓上面,雪花飄過立成鹽,雷電交加定有墓,朽木附近你別找,有墓就在山嶺間,」
古人的世界觀是天人合一,事死如事生,只有風水寶地,才能藏風聚氣,聚集天地精華,庇佑子孫。
山環水抱的地方,一般都是青山靈秀,水源充足,生機勃勃,植被茂盛,飛禽走獸繁衍生息,如有大墓,動植物必然表現異常。
地下有墓,地表必定與周圍不同,墓中屍首和陪葬品腐化,會隨著地氣一同蒸發到地表,飛蛾就會隨著腐臭的氣味,在墓葬上繁殖產卵。
另外,地表的植被也會表現異常,秦皇陵的石榴樹,經檢測水印含量超標60倍,北方下雪,墓葬地表溫度,會略高於周圍,積雪更容易融化。因為,修墓時候,墓土回填破壞了土質密度。
北方的水井和紅薯窖,冬天地氣上浮,下大雪的時候,井蓋上面都是落不住雪的,就算是大雪,也會比周圍率先融化。
在夏天的雷雨天,古墓中如果陪葬有金銀,則更容易引來雷電,高手可以聞雷鞭墓,枯木很多的地方,不會有古墓,這種地屬於絕地,沒有生機,沒人會選這種地方埋葬祖先的。
其次就是問,走訪周圍的老農,他們世代居住於此,定會有口口相傳的故事。甚至很多村莊的村名,其實都是和古墓有關。
十墓九空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監守自盜,很多村莊的人,本來就是大墓的守陵人後代,宋明清的大墓,地表都有墓碑石刻,相當於此地無銀三百兩,戰亂時代,為了活命,他們肯定會盜挖古墓。
《通典》記載:「大唐制,諸葬不得以石為棺槨及石室,其棺槨皆不得雕鏤彩畫施戶牗欄檻,棺內又不得有金玉珠寶。」
古代墓葬的形制,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演化,這也和古代帝王的治國思想有關,漢劉則琢山成穴;唐李首選以山為陵;朱明則強調依山傍水;清朝則講究山環水抱。
第一階段是騎龍葬:漢墓出在山尖尖,春秋戰國埋山頂;第二階段是依龍葬:秦漢大墓埋山嶺,東漢南朝選山腰;第三階段是龍脈葬:隋唐宋屍坡下挺,唐半山,宋灣灣。
《禮記》記載:「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找到古墓,如何斷代,那就要依靠:聞和切,用洛陽鏟探到墓室,把墓土帶上來,根據墓土的氣味,觀察墓土的顏色,就可以推測大概朝代。
古人追求永生,古墓都需要做防潮防腐處理,春秋戰國用紅色粘土,西漢用黃沙泥,東漢用青膏泥,唐宋時期用木炭,明清用石灰。
商周時期大墓,因為是土坑墓,為了防止墓室塌陷,墓室多用松柏等古木構建,搭建黃腸題湊,所以墓土古木味很重。
春秋大墓,主要用青膏泥防腐,青膏泥濕的時候是青色,乾的時候是白色,所以又稱白膏泥,主要是以景德鎮的「高嶺土」為最佳。
青膏泥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結構緊密且黏性好,具有十分優秀的防腐能力,但是,後來這種泥土越來越少。
秦漢時期,就變成了磚石墓葬,防腐主要是硃砂,墓室牆壁用硃砂繪製大量壁畫,經過揮發之後,墓土的硃砂氣味特別沖,濃重刺鼻。
到了宋元明清,防腐是在棺木上塗抹蠟,瀝青,特殊的膠,石灰粉等,利用石灰的高鹼性,改變木材的酸鹼度,防止棺木腐爛。
從墓葬的形制,也可以斷年代,宋朝的墓葬多為方形,唐朝的墓葬多為圓形,漢朝的墓葬多為匍匐形。
- 趣聞問答
- 答案列表
古墓為什麼會十墓九空[朗讀]
加入收藏